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

Author: 方兴东 Date: 1999年 第43期 04版


#1硅谷第一公民
  HP无疑是硅谷最早的电子公司。这家成立于30年代的著名公司成了硅谷历史的源头。但是真正点燃硅谷之火,使这块土地燃起壮观的电子之光的还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驾到,这就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ely)。是物理学家肖克利博士非凡的商业眼光,成就了硅谷,也是肖克利博士拙劣的企业才能创造了硅谷。他是硅谷的第一公民。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3岁随父母举家迁往加州。从事矿业的双亲从小给他灌输科学思想,加上中学教师斯拉特的熏陶,他考入了麻省理工(MIT),获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不久,位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副主任凯利来麻省“挖角”,将肖克利挖走了。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电子管,具体由肖克利负责。1947年圣诞节前两天的一个中午,肖克利的两位同事沃尔特·布兰坦(Walter Brattain)和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用几条金箔片,一片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制成一个小模型,可以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点接晶体管放大器”(Point-Contact Transistor Amplifier)。这就是后来引发一场电子革命的“晶体管”。肖克利和这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用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专业的强大引擎,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也有人说:“没有贝尔实验室,就没有硅谷。”
  1948年,肖克利等人申请了发明晶体管的专利。1949年,肖克利提出一种性能更好的结型晶体管的设想,通过控制中间一层很薄的基极上的电流,实现放大作用。1950年,结型晶体管研制成功。1955年,高纯硅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用硅晶片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也问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肖克利坐不住了。
  肖克利不满足于眼下的发明,他更想将这项发明商品化,推向市场。肖克利讨厌贝尔实验室拿他的发明来赚钱,而且生产的晶体管性能极不稳定,有损发明人的声誉。加上肖克利有着天生的组织能力和咄咄逼人的进取心,又极想成为百万富翁。他便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硅谷),这块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晶体管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
  “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到来,标志着“硅谷”迎来了电子产业的新时代。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本土最晚迎来太阳的地方,但全新的电脑产业的朝阳又从此升起。(^430401a^)
#1伯乐相马
  肖克利来到帕洛阿尔托,他很明白,通过他在电子工业界的许多老关系,硅谷将发生什么变化。他从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化学教授阿诺德·贝克曼,在斯坦福研究区开办了一家制造科学测量设备的公司——贝克曼仪器公司。贝克曼为肖克利创办公司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1956年,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肖克利在硅谷了望山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开始对他的举动翘首以待,因为这个家伙天才绝顶,似乎什么事都能干成。他的举措,就像17世纪英国的牛顿爵士宣布要建立一家他自己设计的工场一般轰动。这里有着一流的天时和地利,但肖克利还需要另一项关键的条件:人才。
  对于人才的挑选,肖克利的眼光绝对和他的技术眼光一样敏锐、独到。他回到人气旺盛的美国东岸,发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之才与他一起打天下。寄到了望山的应聘信都是那时美国电子研究领域的精华人物所写。肖克利作为一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聘用了八位优秀人才。这是从未有过的伟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时期,极具战斗力。琼·赫尔尼,来自加州理工学院,拥有剑桥和日内瓦大学两个博士头衔;维克多·格里尼克,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员;八人中年龄最大、仅29岁的尤金·克莱顿是通用电气的制造工程师;戈登·摩尔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试验室;一心要成为最著名科学家的罗伯特·诺伊斯来自菲尔科-福特公司;此外还有朱利叶斯、布兰克、杰伊·拉斯特和谢尔顿·罗伯茨,都是不凡之辈。如果没有肖克利,这些人才就不会出现在加州,肖克利一到,硅谷之火一触即发。
  正是肖克利,触发了形成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创业连锁反应。这八人中的诺伊斯与摩尔于1957年一起离开肖克利并创办了仙童公司,后两人又合作于1968年创办了英特尔。罗伯茨·克莱顿、拉斯特和赫尔尼于1961年离开仙童,创办了另一家Anelc半导体公司。赫尔尼后来又于1964年离去,创办了联碳电子公司,并于1967年创办了Intersil公司。
#1天才与废物
  肖克利,既是20世纪最具才华的人物之一,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之一。
  大伙都是慕肖克利的大名而来,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但他们初到肖克利实验室,无论是谁都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椽。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令人惊奇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1956年1月,肖克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那天早晨7点钟,他接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该市豪华的“黛娜木屋”餐馆举行早餐会,以示庆祝。大伙异常兴奋,觉得自己多么不同凡响。因为有哪家公司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领导的呢?他们觉得自己已到了改变整个世界的时候。
