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机的第二个十年
在以后的几年中,PC机的发展果然气势非凡。直到奔腾风行、Windows 95问世,PC机在1995年进入了黄金时期。在这一年内,Microsoft(微软公司)和Intel公司在PC机工业中的盟主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它们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奔腾微处理芯片更紧密地结合成为PC机的灵魂。这种珠联譬合被称为“Wintel”联盟。在1995年,Wintel联盟是PC业界叱咤风云的龙头老大。它们尽享了PC机工业这一段良辰美景。
1996年,PC历史舞台上新的一幕又拉开了。传统的PC,也即Wintel结构的PC,受到了NC的强有力的挑战。
NC(Network Computer,即网络电脑)的设想是美国Oracle软件公司的总裁伊里奥(Ellion)在9195年提出的,但设想提出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大家认为NC是一种梦幻,是概念中的电脑。
但在1996年5月20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首次NC世界大会。这次大会使NC一举成名。
旧金山NC世界大会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有Apple、IBM、Netscape、Oracle、Sun五家世界著名的电脑公司与会并加入NC阵营,同时,会上也公布了支持NC的首批70家NC制造商、销售商的名单。
分析一下NC阵营的名单,NC的锋芒指向再清楚不过了。Apple公司是Wintel联盟的老对手,它的Macintosh电脑自成一体,与PC机不兼营。在PC机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Apple从未向Wintel联盟低头;IBM公司虽是PC机的首创者,但却对PC机的控制权陷落Wintel联盟而一直耿耿于怀;Oracle是一家以数据库为主的软件公司,它对Microsoft在PC机软件市场的垄断地位当然不会安之泰然;Netscape和Sun公司都是当今明星,前者以Internet上的网络浏览器软件Navigator(即领航员)而威震华尔街,后者凭以新一代革命性编程语言Java而名扬天下,它们当然都乐意看到Wintel联盟退出历史舞台,让自己的产品取而代之。
正是这五家堪称电脑界巨头的公司,在五月份的旧金山,把NC炒得沸沸扬扬,其他公司也推波助澜,矛头当然是直向PC。1996年9月9日,世界第七大电脑公司__宏公司总裁施振荣在北京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以Microsoft和Intel为代表的今日PC机主流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对电脑的需求。由于宏多年来是世界PC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施振荣这番话显得很有份量。美国一家新兴的微处理器生产厂商MicroUnity公司的董事长约翰·莫索显斯(John Moussouris)更是直截了当地宣称:Web的兴起意味着电脑时代已让位于网络时代,PC机结构已临近生命周斯的尾声。
NC真的会取代PC,PC机真的已经走向究途未路了吗?简单的结论是苍白天力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并展望PC机在其生命周期的第二个十年已经走过和将要走向的历程。
对90年代PC机产生决定性影响,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电脑网络的普及,二是多媒体技术突破性的进展。这两个因素确定了90年代PC机的发展方向。
全球性的电脑网络,即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大普及,正好发生在90年代,也就是PC机的第二个十年里。
Internet并不是90年代的新生事物,如果追溯它的历史,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如果从出生年月来看,它可能是PC机的爷爷辈的人物。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为了使美军过于集中的军事指挥中枢不致于在核武器袭击中被摧毁,决定建立一个分散在各地的指挥系统,这个系统好比一只打不死的九头鸟,你砍掉它一个或几个头,它依然能战斗。这个分散性指挥系统的灵魂,是一个新型的分散性电脑网络。于是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个名为ARPANET(也称阿帕网,是ARPA__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即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计划局的大名)的跨地区的电脑网络,在美国的几所大学秘密地建造起来了。这个被称为“冷战网络”的ARPANET正是Internet的原始模型,Internet这个词,在ARPA 1973年的一项研究计划中就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只有互联网的含义,而根本没有国际网的色彩。ARPANE诞生的时候,还是IBM 360等大型电脑的鼎盛时期。被称为Mini Computer的小型电脑,这时才刚刚出场。至于PC机的祖先Intel 4004微处理器,正孕育在罗伯特·诺依斯等微电子革命先驱人物的头脑之中。
