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故事

Author: 傅军 Date: 2000年 第3期

  编者按:我们有一个想法,采访几十名台湾IT企业的老总,然后把访谈录做一个栏目,这就是现在的“宝岛IT精英传”。台湾IT业的发展,也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成长,应该是一个大家感兴趣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话题。我们想记叙下每一个IT人的奋斗,每一个公司由小到大的过程,然后整个台湾的IT业的大致面貌也就凸现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了。
  熟悉徐祥的人都知道他不怎么爱夸夸其谈,在记者面前都是问哪儿说哪儿。还有一个说法是他以前从不接受采访,现在要“好多了”。
  “好多了”的徐祥仍然不算健谈,但谈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例外。比如说他的公司,公司的发展。
  徐祥就是微星的老总。(^03070101a^)
#1    从索尼到微星
  1986年,五个台湾索尼公司的年经工程师凑在一起开了一家计算机硬件公司,专门从事主板的研发和生产。五个人在索尼都是负责终端或PC机的开发,对硬件技术都十分有心得。离开索尼自己出来做一些有兴趣的事情,是他们早就萌生的想法了。
  当时的索尼已经是一家十分有名的国际性大公司了,由于行业竞争并不激烈,索尼当时在设计新产品线方面并不积极,对开发新的计算机类产品也兴趣不大。这当然满足不了几个对新技术有强烈兴趣的年轻人的愿望。大家都觉得,在这样的一个大公司里面,个人的发展也十分有限,不如自己创业有意思。于是几个人一合计,新公司就应运而生了。
  索尼终端开发小组的组长徐祥,一下变成了新公司的总经理。他提议给公司取名微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这个名字其实很符合徐祥的个性,给人的感觉不十分张扬,又后劲十足。
  当时整个台湾的IT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公司不多,中小规模的不少,光是主板公司据说就有三四百家,但微星还是选择了做主板,因为主板技术相对来说不算太复杂,几位合伙人也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而且当时主板还是很赚钱的,虽然公司很多,但大家的量都不大,一直到1991年,台湾的主板产量都是供不应求。不管做得好不好,卖一块主板,都几乎能赚到生产两块主板的钱,这么高的利润,大家纷纷投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台湾的中小企业之多,密度之高,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徐祥自己做了个粗略的统计,大概有90多万家。在台湾,四五个人,拿着五六十万台币就自己开公司的人相当多,创业风气很浓。如何在这些公司中异军突起,由小做大,就成了摆在新生的微星面前的课题。但还没容徐祥对公司的未来作出更大的规划,一场风暴就袭来了。
#1    大浪淘沙
  1991年,美国康柏电脑公司宣布其PC产品全线降价。
  这无疑如一阵台风席卷了台湾IT业,使很多公司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据称,有80%的主板厂家在这次风波中永远地消失了。就连台湾最大的IT企业之一——宏碁公司,这次也元气大伤,持续三年亏损。
  90年代初的康柏,正是如日中天。它在全球PC机市场已经超过IBM,跃居第一的位置。今天,我们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还能看到那几年花大价钱买来的康柏原装386、486电脑,使人想起当年PC老大的风采。康柏的降价,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电脑产品价格纷纷下跌。作为加工市场的台湾,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降价以前,一台IBM PC或康柏PC要卖3000多美金。而台湾本地PC只卖2000多美金。这个差额足以保证台湾PC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这次康柏一降价,台湾的整机系统厂商受到的冲击最大。但配件厂家由于本地需求量锐减,很多再也不能继续维持。
  这时的微星,正处在发展的势头中。公司刚成立时,由于对产业界不熟悉,产品开发周期长,客户很多又远在岛外。微星很长时间内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一度差点关门大吉。一直到三四年后,才慢慢有所好转。没想到公司业务刚刚上轨,又遭遇了这次大降价。
  不管怎样,在这场风暴中,微星是挺过来了。对于微星在那段时间倒底做了些什么,几位创办人都说,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出详情的。但徐祥承认,微星“专精”的思想,是微星能渡过难关,发展壮大的关键。“专精”是徐祥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不管是谈过去还是将来。微星多年来一直坚持主板主业,不放弃,不转向,具备了强大的研发实力,厚积薄发,终于一朝成名,成为全球五大主板厂商之一。
  尽管如此,那次令人心悸的降价风暴,仍然是徐祥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其中经历的大起大落,可以想见。
#1    终露峥嵘
  台湾的IT圈同北京的中关村一样,跳槽频繁,但微星的五位创办人至今还没有一个离开公司。徐祥制定的目标是主板要做到业界的领先品牌,公司要成为国际性的大公司。革命尚未成功,这个激励士气的口号鼓舞着五位创业者继续奋斗。领导层的团结一心,恐怕也是微星在困难中没有倒下的精神支柱。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台湾IT业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时机。
  这时,国际性的区域分工正在形成之中。台湾作为IT业的加工生产基地,所具有的教育和人力资源以及发达的电子产业的优势,已凸显无遗。岛外的大公司,都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东海之中的这块宝地。很多业内的大公司,如康柏、IBM、DELL等,都把他们的板卡OEM业务交给台湾厂商来做。从这时起,台湾的主板、机箱、显示器、光驱等电脑配件的生产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了重要一席。
  微星在欧美市场的业务,也逐渐占到了总量的70%。从这一时期到1999年,微星得到了空前的飞速成长。1995、1996年,产品接连通过ISO9002、ISO9001认证;1997年,公司喜迁新址;1998年,资产额增至3410万美元,股票正式上市。1999年,微星成为Intel的直接客户……DIY爱好者们都记得,前几年,刚刚在大陆市场露脸的微星主板就迅速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市场占有率直线上升,直逼雄居市场多年的华硕。
  但徐祥一直在检讨进入大陆市场太晚了,如果早几年,会比现在还要好得多。他坦言公司以前只懂开发,不懂行销,不懂管理,因此错失了一些发展的良机。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前年上市,是前进的一大步伐。上市本身并不只是为了融资,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微星的知名度。徐祥自己也从技术工作转而全心负责公司的管理和未来的规划,并且更多地由幕后走向前台。
#1    未来:弹性与速度
  我们的话题自然又谈到了去年的台湾大地震。
  五位创业者之一的黄金请副总戏言,自己家住台中,台南台北地震都正好躲过,实在是万幸,言毕还双手合十,引得大家忍俊不禁。但谈到微星的发展,两位老总神情都严肃起来了。虽然没有直接遭受地震的破坏,但停电带来的损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对于台湾IT业太集中的问题,徐祥也有过考虑。以前是为了追求速度与效率,所以产业高度集中。但灾害不容忽视,为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徐祥也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工厂自配发电机,近两年也开始陆陆续续在祖国内地建了一些工厂。
  徐祥对微星未来的规划,在强调“专精”之余也多了些变化。体现了他自已说的另外两个原则,弹性与速度:
  产品线方面,主板还会占到50%以上,在这方面当然也要有一些开拓,以后可能会涉及服务器、网络终端机等等。
  市场方面,是着重DIY市场还是OEM市场,要由利润来决定。什么形势好就重点做什么。
  现在徐祥手下的员工已达1500多人,海外机构有100人左右。他说这几年最大的进步就是能看到危机,能想办法尽量避免危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