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产业,路在何方?

Author: 何青青 Date: 2001年 8期

    编者按:在本版第5期以一篇《两岸三地合作  开创竞争新格局》开始向社会征集“中国软件业的路该如何走?”的主题文章后,我们收到了大量的来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国软件业的现状,实属佳文,特与大家共享,也欢迎大家继续投稿!
      有人预测,软件产业将成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而中国将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软件市场。同时,相当一部分人还抱着这样的信念:中国在发展软件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最丰富的软件人才和最大的软件市场。但是,最近有识之士则认为:中国软件产业实际还处于“小、散、软”的前产业时代,还不构成一个独立的产业!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    问题之一:资金
      缺乏资金是大多数中国软件企业长不大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由于缺乏外来资金,企业只能自给自足,依靠有限度的销售收入来维持生存,很难考虑发展的战略问题。由于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单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又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也不可能花大量的资金去培育核心技术和产品。由于规模上不去,不能形成持久的赢利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就更难吸引到外部资本了。
      怎样才能解决资金问题呢?国家正接二连三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软件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减少企业的负担,增加收入,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软件业;随着二板市场的推出,软件企业将获得一条简捷的融资渠道;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企业还必须彻底改变观念,否则企业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1    问题之二:管理
      在资本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后,我们软件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这也是目前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管理,包括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和人才管理。对于软件这个高技术高智力的产业,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和对技术的管理。
      在技术管理方面,目前国际上已有一套成熟的模型,这就是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即能力成熟度模型,它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它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1987年研制成功的,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CMM分为五个级别,从一级到五级分别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目前全球通过CMM认证的1200多家企业中,通过四级或五级的企业仅有7%,三级的占16.4%,二级的占31.2%,印度是除美国以外通过最多的国家。中国软件企业如果不包括摩托罗拉,到去年才有第一家通过认证,而且是二级。我们与美国、印度的差距可能就在于此。对中国软件企业而言,加速应用CMM来规范技术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中也包括了支持CMM认证的有关规定。
      要实施技术管理,关键还要落实到人。中国并不缺少编程人才,缺少的是软件设计和技术管理人才。要更有效地实施人才战略,仅仅依靠一两个人是不行的,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制度。另外,怎样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是搞好人才战略的关键,这方面主要是要有一套激励的制度以便把公司的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这是任何一家企业上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提和坚实保证。
      中国软件企业在努力摆脱资金和规模瓶颈的同时,必须加强管理方面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资金和管理方面形成互动,结果必然是企业规模的高速增长和竞争力的增强。
  #1    问题之三:国际化
      一个国家、地区的一个行业要繁荣,仅靠一两家企业是难成气候的,关键是要形成产业。对于软件这样非常注重标准、产品之间协调的行业,产业化尤其重要。同时,由于信息产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全球化的部门,各种技术、标准基本上都是全球通用的,因此,国际化就成为形成一国软件产业化的一个大环境。印度的经验值得借鉴,印度在各方面都与中国相似,但现在印度已经成了美国之外最大的软件出口国。统计显示,印度生产的软件产品已经远销到世界75个国家,甚至美国都成了印度软件最大的市场。这主要取决于印度软件产业从一开始就将产业化和国际化作为一项战略。
      中国软件要实现产业化,抓“大”带“小”是关键。抓“大”就是造就一批大企业参与产业引导、国际竞争,带“小”就是引领中小软件公司利用它们的灵活性,分布到各行业、地区和应用市场,缔造一个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网,并最终达到小公司支援大公司、大公司带动小公司,企业间合理分工,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产业群体,牵动我国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