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Author: 陆群 Date: 1998年 第50期 17版

  对1998年中国的因特网来说,可以用选择两个字来概括:行业的政策制定者在内外压力下必须作出何去何从的选择,行业的从业者也在现实的艰难和未来的憧憬中做出是否坚持下去的选择,而更多的人则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新生活的一部分。
#1第三只眼睛看电信
  新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成立信息产业部的决定,在“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保护竞争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下,对信息产业部的职能作出了规定。原邮电、电子和广电的网络传输部“三家归晋",为下个世纪中国发展信息产业建立了职能主管部门,初步改变了以往政出多门、互不统属的局面。
  一方面是中国加入WTO的要求,另一方面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社会各界围绕着打破中国电信的垄断而展开热烈的讨论。王小强博士主张:开放电讯服务。要把我国已形成规模的电信基础网(包括有线电视网)从经营性企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由政府控制的国家基础信息网,依托电视技术平台,直扑电信、电视与计算机“三网合一"的产业前沿;方宏一博士认为:开放电信的竞争性经营,保持电信与广电两网并存,并通过两网的良性竞争发展互联网服务,最终达到三网结合的目的;周其仁教授则针对前两种意见继续维护电信垄断、反对重复建设入手,系统论述了“中国电信的高垄断”的严重后果,提出了“三网复合,数网竞争”的思路。
  1998年,中国网络市场迎来了两位尊敬的客人,Cisco公司总裁Chambers和3COM公司总裁Eric,两位在网络市场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令人惊讶的是,两位生意场的对手却给中国送来同一面大旗:统一网络。
  学者和专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三网合一,统一网络。
  但统一网络在中国却遇到了难题,这个难题更多的不是在技术上无法统一,而往往是在观念上无法统一。
  目前全国已建成八横八纵光缆网络,不管是邮电还是有线电视都有传输能力过剩问题,而光缆建设的“高额成本”急需从服务中收回,于是就出现了邮电、有线彼此争夺的局面。在广州,市有线电视与省有线电视为争夺用户和服务市场“打得”不亦乐乎,在鹏城是有线电视与邮电在网络建设上冲突频繁,“兄弟阋于墙"的结果只能自我内耗,独立割据,形不成上规模上档次的服务能力。
  1996年以来上海、深圳、大连、青岛、广州等沿海城市都先后开展了Cable Modem产品实验,深圳华为公司也开发出HONET综合业务接入平台,上行通道采用电话线路、下行通道使用HFC实现NVOD(交互点播)。但技术上由于有线电视网络铺设的工程质量与邮电网络的相差较多,入户同轴电缆、接头质量参差不齐和上行噪声干扰,再加上有线电视行政管理分散使得网络改造无法完整划一等问题,真正进入用户家庭,得以应用还有待时日。同时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用户使用Cable Modem上互联网或点播视频节目的积极性不高。
  在广东南海市,由市政府牵头,邮电、广电、政府三家共同组织股份公司共同建设南海网络平台,利用邮电已铺设的光纤完成沥水镇的有线电视网改造,然后再开展增值服务进行利益分配。这应该是个值得推广的范例。
  近观入秋以来信息产业部负责人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电信产业发展的原则性讲话,尚没有完整的政策与计划出台,在世界性电信产业巨变的关头,内外双重压力之下的中国电信面临一个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是到该作出选择的时候了。
#1ISP 自己给自己洗牌
  瀛海威与张树新的分手也许是1998年中国互联网服务的最大新闻,究其原因,张树新自我总结:没有背靠行业资源、资本结构不合理、商业模型没有多种价值链设计。无独有偶,深圳讯业集团也在1998年10月与总裁吕瑞峰分手,中国一北一南两大网络服务品牌──瀛海威时空(Ihw Space)与中国金网(China Online)作出相同的举动:从前两年对国内市场的大举扩张,转变为今天重新定位与商业服务模式转型,中国的网络服务业在曲折中前进。
  1997年,投入瀛海威的股本金、银行贷款和股东增加贷款总共1.6亿元,按照预期的投入产出,其目标收入应当是1.1亿元,最低估计也应该是9000万元,然而实际收入只有963万元,花在广告宣传方面的费用却是3000万元。今年8月,拥有130名员工的瀛海威北京总部月营业额只有5万元。在股东们对这种业绩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张树新除了去职之外,别无选择。