ARPANET原本是用于军事的一件秘密武器,设计者做梦不也会想到它以后会进入寻常百姓之家。ARPANET引入民用应归功于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80年代NSF在ARPNNET的基础上创建了NSFNET,这是以科研教学为目的的全国性民用网,后来又发展成全球网,它是今日Internet前身。1983年,ARPANET的军事部分被分离出去。从80年代后期起,NSFNET的商业用户大大增加、商业电脑网络大量并入,全球性的电脑网络的地位也得到确定,NSFNET已经名不副实,于是Internet水到渠成地成了这个网络帝国的大名。90年代,Internet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新名词。1995年,法新社总部对遍布全球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下令,以后对Internet不再进行翻译而直接引用。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法国文化之纯粹的法新社此举表明,Internet今天在全球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可动摇。
从60年代到90年代,从军用、民用到商用,Internet几乎走过30年的路程,与只有15年历史的PC机相比,它可以说是历尽沧桑。
但是,Internet爆炸性的发展是在90年代,它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对PC机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3年春天,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建立美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1993年9月15日,克林顿在白宫签署了任命美国NII顾问委员会的命令,同时白宫发表了长达46页的报告,阐述了美国政府NII发展计划。NII的全称是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ture,即国家信息基础工程。NII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式提法,但在美国,人们喜欢用更形象的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来称呼信息高速公路。1993秋天,我在美国访问时,感受到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的热潮。《纽约日报》刊登了一幅很逼真的、有煽动性的漫画:PC机和各种电子元器件组成洪流沿着一条高速公路上漫天飞奔而来。它形成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它象征着信息高速公路正闯入我们的社会,而Internet和PC机都是这股势不可挡洪流中的主力军?
Internet用户在全球的爆炸性增长,正是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之后。
关于Internet的发展速度,有一些机构提供了不同的数据,但这些数据有一点是相同的:Internet的用户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
在1995年,全球Internet用户每月增加10%(据说在亚洲达25%),这个数字基本上是准确的,因为Internet的地址每年以213%的速度增长。有人计算过,如果按现在Internet的地址命名方法,到2008年,Internet将没有地址可分配了。
全球Internet用户的总量,已经达到很惊人的数字,而且每月还在剧增。到今年年底,Internet的用户有可能超过8000万,甚至超过1亿。这样快的增加速度和这样大的用户群,都是PC机发展的头几年来达到的。
Internet的热浪席卷全球,也影响了华尔街的证券交易所。80年代PC机的出现曾造成了比尔·盖茨之类一夜成名的亿万富翁。90年代,这喜剧性的一幕又重演。只不过,挥舞魔术棒的却换成Internet这们信息产业界新秀了,综又创造了许多神话一般的奇迹。
Internet创造的商业奇迹中,大家最津津乐道的是Netscape(网景)公司发迹史。这家由初出茅庐的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毕业生安德森(Andreesen)和硅谷老牌风险投资者兼企业家克拉克(Clark)创办的硅谷新公司,1994年底亮出招牌,但几个月里,Netscape的股票在毕尔街上市的第一天,股票飚涨,使公司的市值从1700多万美元一下子升到20亿美元,比1986年Microsoft股票上市的第一天的市场值(6.6亿美元)足足多了两倍,而那个时候的Microsoft公司,已创办十年了。投资者如此持好Netscape,正是由于象Microsoft拥有PC机的核心软件DOS和Windows一样,Netscape拥有Internet上的核心软件Navigator,它是Internet上的网络浏览软件。
进入1996年Internet又造成了一位华裔亿万富翁。1995年3月,25负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华裔青年扬致远,与一位同学在硅谷创办了雅虎(Yahoo)公司,公司的业务很简单,收集Internet上的网址,编成电话号码薄一样的网址目录,再销售给Internet用户。就是这项不起眼的业务,后来却有使人料想不到的结果。1996年4月12日,Yahoo公司的股票上市的第一天,股票一路飚升,从每股13美元涨至43美元,最后以33美元收盘。在这一天里,Yahoo的市场值达到8.48亿美元,登上3亿万富翁的阶梯口。
Netscape和Yahoo只是Internet创造奇迹中的两例。王中游先生在《从恐龙到航海家》(见《电脑报》1996年7月5日__编者)一文中,把Netscape等的发迹称为“闪电般的崛起”,其实,Internet本身何尝不是闪电般崛起呢。
Internet的崛起对全球的电脑界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1995年1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omdex电脑展上,IBM总裁郭士纳宣称:全球进入“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时代”。这表明PC机工业不可逆转地进入一个新时代了?
