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DVD技术

Author: 孔晖 Date: 1997-01-01

  DVD(Digital Video Discs)数字视盘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已日渐成熟,人们相信它最终将取代CD和VCD而成为视频、音频以及交互式媒体的有效载体,。本文就DVD技术的特点及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2  一、DVD的由来
  目前流行的VCD其技术本身就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视频方面。对于现有的VCD盘片而言,在MPEG-Ⅰ标准下压缩的图像数据经解码后最多只能播放74分钟,对于大多数电影而言,这个容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各大公司的不断努力下,相继推出了多媒体CD和超密度CD,最终于1995年12月8日就DVD统一规格达成协议,并以新的数字多功能盘(Digital Versadtile Discs)取代了原有的视频盘(Digital Video Discs)的概念。产品线由音频到视频,从只读到可重写,全面奠定了DVD作为下一代光盘产品的技术基础。
(见表一:DVD产品的种类)
#2  二、DVD技术的规格特点和标准:
  (一)DVD产品的规格标准:
  主要包括盘片规格、存储容量、生产标准、同上一代CD产品的连续性等。
#3  1.盘片规格
  采用双面光盘结构,将两张直径120mm,厚为0.6mm的盘面背对背粘合而成,其生产成本比普通CD高出很多,而且更易于被损坏。
#3  2.存储容量
  DVD产品以单面光盘为基础,每面容量为4.7GB,单面即可记录长达133分种的MPEGⅡ音频和视频信号(包括字幕信息),容量为现有CD的7倍以上。
  表二为CD与DVD的容量比较表,其中后三种产品都可轻松存储长达4个小时以上的电影节目。
#3  3.生产特性
  DVD产品的生产工艺与CD不同。众所周知,欲提高现有CD盘片的存储容量,减小其轨道间的距离和凹坑长度以提高单位面积上可存放的数据量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样就要求聚焦到盘片上的激光斑直径要足够小。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只有采取波长较短的激光发生器和数值孔径较大的光学系统。就现今科学技术而言,蓝色激光波长较短,仅为430nm,在技术理论上最为适合,但是它的成本过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进入市场。DVD也因此只能采用635nm或650nm的红色激光光头。
  下表可以说明CD与DVD在生产工艺方面的一些区别:
   CD
  激光波长:780nm(红外)
  数值孔径:0.45
  轨道间距:1.6μm
  凹坑长:0.384μm
  线速度:1.2m/sec.CLV
  信号调制:EFM
  纠错:CIRC
   DVD
  激光波长:635nm或650nm(红色)
  数值孔径:0.6
  轨道间距:0.725μm
  凹坑长:0.4μm
  线速度:4.0m/sec.CLV
  信号调制:EFM+
  纠错:RS-PC
#3  4.与上代CD产品的连续性
  由于DVD的标准与CD没有互换性,它采用了更先进的主调制、纠错方式、与CD不同的更为精细和复杂的生产工艺,因而DVD盘片在CD-ROM上不能有效的读取和写入数据,但DVD可向下兼容CD、VCD等光盘,不仅适用于AV领域,而且符合ISO 9660和Micro UDF(即通用磁盘格式)标准,支持CD-ROM/XA标准,因而现有的CD盘、VCD盘片在DVD机上均可照常使用,DVD驱动器与常规的2倍、4倍、6倍CD-ROM驱动器相比,在使用上仅仅相当于10倍速的4GB以上容量的CD-ROM驱动器而己。
#2  (二)MPEG-4的数据存储扩音视频的压缩编码标准:
#3  1.视频
  首先我们要介绍一下MPEG标准:
  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s)是““运动图像专家组”的缩写,这一组织成立于1988年,现隶属于国际标准化信息技术委员会,MPEG先后进行了MPEG-Ⅰ。MPEG-Ⅱ,MPEG-Ⅲ,MPEG-Ⅳ标准的研究,其中MPEG-Ⅲ标准于1992年撤消,MPEG-Ⅳ标准至今尚末完全制定公布。
  众所周之,从生理学角度而言,人的视觉对于静止图像的敏感度高于对运动图像的反应,VCD所采用的MPEG-Ⅰ标准之所以能够在650MB空间储存长约74分钟的电影节目,是以损失图像质量,丢失帧数,降低分辨率为代价的,对于音频信号而言,MPEG-Ⅰ同样降低了信号的采样频率,压缩了采样后的数据,减少了声道数。