  可惜这种欢乐是如此地短暂。
  这位大人物的市场学问十分零碎,而雄心又太大。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没有,却十分自以为是。一位非常了解肖克利的硅谷经理人员说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据戈登·摩尔后来透露,肖克利本来的目标是生产5分钱一只的晶体管。这个价格到1980年还无法达到,更何况是1955年。产品计划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赫尔尼说:“很显然,肖克利希望发明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产品,并将它投入商品化生产中。在这个努力失败后,他仍想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东西的创造上,而不想再改善晶体管技术”。
  这种漫无目标的做法,使肖克利实验室没有产品问世。在其后的两年中,也只推出了一种二极管,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装置,而不是晶体管。
  作为经理,肖克利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肖克利跟人说话,总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态度日趋傲慢。因此到了1957年,八人中有七人产生了跳槽的想法。肖克利唯我独尊的作风很快受到了报应。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集成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硅晶体管的电路放在一个晶体管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埋下炸弹。
#1硅谷第一弃儿
  肖克利并不满足于著名科学家的头衔。他还立志要超过三四十年代伟大的企业科学家,超过像HP的休利特和帕卡德这样的企业贵族。虽然肖克利在智力上成功地超越了他们,但作为企业家的素质和人品却使他永远也难以望其项背。
  他还在野心勃勃地构建企业梦想时,他精心挑选的千里马已在底下密谋策反。“大部分人开始不满足,都在按照自己的设想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我们都决定同时离开”。当时,还没有真正的风险投资业。七位年轻人瞒着肖克利找出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七个人决定呆在一块。诺伊斯说:“很显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找工作,因为雇佣这么大一班人是个问题,这不太可行”。其中一人给一家名为海登·斯通的投资银行写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好,先坚持下去,我们会找到人把你们搞出去的。”
  海登·斯通也得找资助。最后第23家公司——新泽西的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有兴趣。其年轻的总裁约翰·卡特一直想创建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卡特在同意投资时还心存疑虑,因为这七人中无一人有管理才能。于是七个人开始用高薪引诱肖克利公司最后一位坚守者——罗伯特·诺伊斯。因为他是八个人中唯一看上去有点领导才能的人。这并没费多少功夫,诺伊斯虽受肖克利赏识器重,但对肖克利也已不抱幻想。于是八个人很快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书。肖克利大为震惊,继而大发雷霆,把他们称作叛徒,时称“叛逆八人帮”。
  于是,“叛逆八人帮”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1960年,肖克利实验室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1965年又转卖给了AT&T。1968年,它永远地关闭了。如今原先的大楼成了立体音响用品商店。
  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却没能创造出晶体管,肖克利想成为硅谷的主宰,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成为硅谷第一弃儿。在历史上,只留下仓促的一笔。
  肖克利的家长制作风,使这位老科学家在后辈面前丢尽了脸,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灭,被迫弃工就教。1958年,肖克利应特曼之邀,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兼课。1963年,正式离开自己创办的半导体公司,到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位名就、功不成的教授。
#1大师的功与过
  有人说,肖克利对硅谷来说是一种报应。因为在肖克利之后,原先由HP创立的标准,一个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从此走向消亡,人们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但硅谷的悲剧在于这些尝试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而肖克利留下的东西弥漫在硅谷上空,无所不在。从此是肖克利,而不是休利特或帕卡德成为硅谷的典型经理人员;是肖克利把公司变成了纯粹赚钱的机器;是肖克利在干旱的狭谷底部建立了公司,而不是在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绿色的山丘中;是肖克利经营的公司,开始全然不顾雇员的需要。有人将肖克利实验室的特征归结为:贪婪、天才、忠诚瓦解、雄心、悲剧和突然的毁灭,正是这些构成了未来硅谷周期性的特征。
  70年代,这位大教授忽然对人种学和优生学大感兴趣,公开发表他的信念: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遗传上都处于同等水平,他们也不是在同等的基础上进化的。他承认自己为所谓的“诺贝尔精液库”(即在加州埃斯康迪多建的一个胚种选择储存所)作了贡献。更惊人的是他发表论文,宣称黑人的智商要比白种人低20%。这下可闹翻了天,愤怒的黑人学生在校园里烧了肖克利的模拟像。还没有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有过此番遭遇。
  这些极具争议的活动,经过宣传媒体的广泛报道,非常不幸地掩去了肖克利的科学成就和他对硅谷创业浪潮所做的贡献。本来,与弗雷德里克·特曼一样,肖克利也应该被视为是硅谷的共同奠基人。
  1989年,肖克利去世。科学家的一代英名就这样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