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政治、金钱有关
互联网是不甘寂寞的媒体,又闻美国总统大选在互联网上也开始试行投票,甚至有人曾预计揭晓当天 互联网会胜过电视这个媒体。如果说美国大选也是一场戏,那我们用互联网就可以即时了解现场直播结果。据公布的资料却显示投票率没有过半,意味着一亿美国公民表示对这场选举不感兴趣。投票和沟通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媒体和传播越来越发达,却并不能提高民众对这场政治活动的参与热情,这说明单纯技术手段的作用力量也是有限的。
关于互联网的未来,笔者本人一直是持乐观态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ICP营利模式,只要在本行做成佼佼者,就像传统媒体一样,会因广告收入而运作良好。而且,增加同样数量的受众,传统媒体中增加的成本要高出许多,而网站顶多是用户数量级的增长后增加服务器扩充带宽。网站是容易看到规模效应的。
但是单纯的ICP好像做得奄奄一息,纷纷扯上电子商务,抓了B2C,B2B等一根又一根的救命稻草。传统媒体虽然不像互联网上资讯那样Free,但单算向受众收费,很多时候都是亏本。传统媒体在亏本中势力发展壮大,全靠发行量上去后的广告收入支撑贴补纸张印刷和媒体机构运作。上期提到过Gartner公司发布的中国网络用户价值不高的分析报告,笔者曾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把思路局限在电子商务这一块而得出的片面结论,单纯只考虑了在线购买能力,而忽视了网上信息对网民的包括网下的整体消费的影响力。
但最近一则消息,以具体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网站不景气的现状。全球“财富500强”的广告消费应该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市场,但这些大客户通常不做在线广告。像沃尔玛与波音这样的跨国大公司,两个月内对互联网上广告分文未予投放。
按理说,作为企业行为,这种大公司的广告投放应该是一种科学的理性决策,不存在传统大企业对互联网广告的“傲慢与偏见”,但从网民的角度来看,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并不比传统媒体来得少,为什么互联网广告价值没有得到与它所吸引的注意力同等的回报?是否是企业行为的决策者最终还是人,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互联网广告发展的瓶颈,除了技术手段的发展外,这也许是一个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