最新硬件评测术语大全

Author: 李明华 Date: 2001年 60期

    硬件评测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是无庸质疑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评测文章指导我们进行硬件的选购,其次,通过评测,我们还能更详细地了解硬件各方面的性能,对你的“能力升级”获益匪浅。但是要真正看懂评测报告,非专业人士是相当因难的。本文将常见的评测软件以及评测后各硬件的主要性能参数列出,以供大家正确认识与选购电脑配件。
  #1    一、CPU
      作为系统的心脏,CPU的档次决定了整台机器的处理水平,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全局。常见的CPU评测软件很多,SiSoft 2001 Professional及ZD WinBench99、WCPUID等,这些评测软件从多媒体性能、数据处理能力等各方面衡量了CPU的优劣,可以在购买的时候提供参考。
      1.主频、倍频、外频
      主频也就是CPU的时钟频率,英文全称是CPU Clock Speed,简单地说也就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一般说来,主频越高,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当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CPU它们的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所以并非所有的时钟频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样。至于外频就是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而倍频则是指CPU外频与主频相差的倍数。三者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的:主频=外频×倍频。
      2.内存总线速度
      英文全称Memory-Bus Speed。CPU处理的数据是从主存储器那里来的,而主存储器指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存了。一般我们存放在外存(磁盘或各种存储介质)上的资料都要通过内存,再进入CPU进行处理。所以与内存之间的通道——内存总线的速度对整个系统性能就显得很重要了,由于内存和CPU之间的运行速度或多或少会有差异,因此便出现了二级缓存,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而内存总线速度就是指CPU与二级(L2)高速缓存和内存之间的通信速度。
      3.扩展总线速度
      英文全称Expansion-Bus Speed。扩展总线指的就是指安装在微机系统上的局部总线,如VESA或PCI总线,我们打开电脑时会看见一些插槽般的东西,这些就是扩展槽,而扩展总线就是CPU联系这些外部设备的桥梁。
      4.工作电压
      英文全称Supply Voltage。任何电器在工作的时候都需要电,自然也会有额定的电压,CPU当然也不例外,工作电压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随着CPU的制造工艺与主频的提高,近年来各种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以解决发热过高的问题。最新的P 4处理器的电压已经降为1.5V左右了。
      5.地址总线宽度
      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的物理地址空间,简单地说就是CPU到底能够使用多大容量的内存。对于386以上的微机系统,地址线的宽度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访问4096MB(4GB)的物理空间。
      6.数据总线宽度
      数据总线负责整个系统的数据流量的大小,而数据总线宽度则决定了CPU与二级高速缓存、内存以及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7.L1高速缓存
      即是我们常说的一级高速缓存。在CPU里面内置了高速缓存可以提高CPU的运行效率。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容量越大,性能也相对会提高不少,所以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争加大L1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容量的原因。
      8.L2高速缓存
      即是上面提到的二级缓存,它的作用就是为了协调CPU运行速度与内存存取速度之间的差异,二级缓存对提高CPU的运行性能也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CPU芯片面积、散热条件及生产成本等限制,二级缓存也不可能做得太大。
      9.动态处理
      动态处理是应用在高能奔腾处理器中的新技术,创造性地把三项专为提高处理器对数据的操作效率而设计的技术融合在一起。这三项技术是多路分流预测、数据流量分析和猜测执行。动态处理并不是简单执行一串指令,而是通过操作数据来提高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综合评价,目前一块性能优良的CPU应具有:133MHz的外频、32KB的L1高速缓存、256KB的L2高速缓存、1.5V的工作电压。而众所周知,Intel、AMD是全球两个CPU生主厂家,其系列产品均可选购,而读者只需要注意在选购时量力而行。
  #1    二、内存
