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环球网的起源

Author: 江阴 Date: 1997-01-01

  自从有了网络以来,人们就认为应该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送文字以外的资料。早在1965年时,Ted Nelson提出了所谓“超文本”(Hypertext)这个名词。当时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将平常常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转换成电脑资料。这时的“超文本”已经是可以在电脑之间互传的一种资料形式。
  接着在1989年3月,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CERN)的Tim Berners-Lee提出了一项研究计划,希望能让研究员在电脑中互相研读其他人员的研究报告与论文。为了使研究人员能有效地阅读论文中的文字和图片,这项计划大量采用了超文本的概念,它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这种语言被命名为超文本标记语言(Ha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后来变成环球网的标准语言。我们在环球网中所看见的任何文件都是以超文本标记语言的形式储存的。
  在这个研究计划中同时提出了传输超文本标记语言的通讯协议,也就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
  在规范了描述资料的语言与传送资料的协定后,这个研究计划同时也着手设计了第一个环球网的服务器(在远端负责传送资料的系统)和环球网的浏览器(在使用者端负责显示资料的系统)。1991年8月,Tim Berners-Lee正式宣布这两套系统完成,并且免费公开提供给Internet的使用者(这是Internet中的习惯之一,新概念和新软件通常都会免费提供给使用者)试用。
  至此,环球网的演变算是大致完成,它开始迅速地在Internet的学术界中扩展。可惜的是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开发环球网时只完成了在Next工作站中使用的系统,而真正拥有Next工作站的使用者毕竟是少数,因此它并未能完全普及到Internet的每一个角落。
  到了1993年2月,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国家超级电脑中心开发了有名的Mosaic环球网浏览器,它不但支持Tim Berners-Lee的超文本传输协议,也支持其他Inte\rnet的传输协议,如文件传输协议(FTP)等。更重要的是它陆续开发了X Window版本、MS Windows版本和Macintosh版本的浏览器,几乎包含了Internet所有的用户界面,同时它也是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的。
  由于环球网的友善界面和Mosaic的推波助澜,环球网在1993年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展,大量的商用环球网加入了市场,吸引了更多使用者加入,在1995年初时环球网已经成长到占据Internet 70%的资料传输量。
  1994年3月,美国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电脑中心的几个重要计划主持人,Mark Andressen、Jim Clark离开中心,到硅谷创立Netscape公司,这家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浏览器仗着优异的性能迅速取代了Mosaic浏览器的领导地位,Navigator浏览器成了Internet的标准配置。1995年1月,80%环球网用户都使用了Netscape Navigator浏览器,环球网至此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产品,它同时也是Internet中最重要的一个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