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还是商业炒作?

Author: 陈剑 Date: 1999年 第36期 25版

#1    注意力经济的经典之作
    9月6日14∶00结束的中国首届“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号称万众瞩目,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被称为“试验”的活动到底取得了多少科学的数据,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活动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注意力经济”登陆中国以来的一次“经典之作”:名不见经传的“梦想家中文网”名声大噪。
    对这次活动,CCTV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了业界内外所有知情者与不知情者的极大关注和反响,很多人都是在电视上看到消息才知道梦想家这个公司的,然后通过YAHOO新闻找到了它的网址。
    这次试验也让我们想起微软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网上生存试验,参加者是微软MSN英国分公司和英国赫特福德希尔(Hertfordshire)大学(该次活动本报在今年第28期曾详细报道),跟国外的试验方式不同的是,参加这次“试验活动”的单位竟然没有任何一家真正的科研机构,甚至没有像新浪、网易、YAHOO、SOHU、广州视窗、上海热线、263等比较专业而且权威的网站直接参与和评价,那么,这次试验到底是一次科学的试验还是一次商业炒作?
    据悉,梦想家是一家来自中国台湾的网络公司,此前在国内没有太大的影响。这次的“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是由他们设在上海的分公司负责实施的。活动能够一炮走红,也是事前很多人不敢相信的。本次活动由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人民日报网络版等十家媒体及梦想家中文网联合主办。来自京、沪、穗三地的12名背景各异的自愿测试者在9月3日到6日的连续72小时里,在完全封闭、没有水和食物的环境中,靠主办机构事先提供的各1500元人民币现金和1500元电子货币,尝试通过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络获得食物、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娱乐活动。主办者表示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网络生存这样一种亲身体验的极端方式,来求证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1    72小时的感受
    这次活动早在正式开始之前一两个月就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可见组织单位在舆论宣传方面做得颇有声势,这从活动的三个举办地的报名情况就可见一斑。截至8月31日,仅在网上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数就超过了5000人,三地中上海的报名人数最多,超过2500人,北京次之,参加者最少的广州也有700多人。当然,男性网民占了绝大多数,年龄最大的报名者已有73岁高龄。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这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还是比较强烈的,活动本身也确实起到了宣传和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互联网在国内影响、让公众更多的了解网络化生存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这也可能是这次争议不小的“试验”中的一个亮点吧。
    9月3日13∶00,“试验”开始,共有12位参加者,他们的网龄段分为:三个月以下、三个月至一年、一年至三年、三年以上,和他们同时体验网上生活的还有一些记者。
    在“试验”开始前,参加者接受了心理测试、健康测试,并签署了保险、法律等合同。据称为了使测试更为真实,北京的参加者被送到上海、广州进行试验,其他两地的试验者也相同。一位参加者在“试验”前说:“我认为生存的关键是找到食物。头天下午我会去找吃的和喝的;第二天我会建个网站;第三天我想写篇文章,写写如何高效、健康地在网上生活。”
    可惜,第一天的“试验”中北京的“雨声”参加者22小时粒米未进,因为这位老兄连上网都不会,他“一直执迷不误、契而不舍地在Windows95里折腾,根本没有上网”,也一直没有学会收发E-mail;其他的参加者则遇到了组织者提供的账号无法上网或网络速度太慢的问题,大家在网上定购得最多的是“永和豆浆”,一位参加者一次将三天的食品全部定购了。
    在第二个24小时里,第一条新闻是北京的“雨声”终于退出“试验”,这位老兄在参加“试验”的25个小时里始终不能定购食品,只有退出“试验”,并因此上了中央电视台。这24小时里发现的问题是在网上刷卡后的确认存在问题以及商品的投递速度太慢。由于网络速度太慢,使用信用卡经常得不到确认;另外,很多参加者定购的食品却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送到,想即时吃到网上购买的食物很有点画饼充饥的味道。
    最后的24小时,继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参加者终于全部学会了用电子货币从网上购物。“网络生存测试”随即步入新阶段,即大量使用电子货币在网上购买生活用品以外的物品。至此,好像组织者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需要验证的各个方面也基本完成,似乎说明我们也能在国内的网上生存,而且也能使用各种支付手段了,这应该皆大欢喜了吧? 
#1    两个问题
    然而,有很多问题随之产生了,首先,活动的设计和结果的可信度很难令人满意。据悉,有一位自愿人员在活动开始的时候,竟连上网技能中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电子邮件也不能熟练发送。这种人代表网民参加“网络生存试验”就不知道参加者的代表性有多高了。不过,这位仁兄的“牺牲精神”倒令人不能不佩服。另据网友指出,参加者也不是真正由网友投票选出并经专家验证后确定的,而是事先内定的。
    由于事先“极为严密的准备”,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网上就冒出了好几家号称从事“电子商务”、提供网上购物服务的站点。其实,这些网站倒不如说是专门为了这次“试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时的“应景之作”。《羊城晚报》在活动结束后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就以“购物网站来去都匆匆”为题,披露了部分网站在活动期间的一些不太光彩的内幕。据称,将广州地区两位测试者的现金收入囊中的广州Chinawill测试版网站在活动结束后就随即关门;而“永和大王”豆浆连锁店则专门为活动推出了相关的网页,只要点击“72小时网络救援行动”的图标,食物就能很快送到。这些“短命”的购物网站无非是想借此活动的东风做做“秀”。有消息披露,组委会给参加者提供的文件中也包括一份“生存地址的搜索办法说明”,这其中的奥秘就更是无穷了。如果真正希望试验活动能够诚实可信、试验结果能为未来中国网络和电子商务带来借鉴和启示的话,试验者面对的就应该是一个真实形态的网络状况。然而,令人不解的是,12名测试者自始至终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谎言”之中。
    这样的“试验”最终得到的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目前中国网络和电子商务的真实“生存状况”吗?这究竟是一次严肃的检验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的试验活动吗?
    其次,活动所反映的目前国内网络,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正像此次某位测试者事后表示的那样:“我的最大感受是,目前网上不能生存!”11位勉强经受住了72小时网上生存考验的测试者,在不同城市面带笑容接受众多媒体记者的采访时,他们在网上订购的食品、被褥、毛巾等许多生活必需品,还不知停在哪一站。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面对的生存环境还是在“残酷”程度上大打折扣了的。不少人怀疑,如果没有永和豆浆,中途离场的恐怕不会只有一个人了。虽然我们早已对美国Amazon网上书店的传奇耳熟能详,电子商务的口号也已经轰轰烈烈地喊了一两年了,但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却是,今天中国的电子商务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相比还处在“洪荒时代”。由于网上支付手段的极端落后和商品配送渠道的极不通畅,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对绝大多数的中国网民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为期三天的中国首届“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已经曲终人散,在一片喧嚣之后我们到了应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尽管此次活动在很多地方还不如人意,但让人高兴的是它也确实为我们带来可以争议和值得思考的课题。这次活动能够引起如此规模的反响和争议,也算是为中国网络事业的发展做出的一点有益的事情。据说主办者感觉很不过瘾,想在明年继续举办第二届活动,“与大家相聚2000年”。我们只能希望今后的类似活动,不再只是梦想家们的美好梦想。未来中国的网络发展、电子商务的崛起,最需要的还是“多干实事,少说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