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的速度参数
上文我们介绍了硬盘的马达直接决定硬盘的转速。在传统的滚珠轴承马达驱动下,硬盘的转速一般都是3600RPM、4500RPM、5400RPM,到了7200RPM以后,除了极个别的仍然采用滚珠轴承马达外,液态轴承马达开始出现。而且在液态轴承马达的支持下,10000RPM甚至15000RPM的硬盘也已经开始出现。理论上讲,硬盘的转速越快越好,因为较高的硬盘转速可以极大地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硬盘的高转速带给硬盘的负面影响就是转速越快,硬盘表面的发热量越大,如果再加上机箱散热不佳和其它周边元件发热过多的原因,很可能造成机器运行不稳定。也正是这个原因,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使用的专用硬盘,转速一般都不会超过4500RPM。
#1 硬盘的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
所谓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其实就是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头至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我们在描述硬盘读取数据能力的时候,目前主要以毫秒为计算单位,而硬盘读取数据一般在6ms~14ms之间。当硬盘的单碟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会相应减少,这样也就导致硬盘本身的平均寻道时间减少,从而提高了硬盘的速度。所谓平均潜伏时间,其含意就是指相应磁道旋转到磁头下方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2ms~6ms之间。而平均访问时间指的就是平均寻道时间与平均潜伏时间的总和。平均访问时间基本上也就代表了硬盘找到某一数据所用的时间。平均访问时间越短越好,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在11ms~18ms之间,建议用户选择那些平均访问时间在15ms以下的硬盘。
#1 硬盘的外部传输率和内部传输率
所谓硬盘的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Rate)就是指电脑通过接口将数据传给硬盘的传输速度。而所谓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就是指硬盘将这些数据记录在盘片上的速度,也称最大或最小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反映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从实际应用方面分析,硬盘的外部数据传输率比内部传输率要快很多,在这两个速度之间有一缓冲区以缓解二者的速度差距。而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度又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传统的普通EIDE硬盘理论上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17.5MB/s左右,而采用后来的Ultra DMA 33/ Ultra DMA 66技术后,传输率瞬间便可以达到33.3MB/s和66MB/s。
#1 硬盘的缓冲区
所谓硬盘的缓冲区 就是指硬盘本身的高速缓存(Cache),它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高速缓存其实就是指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存取速度极快的DRAM内存,分为写通式和回写式。所谓写通式,就是指在读硬盘时系统先检查请求,寻找所要求的数据是否在高速缓存中。如果在则称为被命中,缓存就会发送相应的数据,磁头也就不必再向磁盘访问数据,从而大幅度改善硬盘的性能。所谓回写式,指的是在内存中保留写数据,当硬盘空闲时再进行写入,从这一点而言,回写式具有比写通式更强大的性能。较早期的硬盘大多带有128KB、256KB、512KB的高速缓存,目前高档硬盘的高速缓存大多已经达到1MB、2MB甚至更高,在高速缓存的取材上也采用了速度比DRAM更快的同步内存SDRAM,确保硬盘性能更为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