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观察

Author: 何林 Date: 1997-01-01

#3  黎和生:各位读者,由于我的搭档徐洲小姐工作变动,无暇再兼任时空栏目的主持人,所以自这一期以后的一段时间,由我暂时主持栏目。本期我特别邀请了本报著名的撰稿人、市场资深观察家何林先生与我同台献技。何林,你好,欢迎来到电脑时空。
  何林:你好,黎和生。各位读者好。
#3  黎和生:我邀请你来,是想谈一谈有关AST的辉煌与衰退、教训与启示。你是这方面的资深人士,想必定有高论。
  何林:AST的衰落实在是一件悲壮的故事,但AST还远未到举白旗的时刻。
#3  黎和生:今年8月11日,AST公司已经宣布,该公司已成为韩国三星电子的全资独立子公司, 不再是一个公众拥有的上市公司,它的普通股票和流通领域专门买卖票据(LYON)已不再被登记注册,换句话说,AST作为公司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它仅仅是韩国三星的一个部门而矣。
  何林:美国人主导的AST转而由韩国人主导,大韩民族又该油然而升民族自豪感了。其实,当初韩国人瞅准AST落难之时出手相救,早就作好了全盘接收AST的打算。
  韩国人在1994年底先放出想购买AST20%股权的风来,使外界顿生对AST日子难过的猜疑,AST的股票也随之波动。面对Compaq、Dell等兼容厂家恶狠狠的市场挤压行为,AST又不得不认真考虑三星的“善意表示”。后来,AST董事局经过研究,只要三星的人在董事会的比率属于少数派,卖40%的股票给三星也无妨,这就出现了1995年2月底三星以3.78亿美元,收购AST40.25%股权的行动,三星同时同意向AST提供一年期、一亿美元的贷款。等到1995年12月,AST眼见一亿美元贷款救不了面临灭顶的市场之祸,又要求三星追加一亿美元贷款,且期限放宽至两年,这时三星趁势提出增加三星在董事局中名额的要求,AST无奈只好答应。这样,三星通过并购、放款等金钱手段,在组织程序上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对AST的控制。
  大约在1996年7月,三星电子集团总裁Kwang-Ho Kim在AST董事会内应们的“拥戴”下,黄袍加身,取代了AST创始人之一桂颂飞(Safi Qureshey)的董事长之职。1996年8月27日,那位1995年11月2日才从苹果公司执行副总裁卸任到AST总裁位置上的Ian Diery被AST解职,理由是业绩长期无起色,韩国人金荣洙走马上任;1997年9月6日,老资格的AST首席财长Joseph Norberg自动离职,韩国人Won Suk Yang顶了他的缺。
  再后来,韩国人便干脆将AST一锅端了。
#3  黎和生:韩国人真是厉害,哪一天,咱们中国公司到美国收购一个美国大型PC公司就扬眉吐气了。
  何林:PC公司倒用不着收购了。中国的联想、Acer、长城、方正等,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地位了。联想前不久就大胆提出,在2010年前,进入“幸福500家”。
#3  黎和生:你这观念就落后了。国外的著名企业为什么规模都很大?靠的就是不断的收购、兼并等资本重组手段。一个企业完全靠生产积累资本,发展速度是快不起来的。我曾经听到这么一个故事,说是福特汽车的老板访华,中国的机械部长向他请教振兴汽车工业的良方,他当即夸下海口,五年之内使中国跻身世界汽车强国行列,条件只有一个,将中国未来五年计划投到1100多个国有汽车厂的钱全部投给福特公司,控股购买福特股票,这样,拥有福特的中国不就成了汽车大国了吗?那位部长一时竟无言以对。
  何林:有意思,有意思。这就叫思路一变,豁然开朗。但AST恰巧就栽在兼并上。
#3  黎和生:请述其详。
  何林:AST最早是由三位亚裔人士创办的,成立于1980年,又名虹志公司。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是华人,一个叫黄朝虹(英文名Albert Wang),一个叫袁志坤(英文名Tom Yuen),虹志的称谓便取自两位华人的名字。前面提到的桂颂飞(Safi Qureshey)是巴基斯坦人,AST即是取自三位创始人英文名字的首字母。