  瀛海威董事长梁冶萍指出,在Internet迅速发展后,瀛海威的经营还仅仅停留在以信息为基础的阶段,所以当网络的应用功能越来越突出的时候,瀛海威过多地停留在接入服务上,不能根据市场的细分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让顾客通过享受服务来创造网络新价值,不能在这些方面确定新的定位,这种抱残守缺的方式势必造成瀛海威的发展停滞与中断。因此,瀛海威总经理于干认为,瀛海威将从简单的Internet服务供应商(Service Provider)全面向Internet资源提供商(Source Provider)转化。
  如果说1995年是中国ISP的萌芽期,那么1996、1997年就是大干快上的建设期,进入1998年则是ISP们重新寻找定位、充实提高,加快商业服务模式的转型期。
   1998年下半年以来ISP的转型已加快速度,除中网提出要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转化为产品,提供技术服务外,创联通信则提炼了网络平台服务概念,提倡资源外包与服务整合;北京讯合更是在为行业专网与类型网站建设上苦练内功;瀛海威的转型付出了代价,这已是市场无情的要求;1998,中国ISP在曲折中前进!
#1ICP 一二一,向着门户走
  以接入为主业的ISP注定在中国屡屡碰壁,那么以提供信息内容为主的ICP的日子是否好过呢?
  在张朝阳的振臂高呼下,中国的ICP追随着“猴踪狐迹"恍恍惚惚地接受了网络门户的定义──有搜索引擎、免费信息订阅、软件下载、实时交流、新闻信息、定制信息甚至到网上购物、网络求助等等。
  不过,中国ICP在刚了解什么是网络门户后,一夜之间都涌向了网络门户。9月15日,Sohoo(www.sohu.com)推出2.0版,明确宣布要做中国第一网站;9月22日,网易(www.nease.net)全面改版,朝着中文网络门户方向迈出了第一步;10月20日,原四通利方论坛改为四通在线,宣布推出网络门户站点,尔后又与华渊合并,推出新浪网(www.sina.com.cn);11月3日,ChinaByte对原有的“搜索客”进行全方位改造,开始了建“门”工程;11月4日,广州视窗(www.gznet.com)宣布以国内最大的、拥有33万用户的163免费电子邮件(www.163.net)为龙头,向网络门户进军。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就在一转眼,发现你的脸,在半明半暗间换了容颜。人们发现,就在一转眼,发现国内知名ICP的招牌都换上门户的字眼。而且发现几乎都是同样的着数:罗列各大传统媒体的消息,附带介绍些大家关心的信息,然后是每天24小时不断更新。至于自己的主营项目,在很多时候沦落到附属地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很有意思的是,几家以门户站点自居的站点都是国内很有特色的站点:比如搜狐一直以时尚站点自居,四通利方网站以论坛见长,网易是公认的网友乐园,而CSEEK 背靠的ChinaByte素以提供高质量的IT新闻著称。但这种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上网人的心目中,而不是未上网人的心目中。如何让那些想上网但又还没上网的用户成为自己未来的读者呢?必须宣传,必须包装,既然有门户这阵风,不妨就跟上去让自己也镀镀金。
  毕竟这个社会上跟风是种最简单、最直接、也许还最有效的方式,举个例子,没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懂知识经济,但知识经济这词照用不误,同样满天飞。
  用户群不够庞大,曾经让中国ISP们撞南墙的这一尴尬问题同样让中国ICP们叫苦不迭,只是不那么强烈而已。
  是保持特色走自己的路,还是借助门户这个概念赶新潮,是每家门户站点所应考虑的。
#1免费 白送也不好送
  微软高价收购hotmail ,仿佛一夜之间让国人醒悟─只要你遵循信息经济学规律,网络信息资产就会兑现价值,于是免费中文电子邮箱就成了时髦。163电子邮局、东莞的126.net、北京的263.net、China.com、南京的990.net、杭州的天丽鸟等等,不胜枚举。
  但这些免费电子邮局是否赚钱呢?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首先是电子邮局们在规模上还没到兑现价值的时候。最早提供互联网中文免费邮件服务的广州视窗163电子邮局,其注册用户总数约为33万,第二家提供此服务的首都在线263邮局的用户数为26万。国内所有免费邮件用户数不过80余万。这个数字仅相当于美国一家中等规模服务商的水平。专门提供免费邮件服务的Hotmail在被微软收购时,用户总数达到了1200万;而刚刚被AOL兼并的Mirabilis公司凭借单一的“网上寻呼”ICQ产品,也赢得了全球超过2100万的用户;一天24小时中的任一时刻,同时在ICQ服务器上聊天、交谈的用户就达到了40万人次!
