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预言”命中率如何
1959年9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几位中国最杰出的学者写的一本科普读物,以科学家的眼光,展望二十一世纪。在这些科学家中,有华罗庚、李四光、马大猷这样的顶尖人物,他们站在科学的最前沿,为能够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少年作世纪的预言。
在《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出版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人类已经跨入新千年的时候,对当年这本书的内容还有所记忆的读者会发现,科学家预言中的事物,很多已提前实现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自动化的工厂、袖珍无线电话、家庭影院、传真,有些虽然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了:如无人驾驶汽车、重达千斤的猪。
然而,现在还有更多的科技更多的科技成果是当年无法预言的:如试管婴儿、生物克隆、转基因食品、笔记本电脑、VCD、CD、超级电子计算机、因特网、CT、数码照相机等等,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就几乎难以胜数。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人类在科技方面的预言,不论多么大胆和具有远见,总是大大地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比如,当年的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而1997年战胜卡斯帕洛夫的电脑“深蓝”,其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美国著名的科普杂志《大众力学》在1949年曾经预言,未来的电子计算机“可能只用一千只电子管,重量可能只有一吨半”。然而,电子管消失了,不过五十年的时间,电脑中仅CPU芯片中集成的晶体管数在1998年就已超过一千万个,最新的掌上型电脑重量仅有1000克左右。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科技和生产方面的进步一直是以几何级数不断加速。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举例说:“到公元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人类借助一种更为先进的蒸汽机车,才达到每小时一百英里的速度。达到这一记录,人类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然而,此后只用了五十八年,就把这一速度提高到原先的四倍。到1938年,人们乘坐飞机旅行,时速超过四百英里。后来,只用了二十年的瞬息工夫,这个速度就又翻了一番。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火箭飞行器的时速接近四千英里,而人们乘坐宇宙飞船则以一万八千英里的时速绕地球运行。”
再以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电器为例子,一种电器从发明到技术成熟的大规模生产,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在迅速缩短。收音机从发明到第五千万个用户的出现,这个过程用了三十八年,个人电脑用了十六年,而因特网仅用了四年就使其用户达到了五千万。
进步是令人欣慰的,预言的命运则往往是尴尬的。有人干脆说技术进步根本是无法预测的。好在这部书的作者,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是功业赫赫的科学家,并不“专司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