      为了能让电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内存作为个人电脑硬件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地位越发重要起来。在现在看来,内存的容量与性能已成为决定微机整体性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为了提高个人电脑的整体性能,给你的电脑足够的内存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SiSoft Sandra 2001用于内存的评测,而我们对内存的评测主要是测试内存的兼容性、标准工作频率下的性能及超频能力等。(这里,我们讲述SDRAM内存)
      1.时钟周期
      它代表SDRAM所能运行的最大频率。显然这个数字越小说明SDRAM芯片所能运行的频率就越高。对于一片普通的PC100 SDRAM来说,它芯片上的标识-10代表了它的运行时钟周期为10ns,即可以在100MHz的外频下正常工作。
      2.存取时间
      目前大多数SDRAM芯片的存取时间为5、6、7、8或10ns。这可不同于系统时钟频率,它们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一种LG的PC100 SDRAM,它芯片上的标识为“-7J”或“-7K”,这代表了它的存取时间为7ns。而许多人都把这个存取时间当作它的时钟频率,其实它的系统时钟频率依然是10ns,外频为100MHz。
      3.CAS的延迟时间
      CAS(Column Address Strobe,列地址控制器)是纵向地址脉冲的反应时间,也是在一定频率下衡量支持不同规范的内存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现在大多数的SDRAM(在外频为100MHz时)都能运行在CAS Latency Time(CAS的等待时间)等于2或3的模式下,也就是说这时它们读取数据的延迟时间可以是二个时钟周期也可以是三个时钟周期(当然在延迟时间为二个时钟周期时,SDRAM会有更高的效能)。在SDRAM的制造过程中,可以将这个特性写入SDRAM的SPD芯片中,在开机时主板的BIOS就会检查此项内容,并以SPD中的默认模式运行。
      4.综合性能的评价
      对于PC100内存来说,就是要求当CL=3的时候,tCK (System clock cycle time)的数值要小于10ns、tAC(Access time from CLK)要小于6ns。CL=3时,对于同一个内存条当设置成不同CL数值时,tCK的值是很可能不相同的,当然tAC的值也是不太可能相同的。关于总延迟时间的计算一般用这个公式:总延迟时间=系统时钟周期×CL(CAS Latency)模式数+存取时间,比如某PC100内存的存取时间为6ns,我们设定CL模式数为2(即CAS Latency=2),则总延迟时间=10ns×2+6ns=26ns。这就是评价内存性能高低的重要数值。
      5.PC100 SDRAM规范
      内存条上电路的各部分线长最大值与最小值;电路线宽与间距的精确规格;保证6层PCB板制作(分别为:信号层、电源层、信号层、基层、信号层),具备完整的电源层与地线层;具备每层电路板间距离的详细规格;精确符合发送、载入、终止等请求的时间;详细的EEPROM编程规格;详细的SDRAM组成规格;特殊的标记要求;电磁干扰抑制;可选镀金印刷电路板。
      6.PC133规范
      它进一步要求tAC不超过5.4ns、tCK不超过7.5ns(对于PC100,这两项都是10ns)、稳定的工作频率为133MHz,所以对于PC133 SDRAM,若没有特别标明,大都是指CAS Latency=3,如果在CL设为2、跑133MHz的外频时发生错误,就不要认为这条内存有问题,因为PC133的规范并不保证CL一定要等于2,所以能不能在150MHz(CL=3)下稳定运行,也是不确定的。
      综合评价,目前一条性能优良的SDRAM内存条应具备PC133规范,即6层PCB板制作、tAC不超过5.4ns、tCK不超过7.5ns、稳定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而首选的内存品牌有:KingMax、金邦金条、HY(LG)、三星、千禧条等。
  #1    三、硬盘
      硬盘作为计算机存储大容量信息的主要介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硬盘性能的高低往往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表现,因此选择一款适合的硬盘是十分重要的。评测硬盘的软件很多,但主要是HD Tach、SiSoft 2001 Professional及ZD WinBench 99等,这些评测软件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硬盘的主要参数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硬盘的转速(Rotationl Speed)
      也就是硬盘电机主轴的转速,转速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硬盘的速度,同时转速的快慢也是区分硬盘档次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单位是RPM,即每分钟盘片旋转的次数。
      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硬盘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甚至10000RPM。理论上,转速越快越好。因为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可是转速越快发热量越大,不利于散热。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
      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头至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它描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单位为毫秒。当单碟片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速度。目前市场上主流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一般在9ms以下,大于10ms的硬盘属于较早的产品,一般不值得购买。