  AST公司先是生产内存扩充卡,1986年起转向PC机生产;同年10月,推出Premium 286微机系列,业务直线上升。1993年,全面转向PC制造业务的AST公司年营业额做到了25亿美元,跻身为世界PC业前五名,成为“幸福500家”企业之一,全公司弥漫着一片暴富的快活。
  得意就要忘形。以桂颂飞为首的公司管理者们看上了同样从事PC制造业的Tandy(坦迪)公司,为了快速登上世界PC业前三名,他们决定以1.12亿美元收购Tandy公司,交易完成后,董事会便进入了漫无休止的人事重组之中。而这时,Compaq、DEC、Dell等已看清了新一轮486机销售大潮的机会,先是由Compaq发难,降价达30%以上,AST管理者们仓促应战,也不假思索调低价格,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旺销的AST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AST很快就没有产品可卖,用户只好改投Compaq、Dell等门下;等AST筹措资金赶出大批486来时,在第一回合领先的Compaq等,已开始向用户分发“买Pentium,过圣诞”的宣传资料了。1994年3月,AST利润出现赤字,大量赶制出来的486成了库存中挥之不去的烦恼。
#3  黎和生:AST收购Tandy并没有错,错在管理没有及时地跟上。AST犯的最大错误,也是IT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迷信过去的成功,丢失了进取变革的动力,进而错过了新兴的市场。AST的失误与王安公司的破产就有相似之处,王安公司以生产打字机起家,1984年盈利即达到2亿美元,但就在别的公司(如IBM)全力转向PC机业务时,王安公司却在专有打字机的夕阳工业中错失了大好机遇。
  何林:王安公司由于今年与柯达的合作,一季度利润达到了近8000万美元,已毫无疑义地起死回生了。
#3  黎和生:王安公司能够重振旗鼓,我们当然也相信AST重振有望。听说AST自1994年3月以来就没有盈利了,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其间,换了三任CEO,起色都不大。
  1995年11月2日,董事长兼CEO桂颂飞不得已让出CEO一职后,接任的Ian Diery曾让业界产生希望。他上任后拟定了一个振兴AST的宏大计划,该计划的中心是三点:(1)进一步搞好与代理的关系,努力使他们更愿意与AST做买卖,而不是与Compaq、HP或Dell等做;(2)最快捷地采用最新技术,即使最重要的零部件如主板、显示卡等,也不一定非要自己研制,公司要尽一切可能地快出机器;(3)全线产品压上,薄利多销,力争在新产品上市四个月内赚回利润。
  Diery计划推行了不到三个财季,AST状况有所改变,但起色不大。Diery在去年8月被韩国老板解职。
  继任CEO的金荣洙(Young Soo Kim)推行“利润中心”论,不再执行AST原有的大市场占有率即薄利多销的路线,并调整了AST大部分分区总裁。这等于宣告“Diery计划”破产。今年5月,金荣洙也离开了CEO一职,由三星集团的一位老臣Soon-Taek Kim接任。从1995年韩国三星介入AST起,这已是AST总裁第四度易人,AST本来就不稳定的员工队伍因为最高层领导集团的频繁更替,更是走马灯似地换将。
  何林:唯一的奇迹发生在中国,相对于其美国总部频繁的人事变动,AST中国区这几年真称得上风平浪静了。除了高越、刘玲、戴丹等一批老AST员工于1995年离职外,中国区总体来说平安无事。而且,AST中国区将“PC市场占有率前三”的荣誉保持到了1996年。1997年9月2日,AST主管亚太区的高级副总裁朱薰、北亚区总经理黄主琦在北京宣布:AST在中国将重新夺回“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桂冠;AST在世界,将重新向“世界PC业五强”发起冲击。
#3  黎和生:我衷心祝愿AST重新进入世界五强,但在中国,“AST市场第一”也许永远成为历史了。
  何林:你是说中国国产PC品牌的崛起吗?