电脑已进入网络时代这一大趋势,是电脑界众口一辞的共识,但在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电脑上,却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以NC联盟为中心的阵营,认为PC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主要理由是PC机将不适合网络应用,将由结构更简单、价格更便宜、操作更容易的网络计算机NC来代替。他们认为,电脑界将重新回复到主机__终端机的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中,没有PC机的位置。美国一家公司甚至预测,PC机的销售量在1996年达到顶峰,从1997年起,PC机的销售量将逐年下降。
以Wintel联盟为中心的另一个阵营,却对“PC机消亡论”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反击。Microsoft和Intel的主帅比尔·盖茨和格罗夫在1996年5月后频频露面,高唱对PC的赞歌。1996年6月,比尔·盖茨和格罗夫先后来到中国,公开讲演的主题却是NC不可能取代PC。比尔·盖茨甚至向中国听众说:我的赌注押在PC上。
Wintel联盟的基本思路是让PC机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事实上,在Internet走红的90年代,Intenet网络中的电脑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PC机。正是Internet中的数千万台PC机,使Internet张开覆盖全球每一角落的无比巨大的网。也正是这数量巨大的PC机,给予了Internet上新星们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无论是Netscape,也无论是Yahoo,它们的产品最多地还是应用在PC机上。
Microsoft当然很清楚这一点,它知道自己在Internet领域内落后了,但它更知道自己在PC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方面几乎是垄断性的优势,利用这一巨大优势,可以后发制人,在Internet领域内迎头赶上。
1996年9月,Microsoft和Netscape在WWW浏览器上一场激战打响。9月9日,Microsoft在Netscape的Navigator的新版本Navigator 4.0发表前抢先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Explorer 3.0,在Internet领域内向Netscape发起了最强烈的攻击。
Microsoft的浏览器软件命名为Explorer(探险者),很显然地与Netscape的名星软件Navigator(航海家)针锋相对。表明Microsoft不甘于在Internet的信息海洋里,只有一位“航海家”在遨游,Microsoft也要在这充满希望的领域里“探险”。Explorer和Navigator的命名,还使人联想到十五世纪后,哥伦布和麦哲伦等地理发现者前驱的冒险经历,是他们开拓了人类活动的新疆界。现在,Explorer和Navigator等软件又在开拓信息领域的新疆界了。
Microsoft这次的“探险”,投入了巨额的人力、物力。仅仅是为开发Explorer而组织的编程人员,就达500人之多。要求全部开发工作在几个月内完成。Microsoft对打败“航海家”下了很大的决心。
由于Microsoft挟有Windows 95这一PC机操作系统的巨大优势,所以Explorer 3.0向Navigator 4.0开战的第一回合,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美国的《幸福》(《ForTune》)杂志等权威刊物认为:从1996年9月9日起,在Microsoft领域内,已不再是Microsoft追赶Netscape,而是Netscape被迫躲在一个夹缝里寻求生存空间了。香港的报刊把Microsoft和Netscape的这一场大战比作巨人哥利亚和大卫王之间的实力悬殊之战。当被比喻为大卫王的Netscape还来不及扔出第二块石子去攻击时,被比喻为巨人歌利亚的Microsoft已经把它吞下几次了。
Microsoft在Internet领域内首战告捷,使人们看到这家公司的能力,同时也揭示了PC机不会那么快就寿终正寝。在网络时代,PC机大有用武之地?
