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与书籍装帧艺术
华东地区第六届书籍装帧艺术年会于1997年6月3日~6日在合肥召开,在书籍装帧中如何用好电脑、电脑装帧设计与传统装帧设计的关系成了与会者的热门话题。本报特约撰稿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辜居一先生将部分与会者的谈话作了整理,现发表如下:
#3 张守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著名插图画家):
现在影响电脑在书籍装帧界得到很好应用的原因是稿酬低,使一些书籍装帧艺术家个人买不起电脑;另一方面是有些观念太绝对,例如:“不是电脑设计的封面我不要”、“必须有百分之几的封面是电脑设计的”。我赞成在书籍装帧中应用电脑的新功能、新手段,有了电脑,书籍装帧艺术如虎添翼。有了电脑设计,对书籍装帧要求高了,设计者要多花时间提高艺术质量。书籍装帧艺术家要“玩”电脑,“玩”就是研究,除了电脑软件仅有的功能外,还要挖掘新的功能。
#3 余秉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会员、德国古腾堡奖获得者、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
关于电脑设计书籍,在国外很普遍,但国外艺术院校的学生依赖电脑,忽略了手绘的基本功训练,这就不行了。电脑是创作的工具,不是创意。不能在书籍装帧艺术中什么都依靠电脑,譬如现在电脑软件中的字体问题比较多,粗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存在,而字体在书籍装帧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在书籍装帧艺术中研究、应用电脑。我给学校引进了电脑,我自己也买了电脑,不研究电脑,我没法上课。要运用电脑使书籍装帧艺术的质量更好,工艺更精。
#3 章桂征(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编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书籍装帧艺术是从属于书籍的内容的,电脑软件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也是如此,要在“从属性”中求“创造性”。我们在电脑时代要研究读者的需求,要研究“交互性”和全新的视觉语言,书籍装帧艺术可以使包括电脑在内的多种创作意识并存。
#3 陆元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画家):
上海出版界为了促进电脑在出版工作中的应用,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一条规定是75%的书籍封面要用电脑来设计。这样做是暂时性的、硬性的。以后肯定会变化,因为电脑只是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
#3 辜居一(中国美术学院电脑美术设计中心副教授):
从这个年会参展的许多书籍中就可以看到电脑的影响,电脑美术设计在我国出版业十分发达的华东地区已经得到了应用,许多封面都是用电脑设计的。我看了这次年会展出的图书之后感到:我们还不能满足于一般图像、文字软件的简单应用,还要注意将有关的几种软件组合运用,比如用一些三维图形的软件功能组合到二维的平面图像处理之中,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在运用电脑设计书籍时,要注意发挥电脑软件的特有功能和形式语言,诸如层层透叠、错切、晕化、光照、高精度复数拼接、镜像、负像等等效果,不能将电脑仅仅作为传统绘画工具的翻版。我在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陶雪华女士交谈时说:“真正好的设计,不能让人的第一感觉是电脑做出来的,而应感到是一个好的设计,这个设计是电脑软件的特有形式语言帮了忙。”她同意我的这个观点。
#3 王冶民(江西省出版协会常务副主席):
江西省这几年在领导、体制、技术方面加强了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支持,其中对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我们是十分重视的。电脑多媒体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设计是一个方面,我们要研究,就是一个字“干!”。
#3 沈兆荣(上海学林出版社编审):
有人认为“电脑将使书籍装帧艺术缺乏书卷气”,我看不对。这是电脑使用过程中的初级现象,有没有“书卷气”,关键在于使用电脑的人的素质。一些发达国家的书籍都是电脑设计的,但并不缺乏书卷气。上海有关方面发了文,出版社要30%使用电脑,不然就扣社长等主要负责人的奖金。这也是初级阶段的现象。电脑在出版社对美术编辑等部门意义很大,但也有阻力,有人不理解,认为两个美术编辑竟然要占用十几万元的设备?我的年纪不小了,但我认为年纪大学电脑是难一些,可不学电脑、不懂电脑就意味着要被时代淘汰。我不一定熟练运用电脑,但我毕竟赶上了、追上了电脑时代。年纪大的同志不要气馁,要敢于用电脑。
#3 施珍贵(福建美术出版社副社长):
福建省出版系统很重视电脑的应用,专门召集了电脑应用研讨会,让各个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和有关人员到场学习。去年年底,还召开了福建出版系统电脑应用的交流会,并形成纪要,在出版协会的范围内分发。省出版局领导还决定为每个出版社都装备从输入到输出的各种设备,并由出版局出资,送各社的美术编辑到电脑公司去培训,作为种子,再回各社普及电脑应用。这些措施非常见效,使我省出版系统能用电脑搞设计的人才越来越多。
#3 陈永镇(安徽省出版协会副主席、省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编审):
电脑应用于书籍装帧艺术乃大势所趋,这方面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人员,要迅速掌握电脑美术设计的手段,更新观念,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