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在中国

Author: 陈宗周 熊晓鸽 Date: 1995-10-27

        陈宗周:恐怕不只是被“炒”得很热吧?Internet的热潮正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兴起。而且,这种热潮与Internet这一两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表明中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方面,正迅速追赶发达国家。
        熊晓鸽:媒体的宣传也是掀起热潮的重要原因。
        陈宗周:对的,中国今年刚好有两件与Internet有关的事被媒体广为宣传并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兴趣。一是山东农村一位叫杨晓霞的小学女生得了一种怪病,肢体一点一点地腐烂,医生束手无策,只好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的同行求教。E-Mail(电子邮件)在Internet上发出后15分钟就有人收到了。两小时以后,收到了来自香港通过Internet发来的第一封回函。最后,小姑娘的病得到确诊。第二件事是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位女生也得了罕见的怪病,通过Internet求助,实际上进行了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的医学专家会诊,判断为铊中毒。这两件事使很多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Internet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啊。
        熊晓鸽:但是仍然有很多中国人至今不知道什么是Internet。例如,我接触过文化层次并不低的人,他们在发言稿中,提到Internet这个词时,连发音都不知道怎么发才好,显得很别扭。
        陈宗周:这正说明需要在中国大力普及Internet的知识。今年夏天,《电脑报》在“电脑史话”栏中连载了黄丹的《漫话Internet》一文,那篇文章很通俗。
        熊晓鸽:黄先生的文章很精彩,这类文章建议《电脑报》多发表一些。
        陈宗周:明年《电脑报》还要在Internet的知识普及上多下功夫。我们除了在“网络与办公自动化”专版中介绍Internet的知识外,还准备在其他版面和栏目中也要报道有关Internet的消息。因为今天的Internet正象80年代初出现的PC机、90年代初成熟的多媒体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社会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熊晓鸽:没错。今年的6月27日世界Internet协会在美国檀香山召开了学术年会。这次大会的主题很鲜明:Internet,向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进军!(The Internet:Towards a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这说明,Internet已发展为全球性商业化的电脑网络。最近的资料表明,全球已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万用户进入Internet网。
        还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明Internet的巨大影响。最近,世界软件巨头微软公司比尔·盖茨声称:Internet对大软件厂商的生存已构成严重威胁,因为用户可以不通过软件厂商,而直接从Internet上快速获取所需的软件。这种情况如同当年个人电脑对IBM、DEC等老牌电脑生产厂商的威胁一样。比尔·盖茨还指出,Internet就像是种子,预示着很多新生事物将萌芽、生长。他认为,今天的Internet时代与他创业之初的PC机时代有许多类似之处。
        陈宗周:比尔·盖茨的讲话可能还有这么一层意思,那就是Internet又为雄心勃勃的年轻创业者们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熊晓鸽:和80年代PC机一样,Internet创造的新富翁简直太多了。今年美国电脑界冒出了一个24岁的亿万富翁叫安德李森,这位伊利诺大学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一年多以前创办了Netscape公司,开发出用于Internet上WWW(World Wide Web)网中使用的一个浏览程序。正是由于这个与Internet有密切关系的软件,使安德李森的公司股票疯涨,公司的市场值从1700万美元几乎眨眼之间就狂升至20亿美元,让华尔街的股票专家们目瞪口呆,不知道Internet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安德李森于是被美国新闻界称为“比尔·盖茨第二”。
        陈宗周:你说得真有点惊心动魄了。让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Internet在中国的情况吧。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80年代后期,中国只有中科院高能所和电子部六所通过低速专线与欧美实现远程联网。当时只能为少数人提供E-Mail服务。这种状况比国外落后了很多。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是国内进入Internet网最早的单位,可以说是中国Internet的先锋。1991年高能所开始建设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相连的64K高速电脑通信专线,国际线路是租用AT&T的国际卫星通道。
        熊晓鸽:64K已不能称为“高速通路”,现在美国的Internet网中已有速率高得多的通信线路了,每秒能传递相当于5000页的文字信息。
        陈宗周: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现在中国的Internet网中,有些干线的通信速率也大大提高了。
        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所与Internet连通,由于美国政府的限制,高能所只是作为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子网与Internet相连。但无论如何,高能所毕竟迈出了中国走向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第一步。高能所以许榕生博士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们的开创性工作将载入史册。
        熊晓鸽:正是由于这一点,许榕生博士在国外被称为“中国Internet之父”。
        陈宗周:作为对《电脑报》有深厚感情的老读者,许榕生博士九月底专程到《电脑报》访问,与报社编辑们座谈。我正是从他那儿了解到许多关于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993年夏天,中国高层领导批准中国科技界建立与国际Internet网连网的系统,同时美国政府也放松了对中国的限制。1994年,高能所利用cisco路由器,按照TPC/IP协议,正式进入国际Internet网,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国际Internet结点。不久,由中科院牵头,在中关村建设高速电脑网络,与Internet连网。北大、清华的校园网及中关村的许多科研院所的网络都在1994年与国际Internet网全面连通。每天的信息吞吐量达到几百兆。同时,全国一些地区的用户通过电话拨号的方式,通过北京的电脑网络也进入了Internet网。
        1994年底,国家批准建立教委系统的中国教育网(也叫“教学科研网”),首先要让100所重点大学入网,即“百校计划”。几乎与此同时,中科院也在建立中国的科研网(也称“科研教学网”),第一步也是吸纳100所重点科研院所入网,即“百所计划”。这些网均与国际Internet连网。具有战略意义的“双百计划”1995年在全国各地大刀阔斧地实施,今年中国的Internet市场一下子闹热起来。
        熊晓鸽:中国邮电部的CHINANET网也是今年投入使用的吧?
