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厂商兴衰启示录
IT厂商的兴衰成败,究竟暗含着哪些启示呢?
#1启示一 成功企业专注自己熟悉的领域
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九十年代,商机无限,每一个公司都面临着各种诱惑,但成功的IT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禁区:不随便涉足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
微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按理说它拥有资金和品牌优势,完全可涉足硬件工业,但它至今只是一家专业软件公司。英特尔公司至今也还只是一家专业微处理芯片公司。惠普在其公司七大目标中的第三条明确写道:公司致力于能够发展和扩大公司的技术和客户不断成长的专业领域,并使公司能做出人们需要的、有利润的贡献;美国莲花(Lotus)软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中国许多国有企业不同的是,西方公司即使有钱也不盲目扩张,它们是未经考虑成熟的事不做,虽然考虑成熟但没有合适的人才也不做,只有市场、技术、人才、资金和产品同时具备了才去做。他说,IBM公司1995年出资35亿美元兼并莲花公司,实际上是看中了其群件系统,该公司并没有自己去重新涉足这一领域,而是通过兼并来壮大自己。80年代末,被誉为蓝色巨人的IBM公司陷入全面困境,郭士纳1993年主掌该公司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明晰了这个庞大计算机帝国的部门分工,使它们专业化,而不再认为IBM什么都该生产,什么都该是第一,而是果断地把自己重新定位为“方案集成商”,关注在可以发挥IBM优势的网络、系统等综合服务领域。IBM因此得以柳暗花明。
#1启示二 顺网络化趋势者兴
如果说,从大型机到个人计算机是信息产业的第一次革命,那么,信息产品的网络化则是信息产业界的第二次革命。从1994年开始走俏的因特网使信息产业又一次得到大发展,风靡全球的上网热潮使信息产业的游戏规则来了一次新变化,财富也得到重新分配。预见网络时代的到来,IBM公司总裁郭士纳1995年作出惊世之举,出资35亿美元购买莲花软件公司,这是90年代全球第一笔重大的信息产业并购事件。网景(Netscape)公司几乎是一夜暴富,该公司的因特网浏览器软件使该公司股票暴涨,是IT发展史上第一家完完全全靠网络发家的公司。美籍华人杨致远创建的亚虎网站(Yahoo!),已成为最有名的因特网信息搜索站点,1997年营业收入达60亿美元。曾经表示看不起网络浏览器软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1995年不得不在其Windows95软件中加入浏览器,与网景公司展开一场浏览器大战,今天他还因在其许可证协议中强迫别的厂商捆绑浏览器软件而受到美国司法部指控。
网威(Novell)、西斯科(Cisco)等公司因为网络化而迅速发展起来,与网络有关的数据库产业也使奥瑞克(Oracle)、赛贝斯(Sybase)等公司壮大起来。
随着网络发展而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使像因特网安全系统公司(ISS)这样的专业信息安全公司蓬勃发展。现在,几乎所有软硬件厂商都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网络功能,网络化成为IT业发展的大趋势。
#1启示三 企业领头人至关重要
如果微软公司没有比尔·盖茨,如果IBM公司没有郭士纳,如果英特尔公司没有葛洛夫,我们的IT业发展真有这么快吗?至少我个人认为“未必”。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最富的老板,郭士纳是当今世界年薪最高的打工仔。据说,郭士纳从1993年就任IBM公司总裁,到1997年3月聘期满,IBM公司董事会决定拿出一亿美元的股票来挽留这位带领IBM公司走出困境的经营天才。相反地,当苹果公司陷入困境,曾被业界看好的阿梅利奥最后落得被苹果公司炒掉的结局。IT业厂商的成败与这些企业的领头人息息相关,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密切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用户、代理商、开发商及股民对一个公司的信心往往表现在对公司老板的信任上。
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变化最快、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也是顶尖人才最集中的领域,企业经营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存亡。一个好端端的公司可能因为其领导人的一个错误决策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头人,能指挥一批人、团结一批人、影响一批人,共同完成一项事业。从DOS到Windows,比尔·盖茨正确的决策使微软公司从一个辉煌走向又一个辉煌。
#1启示四 无良性互补企业环境者衰
信息时代不再是一家公司打天下的时代,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和产品渗透也越来越深,与此同时,企业与企业的相互依存度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企业的“商业生态环境”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以计算机为核心,企业与企业从产品到服务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产品生物链。没有互补企业的传统企业,不能适应信息产业。
所谓互补企业,就是为生产厂家和客户提供上下游产品及互补型产品和服务的其他企业。互补企业通常与需要互补的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合作好可使双方共同进步,反之则分道扬镳。每个企业有自己的互补企业,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微软和英特尔,教训最深刻的是苹果公司。现在,世界上80%的信息厂商依靠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换句话说,是围绕这两家公司构成一个遍布全球的强大阵营。前苹果公司中国市场总监高建华对这一点感触很深。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用户购买产品是选择一个完整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上下游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苹果的技术、性能、质量和人机界面的先进性,至今为业界所公认。苹果的衰落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产品生物链断了,即互补企业抛弃了苹果。1994年,以苹果为开发平台和以微软—英特尔为开发平台的多媒体人才比例是1比1,到1995年降为1比3,现在开发苹果平台软件的技术人才就更少。1994年初苹果再次进入中国时,有3家产品总代理、20个代理商、几十个软件开发商,经过艰辛的市场开拓,到1995年初,发展为10个总代理、120个代理商,开发商达到100个。遗憾的是,1995年下半年,从苹果总部传出严重亏损消息,动摇了最终用户对苹果的信心,代理商开始退却,减少资金和人才投入,软件开发商持观望态度,到现在,总代理又降到3个,代理商只有30个,开发商纷纷取消开发项目,苹果在中国再次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