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访微星公司副总裁卢琪隆

Author: 廖天华、崔红杰 Date: 1999年 第14期 49版

    3月14日,北京大学举办了“微星&AMD杯首届计算机文化节”开幕式。开幕式之后,本报记者对出席开幕式的微星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卢琪隆先生(^144901a^)进行了专访。卢先生非常健谈,记者手中的笔龙飞凤舞,勉强跟得上卢先生的思想,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下面是这次专访的主要内容。
    记者(下面简称“记”):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微星公司创办的经历?
    卢琪隆(下面简称“卢”):微星公司创办于1986年,那个时候我们五个人在SONY台湾分公司工作,后来我们离开SONY,创办了微星。我们五个人,徐总是我们现在的董事长和CEO(首席执行官),其余四个人是微星公司现在的董事,负责的事情分别是:黄总负责研发、林总负责采购和Barebone(台湾对“准”系统的一种称呼,一种半成品电脑)、由总负责生产、我负责业务。
    记:你们五个人从1986年一直合作到现在,这么长期稳定的合作一般不多见,其中有什么诀窍吗?
    卢:是啊,这么长期稳定的合作确实难得,在台湾,大家也经常讨论这种现象。在竞争激烈的资讯行业,很多时候竞争压力会带来不好的脾气或者心情。这种情况下,要学会包容,要以事业为主,对事不对人。我脾气比较暴躁,多亏我们徐总从中间进行协调,应该说我们五个人之所以能够在一起合作这么多年,徐总的功劳最大,他想让我们每一个都有执掌整个企业的能力,于是我们就轮流做CEO,比如我现在就是微星的代CEO。
    记: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微星公司的情况吗?
    卢:1986年到1988年这段时间,公司初创时期是最艰难的。然后,我们的业务就开始腾飞,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平均每年30%~50%的增长势头。我们现在总共有1400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的有90人。研发部分一直是我们的重点,研发部门的人员占总员工数目的7%~10%,研发资金占我们年营业额的3%~5%。当然了,欧美有些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要占到营业额的10%~20%甚至更高,这是我们无法相比的。目前,台湾依然是我们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有三个厂,每月有500K(500,000)左右的产量。1992年,我们在深圳蛇口设立了加工厂,现在每月有120K的产量,占我们总产量的10%~20%,我们的主板生产厂只有这4家,在荷兰有一个组装厂,不过不生产主板。1998年,我们的总产量是340万片,1999年,我们打算把这个数字提高到480万片。我们的目标到2000年的时候,能够进入台湾主板行业的前三名。
    记:是利润的前三名还是产量的前三名?
    卢:是综合指标上的前三名,产量肯定是其中的一个指标,但是不能只有产量,企业要有利润。
    记:刚才您提到,研发部门的员工占整个企业员工的7%~10%,但从刚才您说的数字上看,好像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是为什么呢?
    卢:哦,我们一直在招聘新员工,去年年底,由于招收了大批新员工,于是研发部门的人数比例就下降了。不过,我们也在为研发积极补充新人员,我们肯定会逐渐恢复到7%~10%的比例上。比如,我们2月1日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目前已经有10个人了,准备到年底的时候,发展到30个人。上海研发中心的作用现在是为了弥补台湾研发人员的不足,今后会过渡到独立设计开发产品,主要是软件为主,比如BIOS、驱动程序等等,内地的软件人才比较丰富。
    记:您能否谈一谈微星主板的开发过程?
    卢:Intel等公司有新的产品出来的时候,一般会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向我们提供CPU和芯片组的样品。然后,我们就开始设计,基本上每种产品都会设计出多种机种。比如1997年我们总共设计了40个机种,1998年设计了50个机种,今年,设计的机种肯定会大于50种。我们这些机种里只有一半左右的会量产,也就是今年会有30个机种量产。随着产品周期的缩短,以前样板要6~8个月的设计周期,现在已经缩短到3个月了。在短短的3个月中,不仅要消化资料、定出规格、拿出样品,还要进行各方面的测试,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记:微星MS6163主板被《电脑报》和台湾的一些媒体评为“编辑选择”产品,您有什么感想?