PC机不会在9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在网络时代,PC机仍然大有用武之地,这是电脑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NC的倡导者及PC消亡论者认为,PC有两大致命缺陷:一是操作的复杂性;二是拥有及使用的成本高昂。他们认为,在Internet一统天下的时代,可以用NC来克服PC这两大致命弱点。他们理想中的NC,价格在500美元以下,可以实现网络浏览、发电子邮件等PC机在Internet应用中的主要功能。NC机可以不用硬盘、内存也不需要很大,使用的软件也不必常驻在硬盘中,只需在使用时从服务器上download(下载)即可。他们认为这样使用软件,是省钱的好办法。
NC的设想固然美妙,但却忽视了很多不应忽视的因素。
PC机操作的复杂性与微处理器及周边设备的复杂性有关。在80年代使用过PC机的人,对这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90年代,由于GUI(图形用户界面)的普及,PC机的操作比当初简单多了。但PC机微处理器和周边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因为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对PC机的功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以PC机在Internet上的两项主要用途WWW浏览和收发E-Mail(电子邮件)来说,对网络中的电脑的功能要求是非常高的。
WWW中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浏览器普及之前,要在远处的服务器中存取、查寻资料,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操作。正因为这项工作复杂,才吸引了比尔·盖茨和莫里斯(蠕虫病毒事件的始作俑者)之类的天才人物痴迷地去研究它。
浏览器的诞生这一情况得到彻底改观。浏览器是一种访问Internet服务器的工具软件,使用它可以在非常友好的界面下进入Internet。形象地说,浏览器的基本用途是让用户使用自己的电脑检索、查询、获取Internet中的各种信息资源。正如轮船在信息海洋中航行的导航工具__罗盘,Netscape公司的浏览器叫航海家(Navigator),就是这个道理。
浏览器有检索查询、文件服务、热表管理、建立用户主页(HomePage)等功能,是一系列复杂的电脑指令的解释和执行的过程。
检索查询功能是让用户的电脑读入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文件。HTML是一种处理多媒体信息的描述语言,它可以象图表、声音、动画等信息的处理简单化,并让其在Internet中畅游。
文件服务功能则让用户在Internet中下载文件时,可定时地查阅这些文件。而对下载的文件不感兴趣时,则可以随时终止下载过程。还可对查阅的文件随时进行存储、打印、前后翻动浏览等等。
热表管理功能则是让用户记住刚动用过的WWW地址,以便需要时快速返回。
建立主页功能可让用户在Internet上建立自己的主页。
浏览器还有许多功能,但仅仅是以上几项主要功能,其实现过程就有难以想象的复杂性。难怪Intel公司的总裁格罗夫要感叹:人们普遍对浏览器发生误解,认为浏览器不需要强大的功能。而事实上正好相反。
从1995年开始,普遍使用的Navigator 2.0浏览器,是一个容量达11MB的大型应用软件,而下一代浏览器,将占用更大的空间,估计会占用15~17MB,运行如此复杂的软件,要求网络中的电脑有强大的功能。90年代末,PC机具备的能力正好适应这种要求。
又如发E-Mail,它虽然比WWW浏览器简单,但实际上也是很复杂的过程。你可以想象,当你的电脑在数千万远隔重洋的电脑用户中找到收件人,把电子邮件以二进制数码的形式发送过去并最终转换成邮件原文,这一复杂过程都在瞬眼间完成,该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而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强大的处理能力。
当人们用PC机在Internet中尽兴遨游的时候,应该想到,正是PC机友好的用户界面遮盖了先进技术的复杂性,正是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的PC成为Internet中的主角。
NC的倡导者们在1997年下半年有一个很微妙的变化。在今年8月IDC欧洲IT讨论会上,他们发现NC并不是他们去年允诺过的那么简单的产品。
Oracle公司负责人伊里森(Ellison)现在描述的NC机与一年前,甚至半年前描述的有很大区别。他现在的观点是:NC并不排除采用现在的PC机微处理器,NC也有较大的RAM,甚至也有硬盘驱动器。
NC联盟成立不到半年,其领头人物对NC的描述竟转了如此大的一个弯子。不少评论家发问:NC与PC现在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区别?
PC会毫无疑问地转向网络电脑,而正被称为网络电脑的NC还未正式提出就匆匆忙忙地向PC回归。这正是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现在回首1996年上半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NC与PC之争,也许会被事实证明是一轴假戏真做的滑稽剧?
