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AI ——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联合学术会议札记

Author: (黎和生) Date: 1994-11-18

        感谢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联合学术会议11月8日__11月12日在美丽的西南师范大学召开,使我能有机会接触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里最杰出的先驱和勇士们。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共同热爱并推崇的电脑报社,以自己还不够强大,或者说还不够富有的家底向这次学术会议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的可崇敬的总编邱玉辉、常务副总编陈宗周、副总编张为群先生,在这次大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简写,“人工智能”的意思。这并不深奥和费解。
        大家知道,日本人曾有一个“悲壮的五代机”故事。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渊一博教授把全日本最优秀的42个年轻电脑专家集中在一家研究所里,试图以十年光阴和8亿五千万美金的代价,研制出一台冯·诺依曼思想的“知识信息处理机”,从而改写美国人高踞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历史。后来他们失败了,渊一博先生到东京大学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教授。
        但是,世界范围内的AI研究者没有倒下。中国也是如此。
        在西南师大的学术交流中心,我们见到了赴会演讲的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学院院士汪成为教授。在他那篇醒目于大会论文集《人工智能新进展》之首的《对我国智能计算机发展战略的认识》中,他告诉大家,致力于让电脑能显示、能讲,并能理解语言与图片的AI研究绝非神话。
        银河亿次计算机、曙光1号计算机,这两台大长国人志气的先进设备,大部分就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结果;北京大学的陈肇雄博士运用AI机译理论开创的“快译通”事业,世人至今仍然如雷贯耳。诸如国防工业的导弹定位、化学工业的抗恶劣环境机器人、医药研究领域的专家系统、电器领域的模糊电视、电饭煲等,都是人工智能一手浇灌出来的智慧之花。
        虽然深秋的飒飒之风不时从窗外掠过,然而在精英云集的大厅里,AI研究者们热烈的发言、热烈的讨论却昭示我们一个学术春天的光临。国防科工委系统天空所何新贵研究员的《模糊推理网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石纯一教授的《面向篇章的理解》、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王珏研究员的《关于智能系统综合集成的若干讨论》,都是在世界级学报上发表过的、堪称学术水准的成果。
        是的,现在是到了把人工智能迅速请下神坛的时候了。
        当你苦恼于你为让计算机工作,不得不寒窗苦读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时候;当你嘲笑神奇的电脑竟至于在一瞬间被病毒瘫痪的时候;当你急不可待地等着“老牛拉破车”的计算机输出心爱的研究成果的时候……我想,你当理解正是为此在忍受讥讽、冷漠,为人类开发“真正懂得人类语言”电脑的AI人的工作。
        基于冯·诺依曼“程序存储”思想的当代流行计算机是有缺陷的,它不能胜任处理非形式化的问题。虽然她已经代行人类在各个领域创造财富和改变生活,但她永远不能代行人类思考、学习、决策。
        人类把再造“机器人类”的重任交给了人工智能的学者们,他们没有玩忽职守。他们正在努力给世界提供一种人人都能使用的计算机,原则上,即使是文盲也能使用的计算机。但是,象我们这样的在一旁观望,而未来又注定要享受革命果实的看客们,是不是有责任毫不吝啬地贡献一些眼泪、掌声和颂辞呢?
        当我离开气氛热烈的学术中心的时候,我看见一群与我同龄的青年学者们正围在一位老专家的身边踊跃地发问。我忽然有些感动,甚至肃然起敬。
        我明白,我正在走近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