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少年和他的盖茨梦
比尔·盖茨可能已不记得,3年前,他曾经送给一位中国少年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
从那时起,“微笑的比尔”便一直被这位少年放在他的书桌上,和厚厚的教科书与做不完的练习册一起,看着少年慢慢长大。
“微笑的比尔”是颗种子,萌发了这个中国少年的成才之梦。
今年还不到14岁的孙文钊是同学和亲戚朋友中有名的“电脑专家”。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他都可以被称为天才……
1993年,“联想”刚刚推出自己的产品,上小学三年级的孙文钊就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给人做演示;五年级暑假的时候,他在电脑专卖店打工,给顾客调试软件、修理带病毒的机器。店里的员工都叫他“高工”。
在学校,班上的同学用Win98,光驱出了问题,读不出盘,找孙文钊,他在人家家里现写了90多行的程序,一举解决了问题;另一个同学玩一个叫《剑侠情缘》的游戏,有个关口怎么也过不去,孙文钊觉得是程序出现了问题,帮着改了。果然没多久,游戏公司自己的“补丁软件”就出来了。
头两年,孙文钊的妈妈曾经因为儿子在电脑前坐一天不出门而发愁,她对儿子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
“电脑为什么这么吸引你呢?”我问。
孙文钊想了想说:“它的发展太快了,你看,以前286只有半兆内存,现在计算机最少都16兆了,还是不够使。它好像可以无限地扩展。不断地出新东西,功能每天都在增加,强迫你必须不停地学,否则就跟不上了。”
前两天,在电视里看到“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孙文钊很高兴,说:“要是再能办一所学校就好了。”他打算给微软公司发E-mail,说说这个想法。
遇到问题没人可问,是件烦恼的事。他现在只能通过网络,向在美国读书的表哥求教。
#1 “我要做中国最好的软件”
然而现在,最让孙文钊苦恼的是,他几乎没有时间接触电脑了。
孙文钊现在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二,和其他孩子一样,他每天早上6点多一点,就要赶往学校。一天七八节课下来,下午6点才回到家。做作业、复习功课总要到晚上九十点钟。孙文钊说:“要是能把别人的空闲时间借用和储存就好了。”
“你现在每天开电脑的时间有多少?”
“也就是5分钟、10分钟,去信箱取邮件。”
除了平时上学,周末的时间每周六上午上学校的英语班,下午去东城区上计算机辅导班,周日下午还要上数学班。
就这样,孙文钊在每天完成作业后,还要捧着一本像《辞海》那么厚重的Delphi教材再读一会儿,那是一种高级的编程语言,一般都是读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学。
孙文钊当时考进这所重点中学时,是作为“电脑特长生”被招进来的,同时还有一些在作文、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他们都被编在一个重点班里,配备了很好的师资,但并没有针对学生特长因才施教的专门课程。
“是不是想做中国的比尔·盖茨?”
已经1米8个头的文钊有点不好意思了,“那可不敢这么说,不过,我要做中国最好的软件。”
“有没有想过,以后功课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许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学电脑了?”
“不会,只要我喜欢做的事,就会争取做好。”孙文钊很有信心地说,停了一下,又说:“不过,也有问题,我什么事都想干好,可能会顾不过来。”
#1 “教育应该取长补短,现在的情况却是长的被压制,短的也没补起来”
戚小玲老师是孙文钊在计算机辅导班的老师。说起文钊的情况,她说:“到中学以后,他还没有把计算机完全丢掉就挺不容易了。”
除了孙文钊外,戚老师的电脑班上还有十几个学生。在同龄人只是把电脑当游戏机用时,他们都已经深入到电脑的工作语言——程序设计了。戚老师说,孙文钊原来挺不错的,属于前几名。上了初中以后,上课就不能保证,断断续续的。这两年有些原地踏步,没什么大的发展。
戚老师在北京东城教科研究中心工作,从1984年开始教计算机。她说像孙文钊这样的不在少数。“一到中学,坚持下来的就很少,能坚持到高中毕业的更是寥寥无几。”
“挺可惜的,挺可惜的,真是特别可惜!”戚老师一连说了三遍。
“这样流失的学生在您所教过的学生里占多少?”
“大多数,三分之二还要强。”
戚老师所带的这个计算机辅导班现在也面临很多问题,十几台机器都是286不说,而且都已经用到了极限。不少家长还希望戚老师能扩大招生,戚老师说,“这期上完后,下期能不能开办还是问题呢。”
“如果没有这样的培训班,有这方面兴趣,又有一定天分的孩子能去哪儿呢?”
“他没地方学去。”
#1 “越往后会越紧张,他必须有所取舍”
葛华老师是孙文钊的班主任,说到现在中学生的压力,她说:“对于这样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压力是重;但是针对中考的形势来说,他们的压力不算重。大家心里都明白,考不上好高中,进不了重点校,将来的机会就少很多。”
葛老师不了解孙文钊的电脑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学校没有为特长生开设专门课程,葛老师说,学校没有这个能力,一是没有师资,再者也没有时间。“别说我们学校达不到,其他学校都做不到。”
据葛老师介绍,招特长生是本着全面发展的方针,照顾那些分数没有达到本校录取线,而在某方面有所专长的学生。学校认为,这样的孩子在整体素质上可能要好一些。
对于自己的学生发展特长,葛老师说“当然鼓励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过,她又肯定地说:“越往后会越紧张,他没法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有所取舍。”问题在于:每个天才少年必须为应试作出“牺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