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尘埃
历史的车轮,无时无刻不在向前滚动,在这其中,电脑技术发展无疑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这前进的隆隆声中,我们也看到泥土被车轮带起,变成了阵阵尘埃。
三公子今天要谈到的,正是这样的一些尘埃,一些因电脑进步而引发,却没有被人注意到的不足。
#1 硬件的压力
谣想当年的小比尔。盖茨也只是奢望着能够拥有几百K的内存,因此还有了他的豪情壮语:“我能够因此创造出一个世界”。如今的电脑硬件,已经发展到了让当年的比尔无法想像的地步,越来越多的程序员开始不再需要为优化程序付出大量的精力,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程序终于能够在屏幕上展现。
最明显的硬件变化,就是硬盘容量的剧增。在三公子刚接触电脑时,大家还在称呼1G硬盘为海量硬盘,而如今,谁家买电脑会考虑10G以下的货色?海量硬盘给人们带来的第一次烦恼,是FAT表的先天残疾被曝之于众。于是,很快地微软用FAT32结构完成了对大磁盘的管理,什么样的程序都可以安装在系统里了,反正有的是空间,于是就出现了类似《江湖》这样安装就需要1GB的游戏,于是Windows从几十兆的体积,迅速膨胀到了几百兆。
但是困扰普通用户的新问题又来了,当硬盘被越来越多的文件占据的时候,连简单的磁盘整理操作都成了让用户痛苦的工作。Windows自带的程序早就成了摆设,Speed Disk在一段时间内让三公子兴奋了一把,可是新硬盘新容量记录又很快让它变得有心无力,好不容易盼来一个VOPT,却无法达到最佳的整理效果。三公子的好友淘气,某次为整理一个只剩下几兆空间的容量为2G的盘,整整耗费了一天时间。而三公子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无奈地开始变化,一直以来的每周一次磁盘整理的习惯成了月例工作,而每天在网上追击的软件目标,则又增加了一个磁盘整理程序。
#1 智能汉化的问题
英译中技术一直是中国许多公司致力的项目,曾经有人撰文,认为中国软件,除了翻译软件以外,无不逊于国外。虽然话不好听,但是从反面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的英汉互译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几乎所有的翻译软件,在包含词典功能的同时都会提供智能汉化技术。
可是三公子知道这些技术虽然先进,但至少到现在还是摆设,唯一的区别就是目前的翻译结果,配合原文可以更加容易看懂意思,更加容易知道机器错在哪里而已。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永久汉化出现,从三公子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就已经认定这是一个残疾的功能,因为至少,它对具有自检(一般用于防止自己被病毒感染)程序是无效的。所以三公子以为这个东西会慢慢的成为智能汉化一样的鸡肋,放着是摆设,没有,则显得汉化类软件有技术不足之嫌。
可惜,我猜到了开始,却没有猜到结局,就像细胞突变一样,两种技术终于结合并且造成了一定伤害。
上网的朋友,很多都有使用汉化版本软件的习惯,繁复但却经典的英文软件一个个改了中文脸面,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方便。以往的汉化,全部由人脑完成翻译,借助部分程序修改资源完成,这就使得这个工作只能集中在部分有一定能力的人身上,但是智能汉化配合永久汉化,可以完全模拟这两个过程,于是乎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畸形汉化版,虽然个个都是哥俩好的汉字,实际使用时,竟然比英文原版还要生涩难懂,而这些版本的出现,让许多想要做汉化工作的志愿者,不小心错过了对很多好软件的汉化,让许多使用着汉化软件的用户,也开始怀疑每个网上的汉化版本,长此以往,或许汉化版,这个奇特的软件类型将会最终消亡!
#1 灰尘中的商机
还有许多这样的尘埃,在不停地出现,不停地消失,比如带来了图形化的Windows,却也使得DOS下的急救程序急速退役,使得windows崩溃时竟然没有可用之兵,只能无奈地看着数据离自己而去。
当然万事有利必有弊,用户的需求就是财富的钥匙,这些尘埃恰恰给我们的软件商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适时地借助这些市场空白异军突起,或许可以成就日后的软件业巨擎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