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办公的先锋——秦笃烈教授和他的Home Office
#1三次解放
1977年,秦先生第一次得到了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从而有机会浏览北图藏书,经历了十年动乱和信息封闭的他,谈起这段往事,大为感慨,对他而言,这可以说是第一次信息解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书籍的更新越来越快,但北图的新书目上却往往是一年以前出版的老书。而且北图不馆藏软件。于是秦先生又开始寻找新的获取最新信息的渠道,最后终于发现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可以帮助他支付外汇,通过在美国的分公司订购书籍和软件。当得到一批又一批新的软件和计算机书籍的时候,秦先生感到了又一次信息解放的兴奋。
囿于财力,秦先生订购书籍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他对计算机新知识的渴求,而且订购的速度仍然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1995年,他获得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的E-mail账号,开始在因特网上冲浪。当他在WWW中遨游时,他感到了又一次彻底的解放。而这次,其自由度和速度都是前两次所不可比拟的。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先生的工作条件和方式。
现在,秦先生已经成为了时髦的SOHO族,一天大半时间在自己的HOME OFFICE里度过,坐在电脑桌前,神游天地之间,秦先生感到很得意。
秦先生OFFICE的硬件条件也越来越全,虽然Pentium-133的CPU显得有些落后,但USRobotics33.6调制解调器、100MB Zip驱动器、三个硬盘(总共17GB)、32速光驱、加上光盘刻录机、彩色喷墨打印机以及数码相机,也算是初具规模。他已经申请了两个ChinaNet账号,订阅了一批国外原版杂志,以及国内的IT杂志、报纸等。
#1医学研究
作为医学专家,秦先生当然把计算机作为研究医学的工具。他很关心国外领先医疗技术的应用。通过联想和比较,他觉得从中得到的信息可以做许多优化我国医学事业的工作。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看到华盛顿大学MRI图像处理实验室利用CT、MRI得到的是三维图像。而我国则一直是二维图像。难道是我们的CT、MRI质量不够好吗?经了解,我国的CT、MRI有些比美国的丝毫不差。之所以不能生成三维图像,是因为很多医疗机构没有购买图形工作站和三维重构软件。但实际上后者的价格与CT、MRI相比是很便宜的。他的见解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很快也应用于实践中了。
以前,秦先生和他的同行们查阅科技信息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联机或CD)。在信息时代,查阅科技信息已经从查阅文献发展到查阅Web资源,这是一种飞跃。而Web资源由于它的互联性,尚没有规范的查询方法。由于它浩如烟海,又不能像过去那样,建立各种信息中心,由某一个图书馆或情报所充当巨量信息储存者的角色。Internet到底有哪些有用的信息,多数人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感到困惑。秦先生的做法是将Web信息分为两类:时效性短的和时效性长的。对于前者他会迅速处理,让它及时发挥作用;对于后者,他则把它们下载下来,长期使用或与同事们共享。一般说来,时效性短的信息量较小,而时效性长的信息量大。秦先生现在已经下载的皮肤病图谱有3.6万个文件;下载的病理学图谱可包括近2000幅照片。
最近秦先生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签订协议,可以下载Visible Human项目数据集的原始图片,数量达45GB。现在他已经下载了青蛙和老鼠的CT、MRI及组织学切片图像,对于三维图像重构是非常有用的素材。他说他们希望通过网上国际合作立下更多的创新研究项目。 (^243301b^)
#1多快好省
随着对Internet认识的深入,秦先生的办公室越来越“大”。他常常将整个站点一齐下载,然后用离线浏览软件查阅。更重要的是,秦先生的工作空间也大大得到了拓展。一向喜欢追踪新技术的他,这下更有了用武之地。
秦先生的文章越写越多,秦先生的文章越写越好。1998年他一共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内容很丰富,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他无限的灵感。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在火星着陆。大量火星探测成果和探路者技术信息通过Internet传向全世界。每天可访问容量为2.5亿次。他下载了大量科学资料,得到著名航天科学家的鼓励和赞许。他了解到NASA高速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共有250个Web站点。通过访问其中的一些,他发现NASA的宇航科普工作做得很出色,对象是小、中、大学生和成年人。他为此写了文章,指出全社会的兴趣和关注促进了美国宇航人才辈出,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1997年,秦先生及时抓住了IBM深蓝计算机在棋盘上战胜卡斯帕洛夫的事件并作了报道。1998年初美国启动第二代Internet(Net2),秦先生也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并且对某些方面进行了追踪观察。(^243301c^)
#1“软件专家”
秦先生的兴奋点之一是IT新产品。他对新产品的兴趣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些产品是作为新技术的代表去了解,一些则对他自己的工作大有用处。最容易得到的产品是软件,尤其是成“吨”的共享软件。在他的工作中,许多得力工具(屏幕抓获、断点续传、图像处理、离线浏览等)都是共享软件。这样,秦先生又在杂志上开辟了共享软件专栏。现在,这种作法已经在各种媒体推广。
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秦先生开始密切注意各类软件提供的新功能。像IE5刚刚推出的时候,他马上注意到了IE 5的页面保存功能中可以选择保存整个Web页面。它能将HTML页面中的文本和图形同时存盘,极为有用。IE5.0的页面打印功能包含可以打印页面上链路表的功能,他立即向大家推荐,很快很多人都用上了IE 5。
没多久,秦先生已经是“半”个软件专家了。
#1信息革命的促进派
秦先生自述他是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数字化办公的新模式。但所谓不知不觉并非是糊里糊涂。而是对信息时代的自我追求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而产生的共鸣效应。90年代初,一位美国科学家写了一本书,名为《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它预告世界范围网络时代的到来。费根鲍姆等一批科学家和企业家提出:在今后年代,战略资源已不再是钢铁、石油和煤炭,而是信息和知识。不到十年,这些论点已成为共识。但是当它们刚刚提出的时候,相信还是不相信,重视还是不重视?秦先生是相信和重视的。也许正是这样,他才会不断去追求信息技术为他带来的现实契机。
一场革命到来的时候,观望、疑虑和反对是司空见惯的。远见卓识者应该努力当促进派。1997年,我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少人疑虑重重,提出信息革命的两重性,有些人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要降温。秦先生却主动站出来协助北京电报局推广Internet。他向大家展示了网上上找到的共产党宣言1878年原版文献,以及欧美各国要让儿童上Internet的计划。
去年,秦先生参加了世界医学计算机项目发奖大会,会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馆长Lindberg讲到,如果一个医生,每天只读两篇文献,一年下来要落后800年!意思是说,要在科学研究中创新,不依靠计算机和Web是不可能的。秦先生对此深有同感,他说,在丝绸之路时代,中国掌握了当时的高科技,世界各国不远万里、不避艰险来中国取经和购买产品。今天,中国要崛起,更应该利用当代最新的信息获取手段,琢磨外国为什么比我们先进,最终推进中国的信息革命。
双眼瞪着屏幕,信息袅袅而来。当其他人还在睡觉的时候,秦先生又开始抽空大干。每当意想不到的信息飘然而至时,其乐足以拍案。他说,数字化办公的最大乐趣是它的无序性。利用无序的信息加工出来的信息产品总是充满新鲜感。让大家始终处于新鲜的刺激和兴奋之中,是何等的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