      3.平均潜伏时间(Average latency time)
      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到磁头下的时间,一般在2ms~6ms之间。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
      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平均访问时间最能够代表硬盘找到某一数据所用的时间,越短的平均访问时间越好,一般在11ms~18ms之间。
      注意,现在不少硬盘广告之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寻道时间所代替的。
      5.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
      指的是计算机通过数据总线从硬盘内部缓存区中所读取数据的最高速率。也叫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目前采用UDMA/66技术的硬盘的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了66.6MB/s。
      6.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
      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一般采用UDMA/66技术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也不过25~30MB/s,只有极少数产品超过30MB/s,由于内部数据传输率才是系统真正的瓶颈,因此大家在购买时要分清这两个概念。不过一般来讲,硬盘的转速相同时,单碟容量大的内部传输率高;在单碟容量相同时,转速高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高。
      7.自动检测分析及报告技术(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 Technology,简称S.M.A.R.T)
      现在出厂的硬盘基本上都支持S.M.A.R.T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硬盘的磁头单元、盘片电机驱动系统、硬盘内部电路以及盘片表面媒介材料等进行监测,当S.M.A.R.T监测并分析出硬盘可能出现问题时会及时向用户报警以避免电脑数据受到损失。S.M.A.R.T技术必须在主板支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作用,而且S.M.A.R.T技术也不能保证能预报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硬盘故障。
      8.磁阻磁头技术MR(Magneto-Resistive Head)
      MR(Magneto-Resistive Head)即磁阻磁头的简称。MR技术可以更高地实际记录密度、记录数据,从而增加硬盘容量,提高数据吞吐率。MR技术可使硬盘容量提高40%以上。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磁头)与MR磁头一样,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随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取盘片上的数据,但是GMR磁头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比MR磁头更为敏感,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
      现有的MR磁头能够达到的盘片密度为3Gbit~5Gbit/in2(千兆位每平方英寸),而GMR磁头可以达到10Gbit~40Gbit/in2以上。目前GMR磁头已经处于成熟推广期,在今后的数年中,它将会逐步取代MR磁头,成为最流行的磁头技术。
      9.缓存
      缓存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硬盘的读数据的过程是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与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总线的周期送出,可见,缓存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在接口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的时候,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主流硬盘的缓存主要有512KB和2MB等几种。其类型一般是EDO DRAM或SDRAM,目前一般以SDRAM为主。根据写入方式的不同,有写通式和回写式两种。
      10.连续无故障时间(MTBF)
      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
      11.部分响应完全匹配技术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
