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频有理

Author: 阿沙 Date: 1999年 第10期 21版

    超频,已是时下几乎所有DIYer三句不离的话题,就算只拆开机箱看了几眼的“菜鸟”,也可以跟你大侃特侃一番,其语言之专业当然不容质疑,有众多电脑媒体的经典文章为证。至于什么是超频、超频的原理、超频的方式及超频的利弊等等则一概不关己事,单等看“老鸟”们还能“超”出什么新“高”来。作为一位DIY迷,我们却不能置之不理,毕竟,要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
    的确,随着赛扬等一批超频能力非常强的CPU的大量普及,所有的玩家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只要动动手,冒一点险,自己的机器就可能变得比原价贵一二千元,而由此获得的更快、更强的系统更是DIY迷难以拒绝的。为什么CPU芯片能在高于额定频率下工作?为什么赛扬A能超出额定工作频率150MHz之多,而AMD的K6系列则相对困难?这些问题好像顺理成章,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真正知道的朋友恐怕不多。这需要从芯片的生产说起。
    以Intel为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生产MMX166和生产MMX200的是两条独立的生产线,那样做不符合成本要求。其实一个系列的CPU,比如Deschutes,不论主频高低,都是一种工艺,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硅片质量、工艺误差等诸多因素,生产出来的CPU也有所不同。把生产出的产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检测后,再分别标上其最稳定的工作频率出卖。标上350MHz并不等于不能上400MHz,这只是表明在一个合理的温度下350MHz是最稳定的工作频率。但如果能有效的采取降温措施,如加风扇等,它也许就能稳定工作在400MHz上了。这就是CPU芯片可以超频的原因。在这方面,Intel的监控最为严格,通常一个芯片,也许能在400MHz稳定运行,但Intel可能就将它标为350MHz出卖。而AMD等公司则相对松一些,基本上标什么频率就是什么频率,可超空间不大(不过最近的K6-2可超性有所提高)。
    至于超频的方式就花样众多了。这里先说明一下主频的计算方法:主频=倍频×外频。在“奔腾”出来以前,CPU大多采用跳倍频的方式超频,如486/66(33×2)采用2.5倍频后,则变成486/80(33×2.5)了。“奔腾”推出后,Intel开始锁频,只有采用跳外频来超频使用。如PII266(66×4)采用83MHz外频,则变为PII 333,改为100MHz外频则变为PII 400(能否超到是另一回事)。显示卡的超频与此类似,另外由于它需要驱动程序才能使用,因此有些显卡也可简单的通过修改WIN9X的注册表参数来达到超频的效果。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近来各个媒体上“稳超×××MHz”、“轻松上×××MHz”等字眼泛滥,让不少玩家觉得超频好像真那么轻松简单,以至把能超上×××MHz定为购买标准,完全忽略了超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LUCK!也将超频带来的负作用掷于脑后。这几个月我常常收到玩家的来信,一副凄惶委屈的样子:“我的赛扬300A为什么超到450MHz就死机?”我要说:“老兄,恭喜你成为50%不能超到450MHz中的一员,而且这一比例目前已‘成功’地升至80%-90%。”不要将超频定为购机标准!毕竟买电脑是让它干活的,不是为超频而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