电脑在网络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个带宽问题。带宽(Bandwide)问题在今天如此引人注目,以致有人把它称为Internet发展中遇到的“带宽壁垒”。而带宽问题的出现,是90年代电脑应用的多媒体化引起的。PC机第二个十年的发展的另一个大趋势,正是多媒体化。
严格地讲,386档次的PC机就初步具备多媒体功能了。386CPU芯片在1985年就研制出,Compag公司在1986年就推出第一台386电脑。但是,PC机的多媒体的新浪潮是在90年代,也就是PC机的第二个十年才掀起,是Windows3.0真正掀起了PC机多媒体化的第一波。
80386 CPU芯片可以说是Intel公司划时代的战略性产品,正是它,使Intel公司主要业务从存储器芯片转向了微处理芯片。在1986年,Intel公司还亏损2.6亿美元,被迫裁员三分之一并一口气关掉了七座厂房。但自从386CPU芯片旺销之后,Intel公司没有亏损过。在Intel以后的路程中,Microsoft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Microsoft的Windows3.0,也是划时代的产品。1990年5月22日,Windows3.0的发布会,被称为“多媒体的盛宴”,那天,在纽约和世界各地的20多座城市,同时举办了Windows3.0发布会。在耗资300万美元的现场表演中,有CD-ROM光碟、环绕立体声音响、录像机等多媒体设备播放等PC机前所未有的功能。彼尔·盖茨骄傲地宣布:Windows3.0是“比DOS还要好的DOS”,因为它是“多媒体的DOS”。
从此,PC机的多媒体时代开始了。Intel和Microsoft在多媒体PC方面携手共进,此翼齐飞。1990年,Dell和宏基公司率发推出486电脑,到1992年,486机的销量超过386机,成为主流产品。1993年,Intel推出586芯片,不过,从586芯片起,Intel不再以数字对芯片编号,而改用Pentium(奔腾)这响亮而有专利的名字。Microsoft在这一样推出了Windows3.1新版本。而正是在这一年,PC机的销量达4000万台,第一次超过汽车的销量。1994年,Pentium电脑成为PC机市场主流,而PC机的销量达5000万台,超过电视与录像机。1995年、Microsofe推出了Windows95这一32位操作系统,把Pentium机的多媒体功能提高到新水平。正是Intel和Microsoft这天衣无缝的配合,PC机的Wintel结构形成了。
电脑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都统一成“文件”在电脑中进行处理,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而进入网络时代,多媒体引起的“带宽问题”出来了。
带宽即“频带宽度”,它实际上是指通信线路传送信息的速率。比如,我们称一段运行线路待插位信息的速率是多少K或M每bps(bit/s),一般我称这段通信线路的带宽是多少K或多少M。
那么,现在Internet中的带宽一段是多少呢?很不幸的是,现在在用电话线连接的Internet中电脑,它们通信的带宽是非常窄的。在国内通常是9.6Kbps,高的达14.4Kbps。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高的是28.8K。要获得更高的带宽则不能用电话线,只能用同轴电缆(与目前有线电视的电缆相同)或使用光纤电缆了。而那两种高速电缆目前还远未普及。
现在通信线路的带宽,对电脑的网络应用制约太大了。我们目前在进行Internet上的WWW浏览时,一遇到图就等候得痛若不堪。如果用PC机和普通电话线从Internet上传送1分钟的数字代电影片断大约要整整1个小时。如果传送一部1个半小时的完整电影,要花3天半的时间!现在,高速的通信线路已经出现了,但由于价格昂贵,还很难在90年代普及。带宽对网络电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带宽问题,Intel公司总裁格罗夫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即混合应用程式。具体地说,就是在网络时代的初期,把简单信息(如文字等)的异地传送和复杂信息(如声音、图象等多媒体信息)的本地高速处理传输混合使用。例如,数字化的文字
信函、表格等可以通过Intelnet且在全球传输。而电影、游戏等多媒体信息可以通过光盘传递。