      它能使盘片存储更多的信息,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的读取和数据传输率。是当前应用于硬盘数据读取通道中的先进技术之一。PRML技术是将硬盘数据读取电路分成两段“操作流水线”,流水线第一段将磁头读取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只选取部分“标准”信号移交第二段继续处理,第二段将所接收的信号与PRML芯片预置信号模型进行对比,然后选取差异最小的信号进行组合后输出以完成数据的读取过程。PRML技术可以降低硬盘读取数据的错误率,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磁盘数据密集度。
      12.单磁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 time)
      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所用的时间。
      13.超级数字信号处理器(Ultra DSP)技术
      应用Ultra DSP进行数学运算,其速度较一般CPU快10~50倍。采用Ultra DSP技术,单个的DSP芯片可以同时提供处理器及驱动接口的双重功能,以减少其它电子元件的使用,可大幅度地提高硬盘的速度和可靠性。接口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最大的益处在于可以把数据从硬盘直接传输到主内存而不占用更多的CPU资源,提高系统性能。
      14.硬盘表面温度
      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情况。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
      15.全程访问时间(Max full seek time)
      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
      16.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可极大地提高硬盘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现在普遍使用的Ultra ATA/66已大幅提高了E-IDE接口的性能,所谓Ultra DMA66是指一种由Intel及Quantum公司设计的同步DMA协议。使用该技术的硬盘并配合相应的芯片组,最大传输速度可以由16MB/s提高到66MB/s。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把CPU从大量的数据传输中解放出来了,可以把数据从硬盘直接传输到主存而不占用更多的CPU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由于采用Ultra ATA技术的硬盘整体性能比普通硬盘可提高20%~60%,所以已成为目前E-IDE硬盘事实上的标准。
      17.IEEE1394
      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接口的产品,硬盘就更少了。
      综合评价,目前一款性能优良的硬盘应具有:7200RPM的转速、平均寻道时间应低于9ms、2MB的缓存、Ultra ATA/100的接口标准、单碟容量20GB以上,而首选的硬盘品牌有:IBM、钻石、希捷、昆腾等。
  #1    四、光驱
      光驱作为多媒体计算机的主要输入设备之一,一直是重要的外设。测试光驱的软件主要有:CD Speed 99、DVD Speed 99、CD WinBench等,它们测试了光驱(DVD-ROM和刻录机也可用相同软件进行测试)的主要性能参数。
      1.读写速度
      光驱都有自己的标称速度,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多少倍速。而一般在刻录机的面板上都有标注“8X/4X/32X”字样,这是告诉我们当前这个刻录机的写入速度(CD-R)/复写速度(CD-RW)/读取速度(CD-ROM)。其中的写入速度是刻录机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写入速度直接决定了刻录机的性能、档次与价格。更快的读写速度能为你节约大量的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光驱基本上在50X左右,而刻录机基本上是8X、12X的产品,16倍速的产品已经有开始占据主流市场的迹象,而更快的20倍速的产品也已经出现了。
      1X的速度是150KB/s(即每秒150KB),而8X的速度则可以达到1200KB/s。
      2.缓存容量
      对于光驱来说,缓存容量大多在256KB以下,缓存越大则连续读取数据的性能越好。而当刻录机在刻录盘片时,数据是先从硬盘或光驱传送到刻录机的缓存中,然后刻录软件便直接从缓存中读出数据,并把数据刻录到CD-R/RW盘片上,在刻录的同时后续的数据再写入缓存中,以保持写入数据实现良好的组织和连续传输。整个刻录过程中硬盘或光驱要不断地向刻录机的缓存中写入数据,而刻录机又不停地把数据刻写在光盘上。因此,缓存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刻录的稳定性。
      3.兼容性
      刻录机兼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格式兼容性和软件兼容性。
      目前的主流刻录机一般都支持CD-ROM、CD-R/RW、CD Audio、CD-ROM XA、CD-I、CD-Extra、Photo CD、Video CD等多种数据格式。刻录的光盘也能被大多数CD-ROM、CD-R/RW、DVD-ROM、甚至家用VCD/DVD机等读取,具有较好的数据兼容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刻录机都能兼容所有的刻录软件,而再好的刻录软件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刻录机。同样地,名牌大厂生产的刻录机,支持的刻录软件会多一些,其软件兼容性就较好;越著名的刻录软件,其支持的刻录机品牌、型号也越多,刻录效果也越好。因此在选择刻录机软硬件产品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名牌产品,以保持良好的兼容性。