        陈宗周:面对如火如荼的中国Internet热潮,一向在中国通信市场上一枝独秀的邮电部感到在占领信息时代的这一最重要的制高点上落后了,于是奋起直追。邮电部电信总局开始快速组建与国际Internet相连的CHINANET,即中国公用电脑互连网络,目标是向中国全社会提供服务。从1995年4月-6月20日,CHINANET进行试运行,并免费为用户服务。邮电部电信总局决定,从6月28日起,在全国正式开放CHINANET服务。而且,还要求7月底以前所有地市上以城市必须开办此项业务。邮电部此举,可谓雷厉风行,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尽管邮电部在通信领域内几乎一统天下,但在Internet服务这一领域内,偏偏有国内不少单位与之竞争。看看近期国内各地的报纸,不断有某某城市开通Internet网的新闻。而这些与Internet接驳的各地子网,主办单位一般都不属于邮电部系统。
        熊晓鸽:Internet在中国的这种发展动向,是否暗示中国未来通信市场的新格局呢?
        Internet在国外都是以分散管理为特点的。全世界的Internet网这么庞大,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美国政府一度是美国Internet网的最大老板,但从今年4月底起,美国政府的代表机构NSF(National Sciense Foundation国家科学基金会)已退出Internet的经营,而是由政府指定的几家企业进行经营。
        陈宗周:中国的Interent服务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多家经营的竞争局面。这种有竞争的机制对中国用户总是好事。
        熊晓鸽:美国也正是由于多家竞争,使Interent的使用费用十分低廉。在美国,进入Interent每月的费用一般为20~30美元,价格低,而且很统一。
        陈宗周:中国的Interent使用费用也不高。例如CHINANET的暂行收费标准规定,电话拨号入网,基本费用分两种:①每月限40小时通信量,600元。②每月限6小时通信量,100元。如果超时,每小时按20元计费。应该说,这种收费还是很便宜的。以小时为单位,在Internet上是很长的时间段。例如,发一封E-Mail,如果是64K的通信线路,发一封1000字的电子邮件,理论上只占用通信线路0.25秒,费用微乎其微。一般说来,同样的信息量,用E-Mail传递的费用只是FAX(传真)的几十分之一。至于为什么用E-Mail这样便宜,还涉及到Internet通信的原理,这里先就不多谈了,以后再向《电脑报》的读者详细介绍。以下表格向读者介绍了国内一些单位的Internet服务收费情况。
        熊晓鸽:E-Mail费用的低廉,使它成为电话和FAX的有力竞争者,同时也使它成为Internet目前的一项重要用途。目前,Internet上E-Mail的通信量约占50%。不过,由于Internet上E-Mail的非实时接收的传递原理,它目前还不能完全淘汰实时接收的FAX。美国许多公司现在仍是E-Mail和FAX并用。
        顺便问一下,你能估计一下中国目前有多少Internet用户吗?
        陈宗周:中国的Internet用户目前正在爆炸性增长。许榕生博士对中国Internet用户数量有一个粗略的估计。他分析,中国1995年的Internet用户可能达到5万。1996年会猛增到50万!
        熊晓鸽:这是很惊人的发展速度。
        陈宗周:我认为许博士的估计很有道理。因为光是“百校计划”和“百所计划”就有很强的带动性。例如,据我所知,目前准备进入中国教育网的不光是100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许多都有入网的愿望。一些重点中学甚至重点小学也在积极准备进入Internet网,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材打下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正确引导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迈向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步伐更踏实。
        Internet广泛进入中国的社会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培训问题、中文数据库不完备问题、国外反动色情的东西通过Internet渗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在中国普及Internet的大潮已经涌起。中国的老百姓将随时通过Internet获得全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科技、经济信息,他们的视野将前所未有地开阔。
        许榕生博士有一句话令人深思。他说:“使用Internet之后才知道,还没有使用Internet的人是何等的傻。”这句话也许是极而言之,但是却给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中国人一种紧迫感。
        熊晓鸽:我个人十分赞成许博士的观点。我希望中国进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步伐更快一点。
        陈宗周:是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就以交换名片这件小事来说,93年秋天我去美国时,人家递上来的名片上一般都有家里的FAX号码,当时给我一种新鲜感。现在中国人的名片上有许多也有FAX号了。而我今年夏天再到美国时,人家的名片上又加上E-Mail信箱的地址。看来不加紧追赶不行啊。
        在这里,也想告诉《电脑报》的读者,在中国信息技术研究所重庆分所的支持下,《电脑报》已在Internet上建立了一个主页(Home Page,也称入网页),《电脑报》读者中的Internet用户,只需按如下操作就可得到《电脑报》的信息(目前主要是《电脑报》简介)。
        如用户使用Mosaic或Netscape等WWW浏览软件,则在open窗口中键入:http∥cqserver.sti.ac.cn/dnb,如用户使用lynx,则键入:lynx hffp:∥cqserver.sti.ac.cn/dnb。
        另外,《电脑报》的E-Mail信箱的地址号为:dnb @cbistic.sti.ac.cn,读者、作者可以按这样的地址通过Internet向《电脑报》发电子邮件、投稿和寄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