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买电脑划算

Author: 杜娟 杜建新 Date: 1993-11-26

        据专家评论:九十年代的高档消费已上万元档次,轻、微型汽车、个人电脑、住房等已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进入今年,家用电脑市场骤然升温,据郑州市建设路几家经营电脑的公司经理讲:售出的电脑20%为个人所购,电脑正“大步朝家走”。
        据了解,美国电脑的家庭平均拥有量为1.2台,新加坡则近2台,台湾也将近每家1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3万亿,其中80%集中在城市居民手中,而这80%的80%又集中在20%的先富起来的款爷、星族等手中,照此结论算,即有8千多亿元存款在1千多万富裕家庭之中。目前大陆电脑的家庭平均拥有量估计在20万台左右,花万把元买台电脑,这对于1千万先富起来的家庭实在不算什么,而1千万台电脑的广阔市场,足以让电脑厂商们垂涎欲滴了。
        但也有人讲,这并不表明电脑热的真正兴起,不过是电脑厂商们在营销策略上心照不宣实施的一场轮番轰炸的结果。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不过实际情况是:不论专家估计也好,厂商促销也好,百姓追潮也好,电脑是实实在在地离我们近了。
        对电脑该有新认识
        几年以前,人们几乎不会怀疑教授、学习电脑只有在高等学府才能实现。长期以来的片面宣传,造成了人们的某种误解,视电脑为一种非要装上空调,铺上地毯,换上拖鞋,专业人员才能接触的令人高深莫测又望而生畏的东西,只有敬而远之。事实上,家用电脑正是以其简便、实用、价廉和体积小而成为“家什”的。
        近一二年大大小小的机关办公室都在为办公自动化而努力,于是电脑似乎成了办公现代化的代名词。同时由于办公室使用电脑的单一化(或财务统计、或人事管理、或文字处理)和使用、操作人员的非专业化及软件开发应用的畸形发展,使得电脑广泛的实用性被大大曲解了,进而产生了电脑不过如此、离生活太远、没什么大用的念头。事实上,电脑可以满足家庭生活多方面的要求,其生命力来自于软件的不断开发。据郑州计通电脑公司郝经理讲:电脑进入家庭主要是用于写作、设计、知识储备、日常生活问题揭示、家庭事务管理、娱乐游戏、家庭教学和职业培训等,说得更具体一些如卫生保健、服装设计、布置家庭作业等均可由电脑来完成,而这些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软件来实现。
        国际市场上,电脑价格几乎每隔二年下降一半,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电脑能为经济稍宽裕家庭所接受,从价格上来讲,已不成多大问题,电脑买不起的说法正在受到冲击。
        文人捷足先登,“生活质量型”家庭急起直追
        在电脑消费中,以作家、记者为多,据《四川青年报》报道:短短三、五年时间,用电脑创作的大陆知名作家已逾千人。以《大国之魂》饮誉海内外的青年作家邓贤,32万字的作品定稿时,誉抄加剪贴,足足让夫人服了半个月苦役。而其新近再度震动文坛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这部28万字的新作,动用电脑仅仅两小时就无可挑剔地“抄写”完毕;贾平凹成为陕西用电脑创作的第一人;河南省有不少作家也已经或正在准备用电脑进行创作。
        由于事业、生产的需要,一些收入颇丰的大款中也有不少人购置了电脑,郑州市某建筑工地的一位个体河北工头在案头就摆了一台电脑。材料价格、民工工资、伙食开支、工程预决算、雇员基本情况统统存在数据库中,管理十分方便。据他讲:圈子里的许多人都有电脑。
        一部分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也成为“电脑热”中的生力军。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负担轻,对智力投资十分重视也十分慷慨,买台电脑,孩子既可以学习程序、搞运算、学外语、玩游戏,又可锻炼孩子的手与脑,可谓一举数得,今年暑期河南医大办的电脑打字班中,有不少就是十三、四岁的中学生。笔者在郑工电脑公司碰到一位买电脑的少妇,问买来何用?说是给两岁儿子的智力投资,用心可谓良苦。
        94年是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十周年,专家预测:届时随着舆论的宣传和纪念活动的开展,电脑消费将出现一个高峰。你是现在选空调、音响、摩托,还是再攒一攒,直接冲电脑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