      4.平均寻道时间(Seek Time)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从激光头定位到开始读写盘片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毫秒(ms)。它也是衡量光驱和刻录机读写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刻录机的平均寻道时间一般都比CD-ROM的平均寻道时间要长,普遍在100 ms以上。平均寻道时间越短越好。
      5.CPU占用率
      对于任何硬件在工作时来说,CPU的占用率都是越少越好。对于刻录机来说,CPU占用率的大小跟使用的具体的刻录软件也有很大的关系。
      6.数据传输率(Transfer Rate)
      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表示数据传输的速率。前面提到的读写速度和数据传输率虽然是两个技术指标,但相互之间却是紧密相关的。读写速度是商品的标称值其单位也可以表示实际工作中数据传输率的量值单位。数据传输率单位的另一种表示是KB/s,也可以作为速率的具体量值来表示。1X=150KB/s。
      DVD光驱的数据传输率有现两个指标:一个是读取普通光盘,和上面介绍的普通光驱一样。另一个是读取DVD光盘,此时的传输率是1385KB/s。
      对于刻录机来说,既相当于一台可以读取光盘数据的普通光驱,又可以做为CD-R来刻录光盘。而CD-RW型的刻录机还可以对CD-RW盘片进行擦除数据。因此,对于刻录机而言,派生出了写数据传输率、擦写数据传输率、读数据传输率。例如,一台刻录机的写数据传输率为1200KB/s(8X);擦写数据传输率为600KB/s(4X);读数据传输率为4800KB/s(32X)。
      7.数据传输技术
      是涉及到光驱读盘技术的最重要一个方面,目前光驱的数据传输技术有CLV、CAV、PCAV三种:
      CLV:即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是指恒定线速度,也就是光驱在读取数据时都是以恒定的线速度运转。这一技术在低倍速光驱中应用较多,而在高倍速光驱中马达转速较高,在随机读取内圈时,由于半径小,就需要增大电机的马力来提高转速。激光头频繁地在盘片上内外移动,马达也必须频繁加速减速,光驱的寿命会大大缩短。因此现在的高速光驱中大多应用的是CAV即恒定角速度技术。
      CAV:即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恒定角速度读取方式。光驱在运转时都是以恒定的角速度运行。CAV技术的优点在于主轴电机不必频繁的调整转速,不仅延长了主轴电机的使用寿命,还提高了光驱的随机读取性能。
      PCAV:即Partial CAV,局部恒定角速度读取方式。该技术可以说是一种前两者技术的互补,它的特点是在读取光盘内圈数据时采用CLV技术,使得旋转速率保持不变,从而大幅度的增加传输数据;在读取外圈数据时转换为CAV的读取方式,逐渐增加局部速度,这样就使读取速率随着激光头的外移而提高。
      8.数据传输模式
      主要有PIOM和UDMA模式。早期大多采用PIOM模式,CPU资源占用率较大,现在产品大多支持UDMA模式,有些产品在技术指标中也明确表示支持UDMA。支持UDMA的光驱在使用中将Windows的DMA模式打开,以提高性能。
      综合评价,对于当前的主流光驱来说,CD-ROM的转速应在50倍速以上的;刻录机写入速度在16X以上的,缓存在2M以上才算是主流产品。而首选的光驱品牌有:明基、SONY、大白鲨、源兴等;刻录机的首选品牌有:明基、NEC、飞利浦、惠普等。
  #1    五、显卡
      显卡一直是用户最为关注的硬件之一,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因此评测显卡的软件也比较多。著名的有3D Mark 2000/2001、3D WinBench等,这些都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软件,其主要衡量的显卡标准有:
      1.刷新率(Vertical Refresh Rate)
      指显示器每秒能对整个画面重复更新的次数,若此数值为72Hz,表示显卡每秒将送出72张画面讯号给显示器。一般而言,此数值越高,画面就越柔和、眼睛越不会觉得屏幕闪烁。照VESA规定画面更新频率最好要在72甚至75以上,才能避免在日光灯下出现闪烁现象,也不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与伤害。
      2.色深
      色深是指某个确定的分辨率下,描述每一个像素点的色彩所使用的数据的长度,单位是“位”(bit)。它决定了每个像素点可以有的色彩的种类。比如8位色深,像素点所能使用的颜色就有2的8次方即256种。不过,我们通常都直接把乘方的结果叫成颜色数,来代替色深作为挑选显示卡的指标,比如256色,增强色(16位色深,65536颜色数,也叫64K色),真彩色(24位色深,16777216颜色数,也叫16M色)和32位色等。
      颜色数越多,所描述的颜色就越接近于真实的颜色。对于普通用户来讲,16M色已经接近人眼的分辨极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显卡上显存数量的限制,分辨率越高,颜色数就越少。
      3.分辨率(Resolution)
      显示画面的细腻程度。一般以画面的最大“水平点数”乘上“垂直点数”为代表。例如,分辨率为800×600,表示这整个画面是由水平800个画点,乘上垂直600个画点所组成的。
      4.RAMDAC(RAM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负责将显卡上的数字(Digital)影像数据转成模拟(Analog)的影像讯号输出的芯片。RAMDAC的工作频率越高,能输出的分辨率、色彩数与更新频率也就越强。
      5.显存
