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采访记
早春四月,在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中,记者来到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这里采访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网络中心主任郭学理教授和计算机学院书记黄宏发教授。
据郭教授介绍,武汉大学的网络建设始于1994年。1994~1995年开始建设的一期工程是铺设基干光缆并将主要的7幢科研楼连成网络。同年7月,武汉大学校园网正式连入Internet,由此开始了走向借助Internet进行科研的第一步。1996年学校开始了二期工程和网络应用及网络技术的开发;至1997年8月,所有设备全部到位,全校32幢科研楼正式并网,校园骨干网基本形成。其后,各个院系的网络建设与骨干网的建设同步进行,到目前为止,全校68个一级单位已经全部开通Internet服务。学校正准备今年对校园骨干网进行扩建,到2000年,将把整个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全部连通。记者经过学生宿舍时看见在蒙蒙细雨中宿舍楼前的铺网工程正在紧张进行着。计算机学院宿舍将成为全校最先连入校园网的宿舍,根据记者了解,一些理科院系将第二批连入校园网。
学校已经大量使用网络进行事务管理,郭教授举例说:“现在我们的开会通知都不再使用印刷品了,所有通知都通过网络传送,要是你不用网络,可能连开会都不知道。如果缺席并造成损失由你自己负责。”学校也制定了硬性的规定,比如3年内,教师如果不能通过网络进行课题资料的搜集,那么他就不能在校工作。2年内,干部如果不能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会被调离岗位。
记者问及学生们在网上的学习、实用情况,郭教授告诉我们:目前根据要求不同,学生们对网络的使用情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博士生们一般是在导师的领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以他们使用网络主要是收集资料、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论文发布等。硕士、本科生们主要通过网络联系深造学校、收集资料等。
武汉大学的网络还为在校的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宜,在校的各国留学生平常与家人的联系都依赖E-mail。1994级的巴勒斯坦学生瓦里格毕业论文就是完全通过Internet搜集资料并完成论文的。根据介绍,瓦里德的毕业论文中提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这为他的论文添色不少。
除了应用,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们还为学校Internet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在网络刚刚连通的时候,很多教文科的老教授们还不知道怎么上网,有时候计算机出了问题也束手无策,网络中心就组织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在假期上门给教授们讲解上网的方法,保证了学校顺利推进网络的使用。记者在采访时正好碰上一个教授家里的电脑正在进行联网的调试,一直不成功,中心的老师最后说,稍微等一下,我们让一个学生过来检查一下你家里电脑的情况,到时候再调试一次。同学们就是这样为了Internet的普及和使用,默默无闻地干着实实在在的事情。
除采用这种“面对面”的直接的方式外,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们还进行了一件对计算机与Internet普及更加具有推动性的事情:1998年,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出版了一张计算机科普报纸——《电脑天地学报》。据计算机学院书记黄宏发教授介绍,这份报纸完全是由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自己编辑、出版的。现在,报纸已经扩大为8开8版,内容涵盖业界新闻,软件介绍、硬件使用技巧、网络应用以及游戏几个方面。这份报纸完全针对在校学生,非常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在武汉的各个大学里受到同学们的极大欢迎,发行量不断上升。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纸完全是同学们用业余时间编辑、自费出版的。去年报纸最困难的时候,有一期就是几个编辑自己凑钱出版的。每当谈到这些艰苦的日子,几个新老编辑不胜感慨。同学们显然认识到计算机普及和开发同样重要,他们在困境中艰难地奋进着。(^182501b^)
整整一天的采访很快就过去了,四月烟雨中的珞珈山更加郁郁葱葱。走过春色里巍然耸立的黄鹤楼,听着长江的涛声,记者离开了武汉大学的校园,还在想着同学们为Internet所做的一切,在这些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同学们对Internet的一片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