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战神风——1985

Author: 孟斯明 Date: 1998年 第42期 05版

#1英特尔牺牲三千人而挽回败局的一役
  这里讲的是英特尔主席葛洛夫(Andrew Grove)在1985年,如何被日本存储器厂商打至全军覆没的悲情之下,还要强制“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首次大裁员,大裁公司三分一之员工,以拯救公司。
   究竟裁员是否唯一的自救手段?十多年后的葛洛夫亲自作出剖析,并告诉你当时的心情。
#1神风敢死队把英特尔轰沉
  1985年,DRAM存储器市场已呈雪山崩溃之状。身为DRAM的发明者,英特尔(Intel)公司就是DRAM的代名词,但也开始对此感到彷徨。七十年代初期英特尔占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日本厂商不久加入,发展到八十年代初,日本厂商借着无限的资金及庞大的研发部门,在技术层面及品质管理方面,都胜过规模相对较小的英特尔。可是英特尔并没有轻言放弃,一直苦撑。
  岂料越战越勇的日本厂商在不断扩充DRAM产量时,突然在1985年失控,出现严重的DRAM产量过剩,情况亦如不久前南韩三大存储器厂那样。日本厂商于是采用以本伤人的神风式战术,发起不可想象的减价战,整个DRAM市场的价位跌到谷底,可是日本厂商还是恃着背后神秘的金源,以不到成本一半的售价在市场倾销。美、日贸易摩擦加剧,美国以反倾销的保护手段压抑日本的疯狂攻势,可是曾经百分之百拥有DRAM市场的英特尔,已经无力再战。
  以葛洛夫为首的核心管理层,发觉事情要到摊牌阶段。当时,英特尔早已推出处理器(CPU)产品,1985年DRAM市场危机之时,386已经面世,并且打开了PC的庞大市场。英特尔40%的营业额与100%的利润,均来自处理器,DRAM存储器占不到20%的营业额。而且,最关键的是英特尔过去走错了一大步,就是不肯放下英特尔等于DRAM存储器的招牌,一心追求科技优势,以求打败高品质、低价格和高产量的日本厂商,结果英特尔用了80%研发费用在存储器上,这是任何管理人都明白的“策略失调”(strategic dissonance)现象,显示公司的经营策略与投资重心出现脱节,明明是一家处理器厂商,却花去全公司的人力物力,以求维持一个过去式的封号——英特尔是DRAM的代号。
#1策略失调的致命伤
  英特尔的管理层出现严重分歧,有人指着葛洛夫的鼻尖高声呼喊:“我们应再加码投资DRAM存储器,把所有资源用来建更大型的厂房,大量生产存储器,与日本的神风队一决雌雄!”
  当时,没有人知道日本经济背后的资本市场内幕,更没法设想当年日本财团与银行界的泡沫勾结,终于导致日本目前深远的结构性萧条。葛洛夫二十多年前,唯一可以清醒的地方,就是必须尽快摆脱DRAM的纠缠,否则一家很有希望的公司,就此为自己的无知赔上性命。
  可是,葛洛夫与上司,当年的董事长兼执行长官摩尔(Gordon Moore)达成共识时,他仍然没有勇气向其他管理层成员,切切实实地剖白整个设想,更遑论斩钉截铁地提出解散曾经把英特尔建立起来的存储器部门。
  有理由,却缺乏勇气,更加不知如何向自视为DRAM存储器王国的员工交待,葛洛夫的确拖延了不少时间。
  放弃存储器事业部门,就表示要关掉多个厂房,永远遣散一些长期追随公司南征北战的员工。1997年,葛洛夫接受访问时指出,当要面临裁员决定之前,他沮丧了一段时间,从1982年英特尔存储器业务出现不顺景情况时,他一直希望找到裁员以外的其他解决方法。
#1超时、减薪、裁员三部曲
  当初,他决定停止雇用新人,并且推出别出心裁的“125%解决方案”,要求员工每月多工作十小时,以求增加生产力,弥补人手不足的景况。半年之后,DRAM市场变得更坏,葛洛夫还是不忍下手,就算电脑业裁员成风之际,葛洛夫只采取减薪百分之十的方式,两度把英特尔的企业转型期拖延。
  1985年,当他了解到英特尔已失去百分之百DRAM存储器市场之后,葛洛夫开始逐层与员工沟通、争辩。员工以问心无愧,长期奋战,不惜额外工作为理由,向葛洛夫猛烈抨击,当公司情绪到达鼎沸之际,葛洛夫已不得不在时限前行动。带着几乎被轰乱的头脑和疲弱的意志,葛洛夫开始着手把俄勒冈州(Oregon)的厂房关掉,在几百个员工名单中,依据绩效评估的标准,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剔除,遇到绩效平手的以年资先后定夺,尽管大部分名字葛洛夫都不认识,但他表示,这个经历是记忆犹新的。
  在这个访问过程中,最感人的可不是葛洛夫的神伤回忆,而是访问他的记者不经意的说出,他的父亲二十多年前原是英特尔雇员,也就在这一次裁员潮中被资遣。
#1“裁员永远不嫌多”的哲学
  葛洛夫总结这一场英特尔所遇到的最大败北的经验时指出,裁员永远都不够多,也不够快。他的上司,摩尔更以公司最高层的身份表示,一旦要裁员时,就不可以留手,必须确定裁掉的人够多,这样才能一次解决问题。英特尔在这一役当中,进入转型阶段,而企业文化也开始转变,从以往反对裁员解决问题,转到认同裁得越多越有效的想法。葛洛夫在这场裁员自救的战争回忆当中,最后冷静地作了这一句评论:“1985年裁员事件,使英特尔一步步走向成熟阶段”。
  电脑业人士也一致认为,1985年的事件,对日后英特尔的影响至深,英特尔开始变得高度敏感,歇斯底里,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此时,葛洛夫为英特尔带来全新的企业文化,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只有偏执狂者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也许,葛洛夫自1985年事件之后,无法再忍受有可能出现的大裁员悲剧,所以1987年由他正式接任摩尔的执行长官位置,全盘掌管英特尔的时候,他就以近乎神经质的拼搏态度,要求公司上下保持最高警觉与作战状态,一仗也不能打输,为英特尔的“长存”(thrive)而努力。
  1987年至1997年的葛洛夫时代,英特尔以如此高度紧张的情绪,保持每仗必胜的纪录,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度成为现代企业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