      是显卡用来储存画面信息的区域。在设计时,按照成本与功能需求,所采用的内存种类也有不同。目前主要是用同步动态内SDRAM。同步绘图内存SGRAM (Synchronous Graphic RAM)与SDRAM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区别,但它支持块操作,所以SGRAM的性能稍强一些。
      6.芯片核心/显存频率
      这是决定显卡速度的关键参数。通常芯片的频率会慢于显存的频率,在使用DDR显存时更是如此,可以说,不同的核心频率和不同的显存频率将决定显卡的档次。
      7.接口技术
      AGP是第一个为图形卡所设计的界面(实际上AGP不能算是总线,它只是一种端口)。PCI显卡以PCI总线速度的一半即33MHz工作,它可以达到的峰值传送率为133MHz。而AGP以66MHz的速度工作,AGP 1X的峰值传送率可达266MHz,AGP 2X的传输率可以达到532MHz,因为2X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中传输两次数据(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一次),而一般的工作状态只能进行一次传输,而AGP 4X的理论传输率为1.066GB/s,而使用100MHz总线时,内存的最大数据交换率可以达到800MHZ/s,这会使4X发挥一些威力,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当外频达到133MHz以上时,AGP 4X才可以真正发挥威力。
      综合评价,一款性能优良的显卡应具有:175MHz的核心频率、143MHz的显存频率、RAMDAC在350MHz以上,支持AGP 4X。而首选的品牌有:丽台、艾尔莎、双敏小影霸、耕升、华硕、技嘉等。
  #1    六、显示器
      显示器是计算机外部设备中最重要的输入设备之一。目前普通用户能够接触到的测试软件主要是:NOKIA Monitor Tset、Display MATE等,它们主要针对以下显示器的主要性能进行了评价:
      1.显像管尺寸
      显像管尺寸一般指的是显像管的对角线的尺寸,但主要还是看可视面积,单位是英寸。一般说,15英寸显示器,可视面积13.8英寸,17英寸的显示器,可视面积16英寸,19英寸显示器,可视面积18英寸。
      2.分辨率(Resolution)
      一个定义画面解析度的标准,是由每帧画面的象素来确定。800×600,是指水平显示的图像素个数×水平扫描线数来表示的,说得简单形象一点,就是说当在800×600分辨率下,每幅画面由水平方向上的800个点和垂直方向上的600个点组成。对于一般的应用来说,1024×768或800×600已经足够了。
      3.点距(Dot Pitch)和栅距(Bar Pitch)
      为了加强射线落点的准确性,在到达屏幕之前还必须通过“遮罩”的最后一关。普通的CRT显示器遮罩上涂有RGB三色萤光材料,负责接收RGB的电子束。在遮罩设计中,目前分两大类,圆点式遮罩和栅状遮罩。在圆点式遮罩设计中,点距指的是荧光屏上两个相邻的相同颜色磷光之间的对角线距离。点距越小,显示的图像就越清晰,画面更加细腻。在一般常用的显示器中,点距的大小为0.28mm,水平点距为0.243mm。有一点要特别提出的是,有些厂商为混淆用户,在介绍点距大小的时候,只标明是水平点距,这样就会给用户造成一种错觉,所以用户在挑选时,一定要看清是点距还是水平点距。
      在栅状遮罩的设计中,栅状的萤光材质是以垂直条状的方式分布,并以RGB三色交替排列,在栅状遮罩产品则没有点距,只有栅距。栅距即指两条同色荧光条间的最短距离。同样,栅距越小,显示的图像就越清晰,画面更加细腻。
      4.行频和场频(Horizontal scanning frequency & Vertical scanning frequency)
      行频是指显像管中的电子枪每秒在屏幕上从左到右扫描的次数,单位是Hz;场频是指每秒钟重复绘制显示画面的次数,单位是Hz。行频和场频是一台显示器的基本的电器性能。行频与分辨率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我们用Hr表示水平分辨率,Vr表示垂直分辨率,Re表示自动刷新率,Hf表示行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Hf = Vr×Rr×1.05。
      5.带宽(Bandwidth)
      带宽代表的是显示器的一个综合指标,也是衡量一台显示器好坏的重要指标。带宽是指每秒钟所扫描的图像个数,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每条扫描线上显示的频点说的总和,单位是Hz。带宽大小是有一定的计算方法的,大家在选择一款显示器时,就可以根据一些参数来计算带宽,或者根据带宽来计算一些参数。其计算方法为:我们用r(x)表示每条水平扫描线上的图素个数;r(y)表示每帧画面的水平扫描线数;V表示每秒钟画面的刷新率;B就表示带宽。理论上,带宽的计算公式是B = r(x)×r(y)×V×1.3(由于信号在扫描边缘的衰减,图像的清晰,实际上电子束水平扫描的图素的个数和行扫描频率均要比理论值要高一些,所以计算公式中加了一个1.3的参数)。
      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到带宽的实际意义。当显示器的刷新率提高一点的话,它的带宽就会要提高很多。
      6.聚焦(Focus)性能
      主要是指电子枪发射的RGB三原色电子束准确的聚焦在屏幕正确的位置上。为了能够看清楚显示器是否聚焦准确,CDT电磁场对电子束轨迹是否精确的控制能力,我们可以打开显示器后,打开一个文档文件,看看字体是否清晰,特别是在屏幕的四个角上,看看是否有模糊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电子枪在扫描屏幕的时候,电子枪会有散光现象,电子束在屏幕中心和四角聚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现在,有些显示器采用了动态聚焦(Dynamic Focus)的新技术。这种技术就是指电子枪在扫描屏幕时,对电子束在屏幕中心和四角聚焦上的差异进行自动的补偿,使得在屏幕上的任何扫描点均能清晰一致。动态聚焦的原理是采用经过一个以及经过控制电压的调节器,能够产生一种聚焦电压,这种电压具有周期性的特殊波形,使得到达屏幕中心的电子束的电压最低,到达边角的电子束的电压会因为焦距的增大而逐渐的提高,进行动态的补偿聚焦的变化,以获得比较完美的图像。
