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和他主持的“老知青沙龙”网站

Author: 红棉木 Date: 1998年 第27期 24版

#1  今天,我们这一代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想必许多人的父母都曾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272401a^
  笔者参加工作后,有机会长时间泡在网上,没想到:在一次上网冲浪中,我偶然进入了当年一位知青——大卫所开设的“老知青沙龙”站点。看过站上的内容后,我深刻地感受到过去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一些经历给自己心灵所带来的震撼。为此,我迅速与大卫先生取得联系,请他来谈谈自己开设“老知青沙龙”网站的初衷,且听大卫先生如下一番倾诉:
  我是一名老知青,今年四十九岁,大概要算到年龄最大的一批网虫里去了。可当年我从美丽的西子湖畔不远万里去到黑龙江三江平原时,才刚满十九岁。我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艰苦而难忘的十年。在黑龙江,我种过地,放过马,当过小学、中学的老师,那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返城这二十年来,边疆的生活一直让我魂牵梦绕,一直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去争取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自己的那十年知青经历,成了我人生征途上获得的宝贵财富。^272401b^
  自从上了因特网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天南地北相互交流的好场所。近两年来,我一直在网上寻找当年的那些老知青,希望彼此可以谈谈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情况。^272401d^
  为此,我在上海索易网站上发出了倡议书,不久就收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信中表示:愿意帮助我完成这一心愿。一名叫“七月”的网友甚至愿为我提供建站的技术支持,因此我就把所有知青的来信都转发给他。
  网上的事办得就是这么快,网友们就是这么热心!几天后,一个知青在网上共有的家——“老知青沙龙”诞生了(http://zhiqing.yeah.net)。许多知道我想法的网友事先在网上做了大量宣传,从而有许多人来访问这个网站,并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使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年轻的网友给我来信说:“在您下乡时我还是个孩子,能给我讲一讲您那个年代的故事吗?能告诉我您的经历还有您走过的路吗?我希望您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能给我一些启迪。”这倒是以前我没有想到过的。我想,“老知青沙龙”如果能成为当代年轻人了解人生,并与他们的父辈真诚交流的一块园地,那就更有意义了。
    在大卫先生的感召下,许多当过或未当过知青的人们,也都在“老知青沙龙”网站上留下了各自的肺腑之言。对于知青这个话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大家言语中都说得真诚和恳切。承蒙大卫先生的厚爱,笔者得到了这些言谈中的几篇精华之作,在此一并奉献给广大读者:
#1三海给大卫的支持信
  大卫你主持的“知青沙龙”很好。我也曾是小知青,自己最喜欢看有关知青的电视节目,曾经看过一部云南老知青聚会的电视片,没看全,真想再看一遍。
  回忆那一段经历,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相信你的努力会引起很多知青的回忆和共鸣。知青,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应该有人出面来整理一部“中国知青史”。有年轻人问我什么叫知青,我说就是知识青年的简称。他说:那我们也是知青啊。我想对他解释些什么,可仔细一想,又可能说不清楚。
  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太苦了,现已都是中年人了,事业、家庭生活的压力都挺大,因此有幸上网的知青可能不太多。希望“老知青沙龙”能让到过这个网站的知青网友真正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感觉。^272401e^
#1昀晟发表的呼应信
  我今年36岁,虽没亲身当过知青,但那段历史时期正是我长身体、长见识的时候。当时,我对上山下乡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历史壮举推崇备至。当年知青们的所有经历,我认为提炼升华后也会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也许他们中有不少人仍面临着工作、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之处,很不好过日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个年代过来的知青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可他们大都没被压垮,也从来没放弃过艰苦奋斗,因而他们肯定是在中国特别能吃苦的人群,肯定是鲁迅先生赞誉的“脊梁的一代”。
#1当年的农村娃有话要说
  知青对祖国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知青在那一历史时期所受的磨难,大家也不会忘记。但对我这个地地道道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对现在报纸上、杂志上、电视剧中为知青所受磨难所进行的过度渲染,却感到不以为然。
  我没去过北大荒那些地方,不知那里的知青有没有小说、电视中说的那么苦不堪言。但当年在我们南方山村中插队落户的知青,并非像电视中、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受到多么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同我们一样种田、“农业学大寨”,并且公社对这些“大有作为”的年青人还有特殊的粮食补贴。
  我不清楚许多描写南方知青(当然不是指南疆的那些知青)的文艺作品的作者,是否还记得他们当时所受的特殊优待和我们农村娃碗里难以下咽的地瓜汤……
  回顾知青生活,仔细想想那些当时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农村娃,还有照顾过你们的房东大伯、大娘他们所过的生活。也许,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平常……
  看完以上这些朋友的表白,笔者再一次到“老知青沙龙”站点上去了一回,当看见网站首页大卫写的那篇宣言似的开篇语时,自己忍不住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三十年前(1968年),第一批老三届初中生、高中生,怀着远大理想,走向农村、边疆的广阔天地。此后的几年中,全国百万知青上山下乡,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知青下乡潮。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现在已年近半百,肩负着社会、家庭的重任。在农村插队落户的这一段生涯,始终激励着、支撑着人生的信念。
  笔者曾在黑龙江那肥沃而荒凉的三江平原上,面对望不到边的麦田,从凌晨两点割麦直到晚上八点,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在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上伐木……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豪言壮语,到何时是尽头的迷惘,知青这一段人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在今年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的活动中,或许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个畅谈的机会。上网的年轻人比较多,希望知青们的子女能向你们的父母说说:网上还有一个“老知青沙龙”,有条件上网时,不妨来看一看。这里,忠实地记录着过去的那段岁月留痕;这里,更能凭借着因特网连通全球的优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知道:在中国,有着一大批经历坎坷并且至今还默默奉献着的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