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与世界同步——对发展中国信息产业的思考
所以,我们的民族企业、与信息技术休戚相关的从业者,就被推到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浪尖上。不管大家愿不愿意承认,事实上已经风雨同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所从事的事业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bundle(捆绑)在一起。说得再辉煌一点,这些人正在自己的工作中身体力行地去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进程。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赢得这场新的产业革命?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关键在于应用。我们很严肃、很郑重地将应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个提法来自于我们对科技发展进程的思考。这里,讲三个事例。(^210101a^)
#1 第一个事例:日本靠消化和应用先进技术创造经济神话
大家可能都没有忘记,日本经济曾经创造了一个从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的神话。我们不妨看一看神话背后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日本人聪明地跳过了极其昂贵的R&D(研究和发展)过程,他们仅用了不足60亿美元的代价,引进了其他国家花费了2000多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科技成果,并把这些成果极具创造性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日本电子行业在70年代所扮演的角色。日本没有发明半导体的基础技术,却把半导体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带来了传统电子行业的变革,在当时最富有生命力的电子产品领域领先于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后发优势”,发挥这种后发优势的关键在于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应用。
#1 第二个事例:“三金”工程拉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十四大之后,国家启动实施以“三金”工程为主导的一系列信息化工程,把信息化工作提到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几年以来,“金桥”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多媒体计算机信息网和国际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使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电子工业,开始走上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轨道;“金卡”工程的实施,使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实现了电子货币信用卡的同城跨行交易、消费和清算,促进了各发卡行业务的联营,推动了我国金融、商贸电子化的步伐;“金税”工程首先启动的是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工程,在稽核系统运行的头两年里,通过该系统,仅上海等9个城市就为国家追缴税款1.43亿,已超过了国家对“金税”一期工程的投资1.25亿元。“三金”工程的实施,实际上是国家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上来。这种应用的结果一方面缓解了当年曾经困扰政府的一些经济问题,加强了政府经济杠杆的调控力度,还将相关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它拉开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序幕,构筑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初始框架;另一方面,“三金”工程的实施也为我国信息产业本身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仅以计算机行业中的PC 市场为例,国产PC到1997年上半年已占有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国内PC厂家纷纷崛起并迅速成长起来,这不能不说在相当程度上受益于国家以“三金”工程为龙头的一系列信息化建设工程。信息产业现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对外来信息技术的怀疑,到认同,到推广应用,我们国家在信息科技的应用上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但是,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国家才有了随后而来的一系列“金”字号工程,才有了信息港被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突破,才有了政府上网所带来的广泛社会效应。信息科技的应用已经在各行各业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旺盛的活力。
#1 第三个事例:农民上网卖菜
几个月前,《新闻联播》曾经报道了山东寿光县农民上网卖菜的消息。往年,农民们不了解全国各地蔬菜市场行情,外地来的商贩通常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蔬菜,而自行运输销售又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带来很大的损失。后来,社会上兴起了网络热,农民们决定做一下尝试,他们利用Internet了解各地的菜价和市场需求,然后选择出最有利的目标市场,果然大大地提高了效益,也更好地满足了外地菜市的需求。在这个例子中,效益下降的危机促使农民们引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从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中受益。
这三个事例只是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片段。通过这几个片段说明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前提是,谁率先应用了人类的科技成果,谁真正能够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使之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谁就掌握了在产业竞赛中取胜的利器。在这个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在信息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上,仍然落后很多,我们发展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来自国外,但这些只预示着我们面临的危机,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机会。我们目前所要追求的目标是,应用与世界同步,这是我们在本次产业调整中能跃升一步阶梯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