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算机教师的“自白”

Author: 小雷 Date: 2001年 15期

    学了四年的港口机械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却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分赴全国各地的港务局一展“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抱负,而是回到家乡,当了一名高中计算机课教师。
      计算机课程在高中开设的时间不是很长,其“重要性”似乎也不及其它高考科目,只能算是学校里的“小字辈”,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这些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们来说,电脑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普及应用使他们感到新奇与振奋,我也常常引用那句广告语在他们耳边“唠叨”:“生活里有些东西其实很亲切,比如电脑和网络。”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就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地吸引着他们的视线。
      学校里的计算机设备购置较早,虽然当初花了不少的钱,但机型档次相应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些不太适应如今教学的需要,尽管可以勉强使用Windows98,但已有些力不从心。学习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学生们似乎对理论知识不怎么感兴趣,恨不得每次上课都上机。有时,我一走进教室准备上理论课时,学生们就发出阵阵“上机,上机,上机”的“呐喊”,搞得我只能以“再喊上机我就去上吊”之类的话语相“威胁”。为了让他们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兴趣,我四处搜罗《电脑报》等报刊杂志上有关IT的时事报道以及与电脑有关的轶闻趣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以此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从猫(modem)鼠(mouse)鸡(主机)讲到“瘟酒吧”(Windows98)与“豌豆米”(WindowsMe);从被阻断两周后又修复的中美海底光缆讲到每台造价2500万人民币的国产曙光3000超级计算机;从警方网上抓逃犯的“高科技手段”讲到冯志宏的“被捕”与神奇的IP;从国内那么多“大”电脑公司实则是Intel与Microsoft的“高级打工仔”讲到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文域名管理规范,终于将可以在IE的地址栏里看到汉字,看到国人的扬眉吐气……
      学生们对网络的兴趣是最浓厚的,这些新生的事物最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街头巷尾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吧也是他们闲暇时的好去处。我也去过几次网吧,也在里面看见过自己的学生,他们总是打开一个或几个OICQ窗口,戴上耳机,手脚麻利地敲击着键盘,打下一句句“你好!有空吗?”之类的话语,系统托盘里的小企鹅也常常被一张张闪烁着的不同面孔所取代。上网是什么?我总觉得上网就是下载,但对于很多少男少女们来说,上网好像就是聊天。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既然自己是老师,就当然要“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我常常借上课的时间对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诫一番,告诉他们“网中自有黄金屋,并非只有颜如玉”,给他们讲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的诸如某某地的少男少女去见某某地的“网友”结果上当受骗之类的新闻,以此告诫他们不要太沉迷于网上聊天,即便是喜欢的话,也要有一双“慧眼”,不要轻信网上的GG、MM(小心是恐龙与青蛙),不要轻信“太平洋里的水可以倒干”之类的话,要知道,传说中的“网恋”常常是“枉恋”。网络是亦真亦幻的,学生们也因为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的疲惫与厌倦,喜欢这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但我总觉得,这片朦朦胧胧的雾霭后面,一定是一些清清朗朗、实实在在的山!当然,说归说,有些东西常常要等到自己亲身经历过、体验过才能领略个中滋味。学生们该上网还是上网,该聊天还是聊天,但我想,经我这么三番五次的“唠叨”,他们也应该对网络这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增添几分真实的感受吧!
      日子一天一天在过,讲台下的学生们也换了一拨又一拨。有时,走在路上,冷不丁就会听到一句“老师好!”(这也许是当老师最欣慰的感觉之一吧)尽管自己常常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也还是朝自己的学生笑一笑,心里想:说不定,他将来会成为另一个杨致远或张朝阳呢!──谁敢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