由于电脑的多媒体化,具有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和大容量硬盘、光盘的PC机在90年代不但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而NC向PC的回归,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也正是由于90年代PC机的多媒体化,使PC渐渐地融入电视等家用电器中,这也是90年代PC机发展的一个潮流。
关于PC机的家电化,有一个术语叫“三电合一”,或“三电一体”。那就是未来的PC机将把电脑、电话和电视合为一体,这“三合一”的PC机,将成为时髦的新一代家用电器,它即是家庭中的信息处理工具、通信工具,同时也是家庭中的娱乐中心。
目前在美国,电脑产业和家用电器产业都在讨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即“两英尺或是十英尺?”这个问题看起来过于严肃,简直象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主人公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但实际上的确表明电脑和家电界正面临一次重大决策。
“两英尺”是指PC机在距离操作者两英尺范围内使用,这就是今天占主流的桌面电脑PC机了,它主要供人们在书房内办公。而“十英尺”,则是指PC机距离操作者10英尺范围内使用。大家一定很清楚,十英尺大约是目前操作者与电视机的距离。如果PC机选择“十英尺距离”,它无疑是“三电合一”的电脑,它一般放在客厅或起居室里。采用“十英尺距离”的PC机屏幕应该足够大。事实上,现在的PC机屏幕已从14英寸发展到17英寸、21英寸了。有人估计,以后“三电合一”的PC机屏幕,还会增大到29或34英寸。
电脑厂商由于有传统优势,已经在“三电合一”方向上先行一步了。IBM1995年底推出的Aptiva电脑是“三电合一”的经典之作。它有完备的信息处理、通信和娱乐功能。它即是一部PC机,又是一部具有自动应答功能的电话机,并且具有传真机功能和带有Modem(调制解调器),可以把PC接入Internet。它们的音频、视频效果甚佳,可以作为一个带有电视、CD音响、VCD视盘的家庭影院。Aptiva这样的PC机,代表了PC机家电化的方向。
由于PC机融入电视机(或者说电视机融入PC机),使电视业正面临很大的变革。以前很热门的“高清晰度电视”,现在已偃旗息鼓了。因为,PC机可能是最好的高清晰度电视。
除了电视机外,其他家用电器也开始拥抱PC机。这种融合的结果,将会出现新一代的智能家用电器。
PC机的多媒体化及CPU能力进一步提高,还使PC机在9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多媒体工作站,大步进入艺术领域。最有诱惑力的是用PC机制作电影片。
1996年,是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片在中国大出风头的一年,继《狮子王》之后,《玩具总动员》这部77分部的的动画片全部用电脑制作。
而今年的所谓“巨片”如《勇敢者的游戏》、《龙卷风》等刺激性镜头都是电脑合成玩的游戏。面对世界电影电脑化的新潮,国内的电影业也不示弱。继《兰陵王》《秦颂》等尝试用电脑特技之后,投资上亿元的中国电脑动画片《大闹天宫》又投入制作。
目前,电脑动画片的制作都是用多媒体工作站,其中最典型的是SGI工作站。制作《大闹天宫》的珠达电脑动画公司有四台SGI-ONXY定时超级电脑和数十台SGI-INDIG02工作站。但是,不用多久,这一类的多媒体工作站将要由PC机取代,1996年,美国的DEC公司推出了基于Pentium Pro(即高能奔腾)的工作站,其内存可在256M,硬盘2G。经评测,这种工作站的性能已超过一般的SGI工作站,而价格上有它的一半到三分之一。随着象Pentium Pro这类高档PC的不断降价。它也会进入一般人的家庭,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家中自如地创作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电影了。当然,高能奔腾能干的事,绝不仅在于制作动画片。
对2000年的PC,比尔·盖茨曾作了描述,他认为:2000年,标准配置PC是32M或64M,硬盘将达到4G,CPU速度是目前最快的PC的5倍(大约在1000MHz左右),价格可能在1200美元。它能接标准的数字化照相机、摄像机、遥控键盘等。这样的PC机,功能远远超过今天的多媒体工作站?