  国内免费中文电子邮局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它们的商业操作模式。通常,免费电子邮件信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利用自己巨大的用户群体进行网络广告业务,但在开展这种业务的时候,究竟要不要关闭免费信箱的POP3服务器,就成了一个似乎永远也解不开的死结。
  直到目前为止,除国中网外,其他新开通的数字域名免费电子邮件信箱,都没有完全关闭POP3服务器,但这种情况究竟能维持多久,却只有那些经营免费信箱的企业自己作出选择了。
#1网上广告 赔本不仅仅是赚吆喝 
  不论是做ISP,还是做ICP, 大家看好的都是网上广告这一美好的市场。不久前,在一项被认为是全球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Internet广告交易中,微软公司与信用卡发行商First USA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价值9000万美元的广告协议。
      在美国,网上广告确实是有利可图。1998年二季度的广告在线收入上涨了83%,据预测,全球2000年Internet广告总收入将达50亿美元。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国内上网人数达到500万,日浏览次数就能达到2000万,每日的页面浏览人次就可能超过100万,因此收取的广告费便是惊人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网上广告计算方法是每1000个页面浏览率的费用为25~90美元。按100万的数量来计算,这个数目是巨大的。网上的电子商务业务以及网上广告可以针对一对一进行发布,这些对ICP又将是一大财源和优势。
  但实际上呢?开国内网上广告先河的ChinaByte 1998年再接再厉, 拿下200万元的网络广告收入,但投入不小,光每天的新闻更新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依托新华社的国中网则创国内年网络广告费收入之最:300万元,其中光世界杯期间就拿到200万元。但单就世界杯的投入国中网就超过300万;其他如搜狐、四通利方网站虽然有Motorola、Intel的“赞助”,但全年大概也不过100万广告收入左右。几家大的ISP,诸如东方网景、瀛海威每月广告收入在5~10万间。 但同样他们的付出也是十分高昂的。根据中国广告商情网的统计,1998年全年的网上广告的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但几家大的ICP每年的投入都超过这个数。
  尽管长期跟踪研究网上广告的京城科技撰稿人夫妻在线大胆预测1999年网上广告将突破5000万元,这无疑是个让人心动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实现有多大的可能性,同时从业者能从这其中获益多少,都是一个问题。据说明年圈内圈外将有多家公司想来抢这块肥肉。一场网上广告争夺战不可避免。^501701b^
  但是,相对于电视、报纸来说,目前Internet的广告收入还很不乐观。与Internet的迅速推广相比,广告业发展相对缓慢。据美国一家网络调查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美国投入Internet广告业的资金已从1995年的5500万美元增加到1996年2.75亿美元,但与全美1996年投入广告业的1730亿美元巨款相比,实在是九牛之一毛。目前,网络广告投入最多的十大公司均为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和网络服务公司,如微软、Netscape和IBM等,而可口可乐、宝洁等非常舍得在其它媒体广告上花大钱的公司在网络广告上的投入却很少。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这是中国网上广告市场的现状,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真实写照。是坚持还是撤退,也是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在1998年里考虑得最多的问题。^501701c^
#1网络就是新生活
  抛开对行业背景和产业前途关注和思考,我们来看看因特网在1998年给我们百姓带来些什么呢?