      7.CDT涂层(Coating)
      现在,绝大多数显示器在屏幕上都采用了附着涂层,目的是为了消除显示器使用过程中,因电子撞击荧光屏以及外界光源影响而产生的静电、反光等干扰。这些干扰会使得图像变得模糊,还会使得用户的健康受到影响。在用户挑选显示器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的观察涂层的情况,看看是否均匀、细腻,还要看看是否有划痕。目前最常用的还有一种涂层是利用碳喷涂于屏幕荧光磷点之间,用以改变对比度的超黑矩阵屏幕涂层,应用此涂层技术后的显示器图像更记得鲜艳亮丽。
      8.白平衡度(White Balance)
      白平衡度指的是红、绿、兰(RGB)三原色从电子枪中出来经过电子束电流的相互搭配以及组合后,所产生的白色的精确程度。一台好的显示器,它的白平衡度是完美的,也就是说,无论显示器的亮度怎么变化,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白色,都是不含其他任何色彩的纯正白色。用户在挑选显示器的时候,可以将屏幕显示成纯白色,看看在显示过程中,是否夹杂有其他的色彩。如果没有的话,就说明这台显示器在白平衡度这项指标中表现良好。
      9.TCO标准
      TCO标准最初是由瑞典劳工部提出的MPRII标准演变而来的,它制定了显示器电磁辐射等的业界最严格、要求最高的标准。
      TCO95标准是按照综合性的环保以及人体工程学设计而制定的,主要包括以下标准的功能:基于TCO92、ISO、环境保护MPRII、人体工程学(ISO 9241)和安全性(IEC 950)、低电磁辐射和低磁场辐射(FMC、EMI)、电源监控(NUTEK)、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以及在外壳中含有溴化和氯化火焰迟缓剂等,标准很严格。
      现在,TCO99的标准已经推出,它比TCO95更加的严格。用户在挑选显示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所挑的显示器是否符合TCO的标准,因为TCO标准也成为业界公认的电磁辐射标准。如果在挑选过程中,对所挑选的显示器的TCO标准有所怀疑的话,可以在TCO的官方网站上进行查询,上面列举了已经通过此标准的显示器的品牌型号等信息。
      综合评价,一台性能优良的显示器应是:1024×768的分辨率、0.24的点距、行频30~70Hz、场频50~160Hz、带宽110MHz的17英寸的纯平CRT显示器。而首选的品牌有:美格、三星、索尼、明基、飞利浦等。
  #1    七、声卡
      声卡的主要工作是将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音箱上发出声音,当然也负责其他声源的传送和放大。声卡是电脑的声音之源,它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脑播放声音的效果。
      声卡的评测软件最主要的是ZD Audio WinBench99,这主要包括两部分测试:Audio CPU Utilization Tests和Subjective Audio Tests。前者测试声卡在不同工作中的CPU占用率,后者是通过使用者主观评价声卡对Direct Sound的支持情况。其中主观测试仅在评价时作为参考。
      1.音效芯片
      是一块声卡的核心,音效芯片好坏决定着声卡的效果。现在主要的音效芯片有:Creative(创新)的CT-2518、CT-5507、CT-5880和EMU 10K1;ESS的MAESTRO-Ⅱ、Canyon3D;YAMAHA的YMF724、YMF740、YMF744。
      2.采样位数
      可以理解为声卡处理声音的解析度。这个数值越大,解析度就越高,录制和回放的声音就越真实。声卡的位是指声卡在采集和播放声音文件时所使用数字声音信号的二进制位数。声卡的位客观地反映了数字声音信号对输入声音信号描述的准确程度。8位代表2的8次方—256,16位则代表2的16次方—64K。如今市面上所有的主流产品都是16位的声卡。
      3.采样频率
      即取样频率,指每秒钟取得声音样本的次数。采样频率越高,声音的质量也就越好。采样频率一般分为22.05KHz、44.1KHz、48KHz三个等级,22.05KHz只能过到FM广播的声音品质,44.1KHz则是理论上的CD音质界限,48KHz则更加精确一些。
      4.复音(Polyphone)
      指在同一时间内声卡所能发出声音的数量。
      5.MIDI(Musical In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音乐设备数字接口)
      它不是音乐信号,所记录的声音要想播放出来就必须通过MIDI界面的设置。
      6.WAV
      在Windows中,声音文件存储在硬盘上的扩展名。WAV记录的是声音的本身,所以它占用的硬盘空间较大。16位44.1KHz的立体声声音一分钟要占用大约10MB的容量。
      7.杜比定逻辑技术(Dolby Pro-Logic)
      由美国杜比实验室研制,它用来把声音还原。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将4个声道的原始声音进行编码,把它形成双声道的信号,放声的时候先通过解码器再送给放大器,借助中间环节环绕声音箱,这样就有临场的环绕立体声的效果。
      8.信噪比(SNR:Signal to Noise Ratio)
      是判断声卡噪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信号和噪声信号的功率的比值即SNR表示,单位是dB。SNR值越大声卡的滤波效果越好,一般应大于80dB。
      9.DirectSound 3D
      微软DirectX的音频API。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开发者定义声音在3D空间中的定位和声响,然后把它交给DS3D兼容的声卡,让它们用各种算法去实现。定位声音的效果实际上取决于声卡所采用的算法。对不能支持DS3D的声卡,它需要占用CPU资源的三维音效算法,使这些早期的产品具有处理三维音效的能力。
