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软研究院

Author: 林军 Date: 2000年 第33期

  著名科学家李开复的离去,再次使人们把目光投向微软中国研究院,而他的离去和他的到来一样,成为媒体评说的热门话题。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带着光环降临到中国的,但微软研究院到底在过去的一年里做了些什么,它对我们真正的影响在哪里,这是中国IT人真正关心的问题。
#1    微软在中国的复杂机构
  沿着中关村主要干道之一的知春路往东走,有一栋不高但很有名气的大厦——希格马大厦,鼎鼎大名的微软公司的中国员工在这里办公。
  不过,如果你向希格马大厦的门卫或者小姐问起“微软中国”这个词的话,他(她)会反问你一句:“你找的是哪个微软中国?”
  不要惊讶,记者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原因是微软在中国的“窗口”太多了。
  除了以李开复为前任院长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外,还有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此外,熟悉微软内情的人还知道,微软在中国还有一个半窗口,一个窗口是微软在中国的OEM部门,半个则是他们的法律部门。所有的窗口都相对独立,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去年微软和亚都那场官司中,当时微软中国的总经理吴士宏甚至比很多中国老百姓都晚知道这件事情。因为是那半个窗口,即法律部门在折腾。
  在这四个半窗口中,微软中国研究院最耐人寻味。
  在“行政级别”上,微软中国研究院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是平级的,微软在中国的四个半窗口都由美国总部直接指挥,而在很多跨国公司,研究院多半属于当地分公司的一部分。于是,在日前举行的欢送微软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升任微软副总裁的Party上,微软中国公司的总经理高群耀也是以同事而不是以上级的身份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与其他公司的研究院不同的是,微软研究院几乎不从事本地化产品的开发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微软研究开发中心负责。那么,微软中国研究院是什么机构?又在做些什么工作呢?
#1    盖茨的醉翁之意
  微软中国研究院可谓精英云集。就拿刚荣升微软副总裁的前任院长李开复来说,他被誉为“上帝送给比尔·盖茨的礼物”。在微软之前曾任美国的两个明星企业SGI(硅图像公司)和苹果公司专司技术开发的副总裁,其成果连续三年得到美国权威期刊MacWorld的最佳科技奖。而现任院长张亚勤博士也非等闲之辈,他是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仅去年一年,他就有45篇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相当于一些知名大学一个系的成果。
  研究院计划招募100名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有60多名,其中10多位是从国外回来的。60人中有20人是正式的,其余40多名“临时的”,居然全是博士后!研究员是从500名高层次的科技人员中遴选出来的。他们都是中国计算机领域中卓有成就的专家。当年曾被邓小平抚摸着脑袋说出了那句名言“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娃娃博士”李劲,也被网罗其中。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由来,广为流传这样一种说法:1998年比尔·盖茨访问中国,应邀在清华大学作演讲,清华学生敏锐的头脑给盖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盖茨大为感慨,于是动了在中国建设微软研究院的念头。半年后(1999年6月),李开复带着比尔·盖茨的委托,走马上任。
  几年前,微软进入中国时,在人才方面做得并不成功,最典型的是求伯君的例子。当年金山最困难的时候,求伯君向朋友流露过“现在挺难做”的情绪,在这位朋友的引见下,求伯君与当时微软中国的总经理见了一面。不过后来没有下文。求伯君回忆说,谈不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面子没给足,据说当时和求伯君谈话的方式和招聘一个程序员面试没有多大区别,心高气傲的求伯君当然没有兴趣谈下去;二是条件也没给够,出的价钱太低。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建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人才问题,可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盖茨声称研究院是一个学术机构,其研究的是5到10年后的计算机技术,并标榜这是“身在微软,造福中国”,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对中国人才的影响有两方面的说法。李开复说:“我们在中国每雇用一个人才,可能培养了10个人才,正面影响了1000个人才。”而中关村的软件企业和科研单位却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他们用美国人发的工资在中国本土雇用中国高级人才,使人才过分向微软集中,这对正在迅速崛起、渴求人才的中国软件产业未必有利。”
  关于这些人才的使用情况,则涉及到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业务问题,据说,它主要是研究5到10年后的技术。李开复曾说:“5年后,我相信不会有任何微软的产品没有中国研究院的东西。”换言之,他们在研究5到10年后的微软产品。当然,微软公司也属于这个星球。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微软中国研究院是用中国人的智力为微软创造未来财富的摇钱树。
  说到底,微软建立研究院不是慈善行为,而是企业行为。
#1    一本万利的小手笔
  还有一个问题是: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钱从哪里来的?
  很多人都对微软6年投8000万美元在中国建立研究院很兴奋,认为微软可谓大手笔,但微软在中国赚了多少呢?就拿Windows的OEM和办公软件的销售量来说,以国内一年1000万台PC的增长量,并按国内PC国外PC和兼容机三分天下的比例,以每台机器OEM售价50元~100元人民币计算,那么光OEM的收入就能达到3亿~5亿元的收入。Office售价7000元~8000元人民币一套,在每年新增的计算机中就算只有1%的占有率,也有七八个亿。既然微软每年能在中国赚到大把大把的钱,在中国每年投上1000多万美元又算得了什么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几个与微软同时逐鹿中国的外企在中国的投入:蓝色巨人无偿向中国高校投入1个亿以上的软硬件;摩托罗拉在过去5年间把所得的利润都投入到中国,其在华的投资从1亿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
  不论从投入产出比还是与同行企业的比较来衡量,微软在中国都显得小家子气。我们经常听到各地有关人员的评论,微软到各地谈合作,谈来谈去是要求当地买他们的软件,而对投资却是免谈。久而久之,大家习惯了,也失望了。
  微软从这些投入中获得了多少回报呢?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目标是达到100个研究员,8000万美元6年花完,一年在1000万~1500万美元之间,摊到每个人身上,是10万~15万美元,对这些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微软的这点投入太值得了,换句话说,微软是用这些聪明而又谦价的大脑发展自己,建立竞争优势。
    不少人认为:这些青年才俊如果不到微软,将来都应当是在863计划、攀登计划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担任过关斩将的角色,有的还可能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们创造的价值又何止几千万美元。
#1    君子当自强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成立,对国内科技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出现了反思“中国大脑”流失的现象,这也大大促进了国内软件企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视,这是其正面影响。而且,如果真能做到微软中国研究院与中国企业间的人才双向流动,对中国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软件人员自强不息的奋斗。
  过去几年的事实也证明:中国的软件企业没有在微软的重重压力下销声匿迹,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金山和实达铭泰不但早于微软提出了和微软“.net”相似的计划,而且在这个夏天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
  8月8号,金山公司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中国软件.net”战略和“iWPS.net”,还抢先推出了第一款“.net”产品——iWPS,金山又一次与微软巨人面对面较上劲,而且是在微软还只停留于概念层面之时,就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实达铭泰也不甘示弱,推出与之抗衡的“i软件”系列之《东方虹》,这在国内软件企业发展史上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
  金山和实达铭泰的例子说明,国内的软件企业在竞争条件很不利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在开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微软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如同一只恐龙,更多的只是在猎食。今后,微软应该更多地为中国用户着想,尊重中国的文化,尊重中国的同行,与他们携手并进,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送旧迎新人之际,我们真心希望他们能做到“身在微软,造福中国”。开放的中国,也欢迎开放的微软。
  我们更希望中国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从业人员能与狼共舞,勇敢地面对竞争和挑战,加快发展中国的民族软件产业,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软件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