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风云录

Author: 黎和生 Date: 1993-11-05

        1993年5月18日,北京,中国商界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
        中国最著名的、大腕级的177家销售集团的头儿,呼拉拉“啸聚”北京。这些平时在产供销领域互不相让的商场斗士们,奇迹般地发出了同一个声音,177家商店的总经理们倡仪:
        1、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条码扫描系统,177家商店中的任何一家都将优先采购印有合格条码的商品。
        2、177家商店中的任何一家建立条码扫描系统后,原则上只订购印有合格条码的商品。
        希望尚未获得商品条码使用权的制造商尽快到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及其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办理申请手续、注册手续。
        177家商店的倡仪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刊登在第二天出版的多家“重量”级报刊上。
        人说,华尔街打个喷嚏,世界就要感冒。177家商店扔下的这枚重磅炸弹,不能说一定让世界引起震动,但在中国的国土上做生意的每个商人,却分明感受到了那个声音的份量。
        北京西单商场集团、天津国际商场、沈阳秋林公司、上海市人民广场超级市场、郑州华联商厦、成都人民商场……177家中的任何一家在当地都是顶呱呱的商业霸主。
        条码是什么东西?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把那些大款、头儿们聚在一起?
        一家权威的计算机杂志上记载了这么两件事__   日本制造的“中国酱油”可在西方超级市场畅通无阻地摆放,而我们正宗的“佛山酱油”却只能放在塑料大框内低价出售。
        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为扩大出口不须向中国政府交纳管理费,却必须每年向西德上交某种服务的管理费38万马克。
        自1949年10月毛泽东他老人家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后,哪国哪个洋人还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贬低中国人呢?
        可这件事不怨天、不怨地,怪就只能怪我们自己的商品没有条码。
        西方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全部采用条码扫描销售系统,一句话,中国商品没有自己的条码,质量好上了天,正宗得不能再有第二个祖先,在商业自动化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是上不了大场合的小不点儿。
        凭这,你恁说中国的那些大经理们能坐得住吗?
        历史毕竟只是给中国商人提了个小小的意见。
        1991年4月19日,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易昌惠收到了一封当日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发来的电函:
        主任阁下:
        我们荣幸地通知你们,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墨尔本全体会议,一致同意接纳贵中心为本协会的正式会员。贵国的条码国别号为690。特此祝贺。
        中国商品算是有了进入国际商业竞技场的“身份证”。
        二、好大的风
        中国条码工作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始于1985年。
        那时,信息技术的号角“嘟嘟”早已在西方吹响,原国家标准局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的部分同志请缨成立“条码技术课题组”,正式将条码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列入计划。
        1988年7月,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EURO舷PEANQrticleNumberingAssociation)秘书长Boonet到天津讲学,询问了我国加入EAN组织的有关准备事宜,编码所的同志觉得申请加入EAN组织,将我国条码工作纳入国际大循环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1988年9月21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会同外交部、财政部、国家科委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请示》,12月5日,国务院下文批准,并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研究、推广和应用条码技术,代表我国参加有关条码技术的国际活动。
        1988年12月28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一片期待声中正式成立。
        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新机构的物品编码中心准备第一把火就放到EAN总部柏林去。但是,阻碍火势雄伟的水从台湾海峡滔滔流出___众所周知的原因,先我们一步加入EAN的台湾编码机构让EAN左右为难。为确保大陆产品顺利出口,中心只好组织企业直接向EAN申请厂商代码,但是这种以申请企业每年支付大约700美元用户费为代价的“杯水车薪”,远远解决不了中国商品大举外进的需要。
        秘书长Boonet先生愿充当两岸“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和事佬”他亲自出面斡旋,为“台湾编码机构改名事宜”与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进行磋商。与此同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也发起“手足功势”,从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出发,与台湾编码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了认真、坦率、友好的谈话。
        台湾编码机构改名问题终获解决,为祖国正式成为国际条码大家庭的一员,扫清了道路。
        在通往EAN的羊肠小道上,中国人历尽了艰辛。但是,对EAN的情有独钟,却是一种“全球行动”。
        1978年,大洋彼岸的日本加入了EAN集团,当时的参加者以欧洲各国为主,总共不过12个国家。