#3  黎和生:是的,以联想集团为首的国产PC,在1997年上半年即完成了国外品牌与国产品牌的力量对比转换。现在,国产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联想实现了半年20万台的销售目标,长城、同创、方正销量也突破了10万台,加上海信、红壹佰、实达等新兴PC品牌的大步跟进,“AST第一”怕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3  《电脑报》今年曾做过一次大型读者调查,AST在国外品牌中的排名已下滑至第四(IBM、Compaq、HP居前三)。要想重温旧梦,AST难矣。
  何林:市场就象六月的天气,那是说变就变的,AST说不定有雨过天睛的好日子。不管AST以后的路如何走,我想,AST留给中国人的,一定会比其他任何一个公司多。
#3  黎和生:你这话我同意。AST自1987年开始试探中国市场,1988年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这是国际著名微机厂家中的第一个代表处,为中国PC的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3  AST在1990~1991年的中国PC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这是自IBM PC出现以来,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曾有过的辉煌。现在,中国大地上,还有100多万台AST在工作,中国人即使想忘也忘不了AST。
  何林:AST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供货、推广、宣传渠道,本地化程度也很高,这是许多国外品牌商在中国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个人以为,AST只要善加利用这些优势,重新夺回国外品牌销量第一是有希望的。
#3  黎和生:你是说AST至少在中国还有戏?
  何林:是这样。
#3  黎和生:这就看AST美国总部的运作情况了。企业运作不是单一的,AST为了保住中国第一的位置挣扎了好几年,最终仍然免不了退位的命运,为什么?就因为没有后劲儿。现代意义上的市场之争,就跟现代战争一样,早已没有前线与后方的区别,那里还有什么世外桃源。
  何林: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AST有技术、有品牌,三星有钱、有零部件,AST+三星应该是强强的结合,怎么会亏损长达三年?
#3  黎和生:第一个重要原因你自己就讲了,韩国人根本不希望AST在美国人手中重新盈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的。第二个原因,IT技术变革太快、节奏太快,一个公司失去了一次机会就只有等下一班车,没有什么好商量的。每次技术变革都意味着一次新的机会,抓住了机会,小公司可以变成大公司;失掉了机会,大公司也可以衰退为小公司。大公司IBM的重新崛起就是抓住了系统集成的机会;小公司Netscape、Yahoo的崛起是抓住了Internet大普及的机会。
  何林:这样说来,韩国人全力主导的AST已经克服了文化上的障碍,只要精练内功,随时注意下一轮技术变革大潮,就有机会再度逢春。
#3  黎和生: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不过,IBM、Compaq、HP这些领先公司都非等闲之辈,肯定早已趁AST迷茫的时候,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大网,AST要突围,不会轻松。
  何林:据三星方面透露,三星在未来几年将大大增强AST的新品开发能力,1999 年研发经费将是现在的两倍,2001年将是现在的四倍。由于PC零部件供应方面已得到快速、足量和优质的保证,同时,由于得以共享三星与Intel、TI、Toshiba、Fujitsu、Motorola等顶级厂商的技术联盟协议带来的好处,AST将有更多机会获取PC元件的核心技术,从而为研发部门设计功能更强大的系列产品提供了保障,并使AST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在技术上已具备与同类竞争的实力。
  这样说吧,AST虽然仍只是大海里的巡洋舰,但它背靠的是像三星这样的航空母舰,它应该有资格去与IBM、Compaq拼实力、拼技术。
#3  黎和生:三星财团是很强大,据说1996年营业额超过800亿美元,连IBM也不是对手。但术业有专攻,三星在PC领域毕竟晚到一步。这样吧,咱们不争了,让时间去验证、让读者去评判好了。
  何林: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