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望

Author: 铅笔头 Date: 1999年 第39期 04版


    写一篇新闻的回顾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IT新闻开始慢慢地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成为一个大众话题。IT内部的新闻和电脑公司习惯的新闻炒作方法一旦拿到大众媒体里去,就开始出现许多麻烦。就我的感觉,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比“圈内”媒体,思路更广阔,视点也更多。其实在IT圈里作记者,几乎遇不到什么新闻挑战。而大众媒体的记者就大不一样,虽然大众媒体的记者对技术不太了解阻碍了他们进入IT新闻的道路,但是一旦IT新闻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这些久经考验的大众媒体记者就不得已强行进入IT报道。对于整个信息产业来讲,这是一股新鲜空气。其实社会性问题的报道要比技术性的报道难得多,大众媒体记者在对事件的把握和文字的运用方面,要比IT记者强得多。这不是一句吹捧的话,那些从“官司”里杀出来的记者,那些作过重大报道,曾经因为批评报道而被人追堵,在孤立无援的乡下啃过馒头的记者,他们的思路比起那些长年在城市里,在写字楼间寻找新闻的记者来要开阔得多。所以一些IT公司还想用作IT新闻的一套办法来招呼大众记者,就会发现“他们控制不了报道的方向”。“网络生存”的确是最近以来最值得研究的一份案例。
    “网络生存”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点,尽管网络在发烧友的圈子里已经如火如荼,但是它还是没有机会接触大众。以前我们急切地想知道,电脑能干什么,除了能打字和玩游戏之外它还能干什么?后来我们发现了电脑的最大用处——上网。电脑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网络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上网要干什么。对于我个人来讲,上网看新闻是我买电脑最大的用处,但是报纸、电视也一样可以看新闻呀。网络生存第一次把网络的用处用一种极易明白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公司出钱,作一些公益的事情,同时宣传自己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梦想家”网站确实引起了太多媒体的注意。IT媒体可以同时说一个东西好,但是大众媒体从来都强调深入思考和独家新闻。所以在“梦想家”刚刚开始在网上进行生存测试的时候,没有抢到第一手新闻的记者就开始准备开创其他报道思路了。所以很快就有两篇批评报道面世:一篇报纸文章,一条电视新闻。在批评报道已经开始而且还“很有道理”的时候,其他媒体的新闻就不太好做了。因为在这种时候如果依然坚持报道事件就会很快流于“浅薄”。所以批评报道一出,所有的新闻都由事件转向评论。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我本人也是反对“网上生存”比较早的一批记者,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我谈了一些“人为提供食物、生活用品”等“作弊”的例子,其中的许多做法有太多“造假”的味道,炒作得太利害。所以我极力反对“网上生存”的不加评论的报道。
    但是现在冷静下来,认真想想,还是有很多问题。其实“梦想家”的这次炒作,本身并没有想到要作弊,但是希望搭车出名的人,实在是太过分了。当时一个网上电子商务网站曾推出食品和牙膏等日用品销售,有心的人,现在可以到他的网站上去看看,软件图书还都在,食品已经不见踪影了。“梦想家”操刀炒作新闻,结果却花落他人院落,一次好端端的国民网络教育,变成了一场闹剧。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批评过过分炒作的电子商务网站,结果得到了一些不同看法。其实这样的事情没有必要像辩论会一样在逻辑上拼个高低上下,只要看看,现在他们有没有继续卖“面包”就很清楚了。“梦想家”也只作了“黄粱一梦”。其实“梦想家”自己花费了200多万来支撑这次活动,虽然“见报率”很高,但并没有提高自己的品牌,这次的宣传没有哪一点是“梦想家”针对自己网站的特色的。作为一个搜索网站,为电子商务网站无偿地做了一次宣传,其教训是惨痛的。相信有许多人像我一样,自从网上生存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梦想家”网站,因为一个网站要生存还是要靠实力、靠内容和服务。如果“梦想家”的检索功能能比YAHOO更好,她一定可以立足于网络世界,但是在这次宣传之中我甚至都没有想到试一试,“梦想家”的搜索效果到底如何。这可以说是“梦想家”自己的悲剧。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媒体过多的批评“网上生存”对不对?我自己非常认真地反思过这个问题。“网上生存”宣传到后来,许多人就吧自己的原始目的忘了,包括我自己都把主要注意力放到了怎样“揭露”其中的不合理和虚伪,但是对于一般对网络不太熟悉的人,我们的义务却不是这样。毕竟网络能被大众关注的机会还是太少了,本来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尽量普及一些网络知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像广州那位测试者一样,对网络摸不着门的人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他网站的跟进炒作误导了媒体。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这太残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