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尔调查报告引发网上冲击波

Author: 王伦(编译) Date: 1998年 第37期 05版

#1上 网
  美国总统的绯闻案日前掀起新的“高潮”。9月9日,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用一辆后来被媒体喻为“柩车”的黑色小型货车将他9个月来针对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性绯闻的调查结果送交美国国会。众议院经过激烈辩论,以363票对63票通过了众院规则委员会关于公布这份调查报告的决议。根据这项决议,斯塔尔的报告将在众议院的网站上公布。^370501a^
  在作出这项决定之前,国会拒绝了总统律师班底提出的在报告公开之前预先阅读的要求。白宫随即于11日上午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份73页的备忘录,对斯塔尔的调查进行批驳。在斯塔尔报告问世的第二天,即9月12日,白宫又发表了第二份批驳。^370501b^
  11日上午11:40,听证会结束,但斯塔尔的调查报告并没有立即出现在国会网站上。技术部门首先要将报告全文扫描,转换成电子格式存盘,进行HTML超文本编码处理,最后才能在网上公布出来。报告正式公布前,斯塔尔办公室派员对编译后的文件进行了核对。^370501c^
  国会领导人、发言人和资深议员在11日早上就收到了电子文本的报告全文。美国东部时间11日下午2:00报告在国会内部局域网上网,因此一般议员也比普通公众较早接触这部报告。大约在听证会结束三个小时后,长达445页的斯塔尔报告全文终于在国会网站向全世界公布。
#1考 验
  随着斯塔尔报告的上网,互联网在9月11日迎来空前繁忙的一天,它传播海量数据的能力受到真正的考验。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年轻的互联网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冲击力。
  美国著名通信公司Sprint的技术主管弗雷根斯坦说:“今天骨干网络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通信流量创下历史新记录。”根据他的统计,和一周前相比,Sprint电脑网络的通信流量在11日清晨5点上升了9%,上午9点达到10%,11点12%,到一天工作结束时超过20%。
  另一著名网络PSINet的通信流量也激剧增长。11日,PSINet上午10点的通信流量与上一周相比,上升了43%,11点达到56%,12点达到76%,下午4点达到102%。
  以前在遭遇通信流量激增时曾发生系统故障的“美国在线”此次表现良好,用户上网一直较为顺利。美国在线公布斯塔尔报告后,通信流量激增30%。用户在登录时,程度不同地遇到传输数率低的问题,但基本都能顺利登录。美国在线在一份声明中宣布,斯塔尔报告上网仅一个小时,就被美国在线的用户下载了62000多份,下载流量超过1000份/每分钟。
  美联社网站交通量急速增长,乃至造成本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无法成功登录,一位主持人只好在电视上对观众说:“如果有人肯劳神传真给我们一份斯塔尔的报告,我们将不胜感激。”
#1忧 虑
  在斯塔尔长达445页的报告中,仅“sex(性)”一词就出现了164次,“sexual(性的)”出现了406次,有关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性行为的描述更是露骨。有数字表明,11、12日两天,上网阅读斯塔尔调查报告和白宫反驳声明的人合计超过660万,但是这当中读过白宫声明的人连70万都不到;在访问同时登载有斯塔尔报告和白宫声明的新闻网站,有360万人是冲着斯塔尔报告去的,阅读白宫声明的则只有大约44万。显然,更吸引读者的是斯塔尔那份有“黄色小说”别称的调查报告。
  民主党参议员罗伯特·拜德应邀作为嘉宾参加CNN名牌节目“拉利·金直播室”时作了如下评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电视节目越来越不像话。简直淫秽不堪。广播,激光唱盘,歌曲,都充满了粗俗、亵渎的语言。现在轮到互联网了。”
  因此,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斯塔尔报告上网无疑也是美国历史上令人惊愕的一幕。就在不久前,国会刚刚通过反对网上儿童色情的立法,而现在包含大量的XXX级描述的文件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以美国国会的网站为首的网上各大媒体的网站上。
  众议院商业委员会的议员们在计划举行“保护儿童、反对互联网色情”听证会时,恐怕不会没有人想不到白宫性绯闻。如今,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斯塔尔报告上网的这一天,一批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法律专家和精神病学家却要在国会听证会上就如何保护儿童免于网上不良材料影响的问题作证。这真是一个悲哀的巧合!
  有人指出,如果不是去年美国最高法院决定将一些关键性条款从《通信规范法案》中删除,斯塔尔的报告完全能够被禁止上网。一直小心翼翼不让自己的孩子误入网上色情陷阱的父母,现在也不至于要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
  由于谁都不会希望孩子们读到报告中那些令人难堪的文字和细节,过滤软件公司迎来了新的商机。它们纷纷趁此机会大做广告,推销自己的产品。一家名为“安全冲浪”的公司在众议院投票结果公布之后,立即发布公告,称它能协助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对斯塔尔的报告进行分级处理,它的过滤软件亦能自动将含有与性行为有关的关键词的页面过滤,而保留报告的其它内容。
  然而,在美国这样一个处处标榜所谓自由的国度,如何既实现新闻公开,又不至于在孩子的心灵中造成“污染”,并非是电脑网络才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