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可望“拷贝”
现代医学解剖证明,人的大脑由10^10-10^11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相互联接起来组成复杂的脑神经网络,这种网络可完成外部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处理。科学家研究发现,外部信息经过眼、耳、鼻、舌、身及第六感觉,进而传入神经纤维,变成具有生物电特性的传入信息,然后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中那些具有特征的或者是我们渴求的知识,将经过一系列复杂而高速的处理(包括电与化学的变化)留下“记忆痕”,并贮存在大脑的相应区域。这些长久贮存的信息,占有一定的区域,正如电脑磁盘中的资料,占有一定的扇区空间一样,在需要时或有条件刺激时就会再现其内容,为我们所利用,成为我们意识活动的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科学家们由此而得到启发,认为既然大脑记忆的存贮和释放,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那么我们就可能感知和利用它。于是通过深入地研究,设计出两种可供“拷贝”知识的模式,即“充电式”和“磁化式”。“充电式”:是从体表或身体某一部位记录下一个人的全部脑电活动的综合状态,然后利用特种设备,将它们输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形如给电池充电一般,使得接受者具有了与母本一样的脑电活动;“磁化式”是建立在电传递同时必伴有磁场变化这一理论上的,用特制的生物磁场感应器,从体外或体表的某一部位记录下一个人的脑磁变化的综合状态,再通过特定的方式,使另一个人脑细胞“磁化”,就像用磁体使本来未带磁的磁性材料磁化一样,让接受者也具有了母本一样的脑磁活动。通过上述方法处理过的大脑,就获得与母本一样或基本一样的脑的内容,具有了相同或相似的知识、智能、并且可以像母本一样直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使每一位接受者的智能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达到母本的水平。
当然,无论是“充电式”还是“磁化式”的知识“拷贝”,问题的关键是要设计出可供使用的特种设备。目前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声称,进入21世纪,这种“拷贝”设备的初级专用系统将会面世,然后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这种设备达到完善的程序,并进入实用阶段,从而为人类获取知识提供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