    卢:MS6163是我们的研发人员被市场人员痛骂之后拿出的产品,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嘛。应该说这款产品是考虑了现在市场需要和未来走势的。
    记:应该说,MS6163在超频性能方面有许多特色,那么您个人对超频有什么看法呢?
    卢:作为一个工程人员,我个人是不赞同超频的。但是,对于DIY发烧友来说,通过超频,通过自己动手做的尝试,可以让他们更了解电脑,得到更多的乐趣,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超频也不见得不是件好事情。
    记:微星公司今年的生产重点是什么?BX、ZX、Super7等主板各自占多少分额?
    卢:任何人都有机会,比如1998年AMD K6-2异军突起,如果一个厂家当时没有准备Super7的主板,显然是不可能抓住机会的。因此,我们针对市场上的各种CPU都有开发计划,但重点显然是Intel。基本上,Slot1加Socket 370会占我们主板总量的85%,Super7主板占15%,用于K7的SlotA主板我们也已经研制成功了。前些时候,Intel在推广Socket 370的时候,不很顺利,但Intel表示至少会拿出40%的力量做Socket 370,我想这部分也会是我们的重点,应该能占到一半的份额吧。特别是到4月底,Intel推出集成显卡的810芯片组之后,主板的成本更低,销量应该不错。
    记:以前也曾有集成显卡的主板,但都没有成多大的气候,您怎么对810芯片组这么乐观呢?
    卢:哦,那要看是谁在推了。以前之所以不成气候,是因为没有主流厂商的推动,现在Intel要推,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记:您能否谈谈台湾主板产业的现状?
    卢:台湾主板业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1987、1988年是主板行业最兴盛的时候,全台湾大概有500家左右的生产厂,目前只剩下了不到100家,像样的也就20家而已。现在台湾主板行业的年营业额大概是400亿美元。1998年,全球主板出货量为8690万片,台湾占了70%以上的份额。整个主板市场,可以分为以独立品牌市场和OEM市场。在4480万片的独立品牌市场中,台湾占据了4250万片的份额,处于绝对优势。但在剩下的4210万片OEM市场中,台湾仅仅分到了48.7%的份额,因此,可以说,未来台湾主板行业的发展重点在于OEM市场,我们的发展重点也是OEM市场。
    记:几年前,大家都在担心Intel进军主板市场对台湾主板行业的冲击,您对台湾主板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和未来发展趋势是怎么看的?
    卢:是的,几年前,当Intel雄心勃勃地公布主板生产计划的时候,我们也是很担心的。但现在看来,不是那样的。当初,Intel打算第一年就做到800万片,然后迅速增加到每年几千万片。几年下来,他们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主板毕竟和CPU不一样,利润要薄得多。台湾主板业的主要对手,在未来5年内,还是台湾厂家自身。
    记:据我们所知,华硕不仅生产主板、显示卡,现在已经开始推广自己笔记本电脑、甚至机箱了,别的主板厂商也有类似的举动,那么,微星公司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是如何考虑的呢?
    卢:我们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是比较保守的,我们现在做的,除了主板和显示卡之外,主要就是Barebone准系统、服务器主板和Setbox(机顶盒)。Barebone是1997年开始做的,主要向特定市场提供,还不是我们的主力产品。我们之所以没有向其他厂商那样出击多个领域,有很多考虑,这些行业本身的竞争非常激烈,比如生产笔记本电脑,要花200万~300万人民币和6个月的时间才能开好模具,由于现在产品生命周期非常短,一个模具只能用6~12个月。如果我们投入这个行业,很可能要花1~2个亿人民币的投资才能学到一些经验,所以我们没有进入这些领域。我们将在明年6月启用在台湾的新工厂,这个新工厂的设计产能将比我们现在所有4个工厂产能的总和还大,达到每个月120万片的生产能力。
    记:我们报纸的读者中有一部分是学生或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您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愿意给他们说几句话吗?
    卢:曾经有两个很有名的人,他们各自说过一句听起来相反的话,一个人说:机会随时从窗前经过,不要害怕丢失机会;另一个人说:机会每天只经过一次,要珍惜机会。听起来相反,但他们说的其实是一件事,也就是要打好底子,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没有准备好,再多的机会也抓不住;相反,如果准备好了,只有一次机会,也能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