笔者用这么多的篇幅来描绘PC机发展的美妙趋势。但是,却无法用简明而精确的语言来总结PC机的未来。因为,对未来的简单结论往往都是危险的。在电脑发展史上,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
当1946年人类第一代电脑ENIAC问世之后,因提出“存储程序式电脑工作原理”被称为“电脑之父”的冯·诺依曼曾预言全世界有4台ENIAC电脑就足够用了。而5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电脑已超过4亿台,每一台的功能比当年的ENIAC不知强多少倍。
在1981年PC机诞生之后不久,对PC机有深刻了解,堪称天才的比尔·盖茨也曾预言:PC机的内存只要有640K就可以对付各种软件了。而才过15年,1996年的PentiumPC机标准配置内存已达16MB,Windows 95一个软件容量达100MB。
伟人们的预言今天成为笑柄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因为电脑技术以他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并象水银泻地一样渗入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对于PC机的未来,Intel总裁格罗夫曾有这样的预言:PC机会成为无所不在的信息用品,它会成为数字宇宙的中心!
我基本同意格罗夫的观点,但要补充的是:这里的PC机应是Personal Computer,也即广义的PC,我认为Wintel结构的前景依然美好,但却不希望它垄断我们的一切。不要扼杀世界上其他公司和个人在个人电脑方面的努力和创造性。
20年前,即1976年,在亚特兰大桃树广场饭店有一场著名的讲座。讲演人是一位年轻的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叫西奥多·纳尔逊。他讲演的题目在当时颇为惊世骇欲__《解放电脑》。他大声急呼,电脑不能为高级专业人员所独有,要把电脑的威力给予人民。他甚至喊出了“解放电脑,让电脑属于人类”这的类革命口号。
在今天看来,纳尔逊等先驱人物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但毕竟世界上 有更多的人没有掌握电脑。从这个意义上看,个人电脑即PC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用途上看,PC机则有更为广阔的疆界。我们在前面曾讨论过PC机在未来用途的一些发展。其实,PC机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新的用途是根本无法一一枚举的。
在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前夕,Microsoft公司有一个惊人之举。它与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之一的NBC合作,成立了一个新型的广播电视机构MSNBC,并在Internet上播放电视节目。此举引起了轰动的原因是人们认为比尔·盖茨改变了以前提出的不染指传媒业的声言。有人预测,Microsoft公司最终会成为掌握前所未有的“大媒体”(Megamedia)的新型传媒公司,而比尔·盖茨将成为超过今日传媒大王默多克(Murduch)的传媒业新霸主。
还有更刺激的新闻。比尔·盖茨最近老是批评和抱怨银行业跟不上电脑技术发展的步伐。他透露Microsoft正在考虑建立自己的网上银行,并正在着手开发网上银行服务软件及研究制定有关的技术标准。这是会生存了数百年的传统银行非常胆寒的消息。在网络时代,可以在Internet上转帐、存款、投资,如果Microsoft能利用自己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使这一系列服务比传统银行做得更好的话,人们还有什么理由一定要依赖那老态龙钟的庞然大物呢?于是,又有人预测,不出五年,比尔·盖茨将又会拥有一个新头衔__全球最大的银行家。
比尔·盖茨和Microsoft的雄图大略的基础是PC。在激动人心的未来情景中,PC是主角。
在PC机的第二个十年里,好多电脑技术已经或将要在PC机领域内变得实用。比如语音识别、字符识别、虚拟现实等以前要大型机和工作站才能实现的功能,用PC机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PC机的第二个十年内,EDI(电子数据交换,即电子贸易)、E-Markcet(电子市场)将普及,网上交易将形成新的热潮。1996年夏季奥运会在Internet上出售门票,成为奥运史上的先便。用PC机在网上交易的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一家叫PC Flowers and Gifts(个人电脑鲜花与礼品)的公司在Internet上做生意,这家公司没有花店和仓库,却在一年内成了北美最大的鲜花分销店。
还有远程教学和学习的兴起,电子出版物的热潮,这些都是在PC机的第二个十年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在结束本文之时,我想再次引用重庆大学教授童的一句名言。在80年代中期,有人由于对电脑这一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技术发明缺乏深刻认识,提出了“计算机不是万能的”的论调,童教授针锋相对地提出:计算机岂止是万能的。按照同样的推理,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PC机岂是万能的,在90年代,即PC机的第二个十年里,PC机将在人类生活中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化的PC机的前景仍然将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