  DVD所采用的是MPEG-Ⅱ压缩技术与MPEG-Ⅰ固定比特率不同,MPEG-Ⅱ采取了变比特率(VBR)的编码方案。数据流传输的比特率可以从1.5mbps到40mbps,比特率越高,每一帧所分配的比特就越多,因而图像信号丢失的就越少,图像质量也就越高。在实际应用中MPEG-Ⅱ的平均视频比特率在理论上应尽可能接近3.5Mbps,同时又考虑到在运动或复杂的场景中,需要额外增加1帧以尽力避免比较生硬的人为痕迹,此时比特率最高可以达到9.8Mbps,即使是平均比特率也可以达到4.69Mbps。也就是说,MPEG-Ⅱ对视频图像的处理可以分为两步:首先确定图像的复杂程度,而对于简单的图像则在不影响图像的同时,提高图像的传输位流量;而对于简单的图像像则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位流量,从而可以有效的消除在VCD中常见的“马赛克”现象,使DVD的图像与VCD相比更清晰,色彩更鲜艳,运动更流畅,音响更逼真。
  至于分辨率,MPEG-Ⅱ由普通级到广播级分为四个等级,DVD采用的是720×480(NTSC)和720×576(PAL)的主等级。
  下表列出了VCD与DVD在视频处理方式上的几个不同点,如表三:
#3  2.音频
  采用了现今国际流行的杜比AC-3 5.1音响系列,能够有效地去除频带中能量较低的并且令现有设备都难于表现的数据信息,以及人耳生理上不容易感觉到的音频信息。同时为了增强音响效果,还采取了5+1层声道,即在空间模拟前左、前中、前右、后左、后右5个音源声道,同时增加超重低音环绕声道。
  同时,杜比AC-3还采用了一种最新的称为交叉相关的方案,在消除冗余信息的同时,又保留了不同声道之间的差异信息,这使5.1声道环绕立体声比标准的16bit 44.1KHz立体声采样所需的比特率更低,存储容量更小,更便于存储,因此DVD允许同时存放几种不同的AC-3数据流。在部分DVD节目中,还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被称为线性PCM的音频标准,这种标准采用了更高的数据采样率,更大的数据传输率,更多的声道数和更小的压缩比,使声音失真度更小,音响效果更为逼真。
  下面对DVD与VCD音频处理方式作一比较,如表四:
#2  (三)DVD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1.DVD技术真的能够完全向下兼容吗?
  从技术上讲,采用较短波长激光技术设计的DVD系统是能够读取目前采用较长波长激光技术工艺生产的音乐CD及VCD、CD-ROM等各种逻辑格式的光盘的,但从目前看来,这并不包括现存的CD-R盘。
  兼容性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实际存在的DVD多种多样的格式和由此引起的兼容问题,对于用户而言,在面对众多DVD驱动器或是DVD机进行选择时,价格及兼容性应当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3  2.规模化生产是否会很快成为可能?
  DVD要迅速普及进入家庭,价格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但归根结底取决于软件(电影及其它多媒体节目制造商)、硬件DVD产品生产商两方面的支持。就目前情况而言,似乎有些困难。
  数字式影碟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易复制性,但因此也就极易进行盗版,损害了节目供应商的利益。因此在盗版受到有效限制前,娱乐界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影视业是不会将他们的节目做到DVD上的,而缺少了节目的DVD便无法给用户带来巨大的诱惑。。
  从硬件上来说,由于DVD的技术特点,其光学系统、数字伺服机构、信号处理方法、解压缩芯片及盘片制作工艺等都和CD唱机以及VCD播放机有所不同,加上技术上的封锁,都给DVD的推广带来一些困难,另外DVD产品对相关家用电器例如电视,音响的要求很高,也制约了它的普及。
#3  3.前途光明
  目前各大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DVD相关产品,包括MPEG-Ⅱ编码—译码芯片STB(set Top Box)、DVD—ROM驱动器以及DVD唱机、DVD数字影碟机等。Compag、Sony、IBM等还在其部分机种中率先推出内置DVD—ROM的家用多媒体PC。
  同时Microsoft己准备在新推出的代号为Memphis的操作系统中增加对DVD—ROM驱动器的支持。
  今年七月,GATEWAY为其所有的低价位台式多媒体,电脑引入了DVD功能,其中一部分机型将DVD驱动器引入作为标准配置,另一些机型则将其作为可选配置,此外IBM宣布它己经开发出了一种可对DVD视盘中的加密软件进行解码的软件,这样即可使PC机以较低价格配置DVD—ROM驱动器,又可以很好地保护DVD影片的版权,所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相信,DVD终将取代CD、VCD而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