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的中国特色

Author: 潘秋寒 Date: 2001年 19期

    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中国已经学会了接纳舶来产品,但都不忘记加上一个“中国特色”的尾巴。对于国外引进的“概念”似乎也是这样──B2B已落地生根,但是他们还是原来的那个吗?
      当B2B的领袖们目睹成千上万的物资在他们的平台上流转时,他们越发坚信自己选择的路是前途无量的。和B2C不同,B2B不需要为交易数量发愁,他们要做的只是帮助企业在网上将这些交易优化,并从中和企业取得“双赢”,尽管他们现在还保持着亏损记录。
      然而就在“著名网站”在为自己能够慊钱而寻找证据时,另外一些不知名的B2B其实已经“把赢利落到实处”。
  #1    “教育市场”很受伤
      美商网的CEO童家威有一种很特别的论点:不少网站烧钱都是烧在广告宣传上的,而B2B网站大部门都是烧在“教育市场”上了。
      B2B刚来到中国的时候,确实面临着一个“养在深闺无人问”的困境。尽快让市场理解和接受是很迫切的任务。要讲解电子商务的原理当然很难,可给企业老总们说,原来花20元采购的东西现在只要用15元,这个大家都是能听懂而且很爱听的。
      “可是这笔钱还是烧了,电子商务不是电话,拍板申请交费马上就能上线用。中间有太多的环节,大家都知道有捷径可走,但结果还是去顺着老路走,因为那条路不会‘触雷’”。
      美商网采取的是一个先下定单,然后组织代应商拍卖的商业模式,他们发现,80%的中国企业都愿意接单,而不是给单,下定单的很多都是外国企业。答案躲躲闪闪,但其实很简单,采购的权力掌握在某些手中,这些手不希望网络跳过他们,有些供给方不但是长期的“关系户”,而且还有着让企业离不开的某些“理由”。
      由此我们想到另外一件事实,中国这个家电生产的“超级大国”,至今也没有一家出名的B2B家电网站,尽管在生产和销售链条上都不乏像海信、国美这样的巨头。原因很简单,他们尽管都对网上销售很关心,但是只是把网站当作自己销售产品的窗口,而不是一个真正的B2B平台。
      这个角色,企业不仅自己拒绝担任,同时不愿意让专业类的平台(如易路通、阿里巴巴等)来扮演。网下的竞争被原封不动地拷贝到了网上,技术的力量在这里很难改变观念和心态。按照“易路通”的说法是,有了“专卖店情结”,就不怎么肯进大卖场了。
      是否要“一错再错”?
      “我知道这样是错的!”
      其实,很多的企业像李燕生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主管的中国煤焦交易网原本似乎应该姓“煤”,现在似乎有点变味了。
      照理说,经营状况不错,知名度也打得很响,李的成绩已经比中国大部分挣扎求生的B2B好得多了。可他依旧觉得很怪,前一段时间,他刚刚拒绝了淮北一家煤炭企业上网的要求。网站拒绝企业,这大概也够写一笔的了。
      可李燕生没法不拒绝对方,煤焦网冠名是“中国”,其实娘家是山西。山西八家最大的煤矿企业出资组建了这家B2B,他们的目睥自然不是给别人分上一杯羹。所以网站的经营策略就是“经营本省煤焦为主”,要努力把山西占全国25%的煤炭产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推销出去。
      应该说李燕生做得相当不错,网站(延期就放在山西)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渐渐开始赚钱了。如果李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上煤焦交易市场的话,他应该是很满足了。
      “如果赚钱也是一种错,是否应该一错再错?”
      与局部利益集团(包括地方政府)的关系如何处理?电子商务是否应该承担起它未准备好去挑的担子?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李燕生们,也困扰着新兴的B2B们。特别是与政府的关系,出生不久的B2B很需要政府资源的强有力整合,然而这是否会使其背离市场化的本质呢?很长一假时间内,这种两面三刀难选择都会困扰年轻的B2B们。
  #1    网上与网下
      电子商务的原理实际上是通过“网上运动”代替“网下运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可以节省的成本据说在20%-40%之间,由于交易总工程师量十分可观,所以如果能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将其降低10%,那B2B简直就像是坐在了聚宝盆上。
      然而这10%(或更多)真的是这么好拿吗?电子商务要打破商务通道中的障碍,这意味着重组利益结构,很多中间环节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被“跳过”的,冲突不可避免。B2B有强大的技术后盾,还有舆论“造势”来帮忙,可“中间环节”掌握着一定的资源,有时甚至是垄断资源,很难说他们就是弱者。
      “中国企业网”的一位高级经理曾说:“我们掌握的是看得见的东西,可另人掌握的是看不见的东西……中国电子商务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与B2C不同的是,B2B无须考虑一些“细枝末节”,诸如支付、配送等,但它逃不开市场总体环境的约束。零售行业中出在已基本没有垄断出售的商品,可在大宗商品的交易领域中,市场不完全的问题可是随处可见。
      好多企业抱怨B2B“说得比唱得好”,主要也是因为虽然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但事实上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网站成为了“数字化门面”,企业一面在花上网的钱,另一面又省不下“传统”的费用,自然不会对电子商务有多感冒了。而企业上网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未来。
  #1    融合“中国特色”
      中国的电子商务更像是个早产的婴儿,B2C受阻于市场的微观环境,B2B则龙困于宏观局面。中国至今尚缺乏市场经常最基本的特点──统一、透明和诚信,更不用说电子商务生存的空间了。
      B2B既然落根在中国,对于“中国特色”的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首先,不否认适应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但也不应该为了中国特色放弃了B2B模式自身的特色。谁都不否认电子商务的先进性,可先进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到处移植的,国内的B2B们现在似乎都走了极端──要么就是完全拷贝美国商业模式,要么就是彻底国产化,向现实中的许多弊端妥协,只保留一个数字化的门面。
      电子商务作为市场经常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最佳工具,它最需要一个没有越轨者的良性运行环境,从而在经常基础层面,实现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改造。如果仅仅是从表面而非实质上去理解应用,或者以垄断代替竞争、以权力代替市场,那么结果必然是“江南为橘,江北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