      10.5.1声道
      一些比较知名的声音录制压缩格式,如,杜比AC-3(Dolby Digital)、DTS等都是以5.1声音系统为技术蓝本的。其实,5.1声音系统源于4.1环绕,不同之处在于它增加了一个中置单元。这个中置单元负责传送低于80Hz的声音信号,在欣赏影片时有利于加强人声,把对话集中在整个声场的中部,以增加效果。
      ]综合评价,目前一款性能优良的声卡应具备:Creative(创新)的EMU10K1、ESS的Canyon 3D或者YAMAHA的YMF 744音效芯片;支持的复音数越大越好,支持的采样频率越大越好,还必须具备波表合成功能;能提供更多的I/O接口,最好在具备前后声道输出的同时,兼备SPDIF OUT数字信号输出接口。而首先的声卡品牌有:创新、帝盟、丽台、启享、太阳花等。
  #1    八、音箱
      多媒体的视听时代发展到了今天,音箱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音频设备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电脑玩家所认识,它作为多媒体电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音频领域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目前主要的音箱评测软件有David's Audio sweep Generator和Audio100 audio tester。
      1.功率
      它决定了音箱所能发出的最大声强,宏观上的感觉就是声音的最大震撼力。这项指标对多媒体音箱来讲,其实意义不是很大,除非是很大房间需要有足够的声压来满足听者的要求。
      国际上在对音箱性能指标中功率的标注方法有两种:额定功率(长期功率)与最大承受功率(瞬间功率或音乐功率MPO)。前者是指在额定频率范围内给扬声器一个规定了波形持续模拟信号,在有一定间隔并重复一定次数后,扬声器不发生任何损坏的最大电功率;后者是指扬声器短时间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
      2.频率范围与频率响应
      前者是指音箱最低有效回放频率与最高有效回放频率之间的范围,单位赫兹(Hz);后者是指将一个以恒电压输出的音频信号与音箱系统相连接时,音箱产生的声压随频率的变化而发生增大或衰减、相位随频率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声压和相位与频率的相关联的变化关系称为频率响应,单位分贝(dB)。声压与相位滞后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分别叫作“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合称“频率特性”。这是考察音箱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音箱的性能和价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分贝值越小说明音箱的频响曲线越平坦、失真越小、性能越高。
      3.失真度
      分为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和瞬态失真。谐波失真是指声音回放中增加了原信号没有的高次谐波成分而导致的失真;互调失真影响到的主要是声音的音调方面;瞬态失真是因为扬声器具有一定的惯性质量存在,盆体的震动无法跟上瞬间变化的电信号的震动而导致的原信号与回放音色之间存在的差异。它在音箱与扬声器系统中则是更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音质音色的还原程度的,所以这项指标与音箱的品质密切相关。这项常以百分数表示,数值越小表示失真度越小。普通多媒体音箱的失真度以小于0.5%为宜,而通常低音炮的失真度都普遍较大,小于5%就可以接受了。
      4.阻抗
      指扬声器输入信号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音箱的输入阻抗一般分为高阻抗和低阻抗两类,高于16Ω的是高阻抗,低于8Ω的是低阻抗,音箱的标准阻抗是8Ω。在功放与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低阻抗的音箱可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但是阻抗太低了又会造成欠阻尼和低音劣化等现象。所以这项指标虽然与音箱的性能无关,但最好还是不要购买低阻抗的音箱,选择国际标准推荐值8Ω就是很好的了。
      5.信噪比
      指音箱回放的正常声音信号强度与噪声信号强度的比值。信噪比低时,小信号输入时噪音严重, 在整个音域的声音明显变得混浊不清,影响音质。信噪比低于80dB的音箱、低于70dB的低音炮不建议购买。
      6.灵敏度(单位dB)
      指能产生全功率输出时的输入信号,输入信号越低,灵敏度就越高。音箱的灵敏度每差3dB,输出的声压就相差一倍,一般以87dB为中灵敏度,84dB以下为低灵敏度,90dB以上为高灵敏度。而灵敏度的提高是以增加失真度为代价的,所以作为高保真音箱来讲,要保证音色的还原程度与再现能力就必须降低一些对灵敏度的要求。
      7.特殊的音效技术
      硬件3D音效技术现在大多运用的是SRS、APX、Spatializer 3D、Q-SOUND、Virtaul Dolby和Ymersion等几种,虽各自应用的理论不同,但它们都能使人感觉到明显的三维声场效果,前三种更为常见一些。此外还有两种音效增强技术:有源机电伺服技术和BBE高清晰高原音重放系统技术,对改善音质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综合评价,目前的首先音箱品牌有:创新、漫步者、轻骑兵、爵士、麦蓝、惠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