  1996年底中国上网人数只有10万,1997年底超过60万,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到1998年6月底已经达到117.5万,其中,直接上网用户32.5万,拨号上网用户85万。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54.2万台,其中拨号上网计算机为46万台,直接上网计算机为8.2万台。估计到3年后中国将有500万人上网漫游。
  这一数字虽然不能让中国互联网的从业者欣喜若狂,但其增长的速度和预示的潜力却让人心动。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1998年本着媒体细分的原则,网络报刊大幅涌现──《互联网周刊》凭借“网络经济”的价值视点从一创刊就占据较高位置,《网络报》背靠CNNIC的独家支持也开创一片局面,《互联网世界》因有着IDG的资金和科委情报所的资源更显大气,老牌的《国际电子报》准备在1999年改刊《网络世界》,最有意思的是社科院文献中心也雄心勃勃地推出《Internet信息世界》。
  网络图书市场更是硝烟弥漫,先是知识经济的爆炒,紧跟着是良莠不齐的版权书——出自麦肯锡咨询专家之手的《网络利益》(NET GAIN)翻译得晦涩难懂,相比台湾版的《网路商机》,顿觉有天壤之别;海南出版社继续保持对网络图书的关注:《未来英雄》、《孙正义》到《数字时代的生活设计》依然保持一致的水准,其他像《互联网上做生意》、《术士们熬夜的地方》、《生存之路》、《网络经济》,让人感觉水平参差不齐,倒是金融资讯巨子布隆博格的自述《信息就是信息》对网络经营者颇有惺惺相惜、倾囊相授之意;中国作者的原创作品仍以《网络文化丛书》为翘楚。而瑞得在线下半年推出的《网友》杂志则带来一阵清新之风。
  9月28日中国首届青少年国际互联网络知识大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次知识竞赛共分初赛、网上初赛和网上代表队赛和决赛四个阶段,历时两个月,最终北京代表队笑捧冠军奖杯——中国电信杯。这次自下而上的知识竞赛在全国各地影响巨大,对因特网在大众中,尤其是青少年中的普及,功莫大焉。
  1998年因特网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切切实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你家的电视机可以上网找工作、点播大片、订旅游专线和逛博物馆吗? WebTV于1998年在中国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上海信息港率先推出遍布居委会的信息亭,将使普通人上网不再困难;中关村新建小区的智能化、网络化已成时尚;深圳、江苏、青岛等地有线电视改造成功, 将为家庭电视上网开辟新途径;而同样在京沪两地都出现了NetVCD的开发热潮,169多媒体通讯网的建成,更是大大方便了全国各地普通人上网。
  世界杯狂热,网友们在网上找到了全世界的朋友;美伊再燃战争之火,网友在网上得到最新最快的信息。盛夏洪水滔天,网上捐助突现爱心;新春喜气洋洋,网上贺卡代表网友的心。南开等高等学府在网上招生,鼠标轻点就跨越万水千山,免去舟车劳顿,将满意的学生招入校园。网上大侠老榕发起组织的“网上救助重病大学生何婷芳"的行动,把许许多多素昧平生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正像老榕写的那样“在数字化时代,人类的爱心仍然不是虚拟的,是真实存在啊!"严嘉明与黄艳的“网恋",真正开启了中国人网络婚姻的先河;而胡彬的《网上情书》在柏拉图的方式后面,饱含新人文精神的张扬——挥洒个性,快意人生。免费邮件/电子报刊订阅在1998年也成为广大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上海索易、广州网易、北京在线、Chinabyte、瀛海威等均能提供包括主题专业资源、每日新闻、幽默、笑话在内的各种邮件与电子杂志。每日里打开你的邮箱,习惯而愉快地享受免费信息快餐,其乐融融。^501701a^
  1998年国内电子商务开始起步,但受到极大的关注,理由是它将改变我们未来的购物和理财方式。4月,中国银行与世纪互联合作开展网络交易,中央电视台的王轲平成为国内网上购物第一人;在此之后,惠普与上海热线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包括模拟交易、模拟银行、模拟供货与消费、模拟论证的管理系统;“中商网"正式上网;瀛海威、263首都在线与招商银行合作网络结算……这些有益的尝试让许多人认识到电子商务其实不太远。随着169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建成,各地兴建信息港也渐成热潮,电子商务更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实验,让千万普通人接触试用。
  网络留学、网上旅游、网络娱乐、网上拍卖……网上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好似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地球村就在小小的屏幕前,虽然年轻人仍是上网的主力,而上网却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年轻——这已不是阿拉丁的预言,而是面向未来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