        这种冷清现象,现在还让人想起“冷战”的阴森恐怖。
        某种意义上说,素有“世界普通话”之称的EAN编码,在80年代,率先充当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话和交流的使者。1982年,以南斯拉夫为先行,捷克、匈牙利、前苏联相继加入了EAN组织。而前苏联1986年的加入,最为引人注目。
        有人说前苏联另入EAN,是想捡个现成好事___由于EAN编码对商品的严格有序分类,深为物资不足而苦恼的前苏联,可以用EAN有效地分配供给品。
        条码精英EAN在各国掀起的加入风,为80年代的世界大气候注入了一股暖流
        ? 三、皇室家史
        如果诸位能时刻想到“人类的祖先是猴子”,那就不应该对条码的老祖宗叫“公牛眼”而暗自窃笑。
        计算机俗称电脑,实在是能在极其广泛的领域都可以使用的一种工具,可以说几乎不管你是从事何种工作,或多或少会接触或直接使用这一工具,并且会愈来愈多地进入你的家庭,成为你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辅助工具。因此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就成为一项全面提高我们国家劳动者素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项重要内容。普及计算机知识是为了建设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这是根本的目标和目的,竞赛是为了这种目标所采取的一种做法和手段,搞好竞赛的意义正是在这里。竞赛不是目的是手段,竞赛的结果好与坏,关键问题是看对于推动普及、推动应用的效果如何。
        1949年,乔为自己的这项得意之作申请了专利,并开始为这位其貌不扬的新生儿找“奶妈”。在那个“有奶便是娘”的时代,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还象幽灵一样俳徊在北美上空,除了人类用以自戕的飞机大炮比较发达以外,商品经济基本上还处于零的起跑线上,“公牛眼”虽然圆鼓了双眼,也只有感叹时运不济的份儿。
        不过费力不讨好的事在“月亮比别人圆”的美利坚,还是有人做的。十年之后,吉拉德@弗伊塞尔(GiradFeissel)在“公牛眼”的启发下,将数字0~9中的每一个用七段平行条表示,这种代码虽然机器难以阅读,却使“傻呼呼”的条码工作者们茅塞顿开。之后不久,E@F@布林克尔(E@F@Brinker)将这种设想加以改进,轻轻松松获得了条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的专利。
        喇叭一响,黄金万两。郁郁不得志的条码族开始因为他们的主人时来运转而得以“鸡犬升天”。60年代后期,西尔韦尼亚(Sylvania)发明了一种被北美铁路系统所采纳的条码系统。至此,条码王国人声鼎沸。阿Q在临刑之前,高呼“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至今仍为中国文人学士们所不嗤,对“公牛眼”之父乔.伍德兰德来说,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1964年,乔被IBM看中。在如日中天的IBM的重金援助下,乔发明了UPC码(UniversalProductCode,通用商品代码),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Hoc委员会确定了UPC码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为条码事业心机费尽的乔,二十年后终于如愿以偿--人们不但尊称他为UPC码奠基人,有好事者甚至口口声声敬他谓“条码之父”。与辛苦一生,终成正果的乔比起来,王国的另一些开创者们就不是那么幸运了。
        四,王国众生相
        超级市场AdHoc委员会对UPC的高抬贵手,给条码王国带来了勃勃生机,大大小小的条码如雨后春笋,开始在王国的寸金寸土上疯狂生长。
        1917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开创了条码在仓库管理系统中大显身手的先河;之前不久,UPC码锦上添花,被全美数不清的杂贷店“掌柜”们相继选中,在商业自动销售领域牛刀小试,大绽锋芒;1972年,莫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码(CodaBar Code),又在医疗系统及工业自动化流水线方面,尽领风骚。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e Allair)博士独下一城,推出39码,很快被国防部的军事首脑们采纳,被宣布为军用条码码制,后来,39码又被工业领域的一些巨子商贾相中,广泛使用于工业系统,风流倜傥一时。
        王国众生青云腾达,原因多多,但最重要的是它们各各皆有看家本领,能够给人带来好运。
        1976年加拿大看中了UPC,遂与美国统一编码委员会(简称UCC)秋波频送,结成共同市场。近二十年过去了,加拿大虽说与老美龃龌不少,但在UPC共同战线上却能肝胆相照,足见条码的亲善作用。唐代文成公主进西藏的故事,想来美国佬后来是听说了的。
        欧洲人显然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卿卿我我深怀醋意,他们决计自力更生。1977年,欧洲共体在UPC-12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码,并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
        EAN丰衣足食之后,众皆垂涎。就有那不愿自已动手的“懒国”要求引进。EAN乐得借此脸面生辉,也不管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一律绿灯放行,到1981年,EAN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被称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是由于人们叫惯了EAN,也就误传至今,成了一方风俗。
        EAN威风八面,是现今公认的“码”大哥,UPC排行第二,猴子充霸王,象下面的王国小人物们还得敬畏三分。
        发明人待考的128码和93码;戴维.阿利尔梅开二度开发的49码,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于1988年推出的16K码;60年代后期主要用于航空系统的25码;1977年出现的用于给电子元器件作标签的11码;欧洲Nixdorf公司70年代提出的Nixdorf码;英国Plessey公司于1971年5月用于图书管理的Plessey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条码王国中EAN和UPC两分天下,人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对本国经济发展有利,谁又何苦非要跌跌撞撞地去争那头把交椅呢?
