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中“@”的来龙去脉

Author: 中英 Date: 2000年 第45期

  1972年,雷·提姆林逊(Ray Tomlinson)将@选为电子邮件地址上的分隔符,代表帐号(使用者)与主机地址间的连结关系,这个符号开始在互联网上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问题是如何称呼这个符号。
  @在商业上的使用最早可以回溯到中古时期末,意大利历史学家斯坦伯尔最近宣称,发现五百年前佛罗伦斯商人使用这个符号的纪录。当时这个符号是一种重量或是体积的单位,代表一个“双耳细颈的瓶子”,它是一种标准赤土陶器的容量,这种瓶子用来在地中海地区运输谷物和液体。
  比较公认的说法则是,这个符号被认为是拉丁文“ad”的缩写,代表“向、朝向、在”的意思;在草写的时候,d直立的那一笔划,向左延伸与a的下半部分型成@这个符号。不论它的来源如何,当时这个符号在北欧地区似乎具有与现代相同的意义:“以多少的价格……”。在会计或开发票时,它被用来表示某物的单价。
  1880年之后,@就被放在打字机的键盘上,在商业上开始使用这个符号。虽然有些设计者认为&这个符号比@重要,总之它已经成为键盘上的标准符号,在60年代之后也成为计算机EBCDIC和ASCII内码上的标准字符。
  @搭上了网络这班车,很快传遍整个世界,甚至在不使用拉丁字母的阿拉伯文或日文中,也成为必须使用的符号。在不同的语言中,对@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些语言会直接音译英文的“commercial at”或“at”来称呼@,有趣的是,几乎大部分的语言都以食物或动物相关的名称来称呼@。
  德文称@为蜘蛛猴(你可以想像猴子的尾巴),虽然这个字在比喻手法上与“水蛭”(leech)相似,例如它长得像水蛭一样。丹麦文和挪威文称之为“猪尾巴”,也有人通常称之为“象鼻a”,瑞典语言委员会也建议用这个名称。荷兰文称之为“小猴尾巴”,芬兰人有“猫尾巴”的说法,更妙的是“喵喵符号”的称呼。在匈牙利语中,称@为“蛆”,俄国人则叫它为“小狗”,塞尔维亚人则说“猴子”,保加利亚也有相同的说法。西班牙文和葡萄牙称之为“阿罗巴”,是重量和容量的单位,与前面斯坦伯尔教授所说的“双耳细颈的瓶子”似乎有些关连。在泰国,@的音译是象虫一样扭曲的字母;捷克人称之为卷曲的鲱鱼或鲱鱼卷。希伯来文最常用的说法是维也纳苹果卷心饼,瑞典人另一个共通的说法是肉桂卷。种种称呼@的名词中,最为奇特的说法是“蜗牛”,因为似乎与这个符号的来源最不相关,但法国人称之“食用蜗牛”有一段时间了,意大利人也这么称呼,而最近在希伯来文、韩文和世界语中也有相同的说法。
  在英文中,这个符号的名称通常就是“at”,或是更为正式的“commercial at”,这是国际标准字母组成中的官方名称。其它名称还有“旋涡”和“波浪”,但都是较不常见的说法。国际上不同国家采用的@共同名称中,蜗牛是其中之一,更令人惊讶的是,丹麦文象鼻的说法也包含其中。即使如此,就英文而言,at很可能继续是这个符号的标准名称。
  过去曾有一段时间,@是互联网的标记,但是现在出现了许多以e开头的复合字,似乎使它黯淡了一些,天知道下一波又有什么字母或者符号,会成为流行的标志而独领风骚,不过无论怎样,它们都只有一个领队,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