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X主板标准

Author: Date: 1998年 第02期 07版

    Intel在1995年1月公布了扩展AT主板结构,即ATX(AT external)主板标准。这一标准得到世界主要主板厂商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工业标准。1997年2月已推出了ATX2.01版。
    ATX主板针对AT和Baby  AT主板的一些缺点做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
    1.主板外形相对Baby  AT来说旋转了90度, 其几何尺寸为30.5cmx24.4cm(未来的ATX主板还有进一步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这使主板的长边紧贴机箱后部,更多的外设接口可以集成到主板上。这些外设接口的面板插座也集成在主板上,直接从从机箱开孔处伸出,取消了连接线缆,也就消除了电磁辐射、争用空间等弊端,使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得以增强。
    2.CPU与I/O插槽、内存插槽位置更加合理。ATX主板提供7个1/O槽。由于横向宽度增加,内存槽可以紧挨最右边的1/O槽设计,CPU插槽也安放在内存插槽的右侧 或下部,使1/O槽上插全长板卡不再受限,内存条更换也方便快捷。此外,ATX标准建议电源位于CPU插槽的右侧,利用电源上的单边托架风扇,可以直接给CPU及机箱内元件散热。CPU上只需安装散热片,降低了CPU风扇带来的噪音和电磁干扰。
    3.优化了软硬盘驱动器接口位置。把软驱与IDE接口插座从板边沿移到了居中的位置。主板安置在机箱上后,该位置与立式或卧式机箱的软驱、CDRoM、硬盘驱动嚣的距离都很近,可使用短连接线缆,精简了机箱内部,降低了电磁干扰,有利于提高IDE I/O速度
    4.具有兼容性与可扩充性。ATX主板尽可能地统一了AT,BabyAT和ATX的安装孔位置,只在ATX主板的前侧和右部加了5个新孔(其中一个可选),取消了Baby  AT主板上右侧的两个孔和超出Aix上板外的插孔,其余的保持了兼容。
    为了最人限度保持设计上的灵活性,ATX主板在机箱后部定义了一块STACK I/O区(高44.5mm,宽158mm)为1/O设备预留空间,该区域与主板有3.8mm的空隙,并建议机箱的其它三个面各留出35.1mm的隔离区。
    ATX规范对主板上元件的高度都作了建议,对边界位置也作了改动,对顶部右上角电源预留空间和右下角驱动器预留空间也作了规定。
    5.增强的电源管理。ATX板在电源开关关闭时仍然提供5V100mA的电流以维持电脑内部一小部分电路的工作,这块电路的功能之一就是检测各种开机命令,比如MODEM呼叫信号、遥控开机信号等。当接收到这些开机信号后,它就向电源发出开高信号,电源就完全打开,使得整部电脑开始工作。这个特征可以真正实现电脑的软件开/关机和绿色节能功能,也使得电脑在诸如收发传真、应答电话、智 控制家电等方面更接近实际应用水平。
    出于未来处理器技术及PCI总线技术的要求,ATX主板电源除了保持传统的±5V,±12V输出以外,还提供±3.3V的输出电压,大大方便了主板电路的设计,也有利于节约能源。
    ATX主板将上述三种电源及停机维持电源合并成一个20针的连接器,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安装差错率,简化了主板安装骤,提高了系统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