        ? 五、7-11闹东瀛
        7-11是日本有名的零售业连锁商店的名字。其母公司“伊涛邀喀涛”(译音)在日本是叫得响的“呱呱叫”。
        7-11取英文Seven-Eleven的原名而来,是因为商店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在世界条码发展史上,7-11有其独到的一页。
        7-11基业开创于1974年,当时仅有一家门市部,到1988年,7-11属下门市部已发展到三千多个,平均每年扩大三百多个支店,扩张速度堪称奇迹。流通界庞然大物7-11目前拥有日本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进行跨国商业信息处理。
        7-11成功的背后,就是这张巨网在支撑着。
        7-11的三千多个门市部“都在网中央”,营运销售无一不采用基于条码的POS系统(PointofSale),出货、小批量订货、结帐都通过电脑办理,这样,不但大大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也减少了库存。7-11遍布日本的三千多个门市部,其正式职工还不到1000人。时至今日,7-11所经营商品的99%都采用了条码,但在7-11采用POS系统的时候,条码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大部分企业家的年终报告上。
        商品条码必须包含两种信息,一种是制造商编码,一种是商店编码,制造商编码是POS化的第一步。为了取得制造商家的配合,创业之初,7-11派出了大量骨干人员到各地宣讲、演说。有些厂商只顾“自扫门前雪”,对7-11的“瓦上霜”无动于衷。在推动条码的普及应用方面,在日本,7-11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
        7-11的收款机前,人们除了结算啤酒、酱油之外,还持有印着条码的电费单据。
        7-11难道还要收取顾客们选购东西时的照明费吗?
        7-11的领导人当然不会“抠”到这种地步,他们是在为东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代收电费。
        在小零售商店交纳电费的点子是由东京电力的一个单身年轻职员提出来的。由于自己单身生活时,常常忙得没有时间上银行和邮局(东京电力原来都是通过银行、邮局以及东京电力的营业处收取电费的),所以就想到何不利用7-11遍及全日本的零售业网收电费呢?这个建议当即被上司采纳,并在一年后付诸实施。
        7-11很快为东京电力订做了带条码的收费单据,过去银行、邮局收交的电费,两天或四天后才能到达东京电力,如今不足一日便可钱囊在握。
        7-11和东京电力公司协作用条码收交电费,彼此大获丰收。原本就小有名气的7-11,由于成了社会公用性强的电费交纳窗口,名声大振。
        大型零售业连锁商店7-11的成功,引起了大力推广条码应用的连锁效应。1978年-1979年间,日本进行了厂家编码的商品几乎等于零,但到了1983年,一下子上升到了22000家,7-11带头羊、排头兵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部7-11创业史正是一部日本条码发展史。
        ? 六、POS走笔
        在流通领域,关门盘点,靠几个传统商品赚钱的过时生意已成为历史,没有条码的商品,将随着POS大厦的建立,象尘埃般被扫地出门。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现在想起他1988年来贫瘠的条码地---大陆访问时,口若悬河的演讲场面还趣味盎然。那些大陆同行,对他这位来自遥远的条码之乡的贵宾那种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在他的访问生涯中尤其印象深刻。记得那一次他介绍合众国的商品条码普及率已达98%,建立POS系统(Point of Sale,商业销售管理系统)的商店超过15000家;而后起直追的日本商人在7-11企业的带领下,POS商店已飞越二万大关……此时,他发现黄皮肤的中国佬眼里噙满了泪花。
        中国政府对条码工作不能说不重视。1984年,(原)商业部部长和北京一商局局长为了早早点起几星条码之火,曾专程赴美取经。1986年商业部年度计划中决定列入两项条码项目:一是在沈阳第二百货大楼搞应用实验,一是由湖南省商科所搞条码生成系统的研究开发。后者很顺利的在1987年大功告成,但在沈阳二百的应用实验却半途而废。这个失败告诉中国条码工作者:在一个条码普及率极为低下的国家,推行POS系统的一枝独秀是多么令人痛苦不堪---沈阳二百为了搞一个象样的POS样板,不得不专门派人员对采购的商品制作条码、粘贴标签,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沈二百条码,其流通领域就是小得可怜的沈阳二百的几百平方米柜台。
        在中国人为条码事业殚精竭虑、陷入苦恼中的随后几年里,亚洲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相继加入了EAN国际物品编码协会。1989年,大陆进出口商品的最大集散地香港于11月成立了货品编码协会,加入了EAN,并在惠康、百佳两大超级市场推广应用POS系统。
        香港同胞以国际都市人的气魄迅即接受了条码,并开始“逼迫”大陆同胞接受POS的芬芳。1990年2月2日香港远大公司在致北京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的函中指出:香港批零商特别是集团性超级市场,已开始实施POS计划,拟于199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贵公司的长城牌罐头、丰收牌朱古力和丰收牌味精等商品,请及早做好条码申请登记及重新印刷包装工作,届时,没有条码的商品将不得不在敝公司的订单上除名。
        旧有商品是条码的“催生婆”,但条码的发展却是一条埋藏旧有商品秩序的掘墓过程。在中国名牌商品面前,条码这一无形的贸易壁垒正在减缓或阻滞他们横扫千军的步伐。
        据可靠资料,虽然中国商品已于1991年4月梦圆690,但截至1993年4月30日,还只有32家商店建成POS系统。
        毛泽东同志曾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2支POS火把,能照亮一代伟人的预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