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电脑报电子版 > 1999 年 > 34 期 > 综合报道 > CPU之梦 |
《 CPU之梦 》 |
主 持 人:本报编辑部主任 沈洋 特约嘉宾:威盛公司亚太区域经理 郑永健 沈洋:今天我们请来了威盛公司亚太区域经理郑永健先生,话题自然就集中到CPU上。威盛自6月30日以来,连续收购了Cyrix和IDT的CPU研制部门,这两次收购行动使大家都很振奋,因为威盛是一家中国人自己的公司,这就使收购行动有了更重大的意义,即中国人可以制造CPU了! 郑永健:告诉你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购买Cyrix公司之后,全世界很多媒体或者经销商打来电话询问。不过第一个打来电话的却是AMD的人,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以后是朋友还是敌人?” 沈洋: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应该是Intel吧?我想虽然《电脑报》的读者都对威盛的产品很熟悉,但对威盛公司的情况还不太了解,能先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吗? 郑永健:1992年9月,威盛以五百万元新台币在祖国的宝岛台湾起家,制造主板芯片组,到现在总资产已经发展到20多亿新台币,成为全球最大的兼容芯片组生产商,算来正好有七年时间。 沈洋:成立刚七年就开始向CPU进军,你们的魄力很大呀! 郑永健:生产自已的CPU,是很多计算机厂家,尤其是我们IC(集成电路)厂家一直在做的一个梦。威盛也一直梦想做“亚洲的Intel”,这次正式进入CPU市场将是威盛走向“亚洲Intel”最重要的一步,用格罗夫的话来讲就是走向“战略转折点”。 沈洋:这的确是个“战略转折点”,因为制造CPU的风险实在太大。每18个月同样面积硅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要提高一倍,CPU的性能也要提高一倍,而价格确要下降一半。 郑永健:你刚才谈的这种趋势即“摩尔定律”。我作为在IC行业中的一员,对摩尔定律当然很熟悉。摩尔定律实际上在1965年就由Intel公司的戈登·摩尔(Goden Moore)先生提出来了。他这一发现刊登在当年美国的《电子》杂志上。这是IC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论文。因为,他预测了IC行业的发展前景,从现在的情况看,摩尔定律还没有过时。 沈洋:正是有摩尔定律的推动,才有个人电脑的大普及。Intel公司可能是最早领悟摩尔定律的公司,所以他们才在CPU上保持了领先的优势。 郑永健:Intel是在1971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CPU——Intel 4004的。从那时起,Intel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PU生产厂商。现在它生产的CPU占有全球80%以上的市场分额。 沈洋:现在全世界每年要新增加上亿台个人电脑。而且,电脑普及速度还在加快。还有大量的CPU用在各种电器里,我们平常看不见。所以CPU是市场潜力十分大的产品,目前,在这个市场上基本上是Intel一枝独秀。 郑永健:这恐怕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CPU生产投资过于巨大,一般厂商不敢轻易进入。 IC产业被称为“耗金产业”。投资线宽1微米的IC生产线,需要2亿美元,这样的生产线只能生产较早期的8086等一类CPU产品。而0.6微米的IC生产线投资需10亿美元,这种生产线还不能生产目前的奔腾级CPU芯片。至于0.1微米以下的IC生产线(可以生产性能超过目前最先进的奔腾Ⅲ芯片的新一代CPU),则需投资100亿美元! 由于投资巨大,全世界的CPU厂商屈指可数。PC机的CPU,全世界只有Intel、AMD、Cyrix等几家厂商能够生产。但做着CPU之梦的人不少,如80年代日本的NEC公司曾生产过PC机的CPU芯片,当时在中国很流行的PC-XT的V20芯片,主要由NEC生产。但进入90年代,日本已经不生产PC机的CPU了,欧洲也不生产PC机的CPU。 沈洋:他们不生产CPU,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吧? 郑永健:的确如此,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二个原因,即技术原因。CPU的技术含量太高,而且美国基本上控制了PC机CPU的工业标准,形成技术壁垒。美国之外的厂商很难进入CPU领域。 沈洋:威盛这次收购Cyrix和IDT的研发部门真是巧妙的一着棋。既避开了巨额资金投入的风险,又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壁垒,快速进军CPU领域。干得十分漂亮。想当年,台湾的硅片厂商联华电子(UMC)也尝试做过486的CPU,后来因为Intel控告它侵权,这个产品不得不中途夭折。 郑永健:长期以来,在CPU以及相关市场,Intel一直凭借着特殊的地位控制其他厂商,今年控告威盛侵犯专利,这都是为了保持Intel的垄断地位。 沈洋:在Intel这样强大的对手面前,其他厂商实现生产CPU的梦想可真不容易。 郑永健:我们现在收购这些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专利的角度考虑。上面这些事情告诉我们,与其长期受人制约,不如尽早自力更生,搞自己的CPU。我们从去年底就开始策划、准备了。 沈洋:威盛的CPU如果制造出来了,那就是说中国也有了生产CPU的能力,这件事真令人激动。这个CPU会叫什么品牌呢?威盛、Cyrix还是IDT? 郑永健:这个一时还说不准,都有可能。现在公司比较倾向于Cyrix,因为它本身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沈洋:你们收购Cyrix怎么只用了1.7亿美元呢?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非常吃惊。 郑永健:我解释一下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并没有购买Cyrix所有的业务部门,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价格还是比较合理的。 沈洋:Cyrix和IDT从性质上来说都差不多,威盛两家一齐吞并,是出于什么考虑? 郑永健:这两个设计团队虽然差不多,但还是有区别的。Cyrix重心在于台式机芯片制造,而IDT更多的是移动电脑的芯片技术,集成度比较高一些。而且他们都拥有各自的很多专利,这也是我们购买他们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现在不买,等到用的时候再去洽谈,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多。 沈洋:这次收购IDT给人的感觉是来得非常快,但金额目前还没有对外公布,想必威盛又花了一大笔钱。 郑永健:这次我们确实动作比较快,比购买Cyrix那次还快,而且那次仅仅是签了一个意向书,而这次签的是一个协议。我们一直谈得比较顺利。具体的金额现在还没有统计出来,9月中旬我们会公布。不过,我可以透露的是,这次购买IDT的金额是非常非常低的。 沈洋:IDT本身有很多产品线,像通讯、CPU等等,你们也是只购买了他们的CPU研发部门。 郑永健:没错。需要说明一点,我们购买Cyrix和IDT并不仅仅是想买他们的壳来做CPU,我们希望今后这些洋名字的CPU里都能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IDT里的华裔工程师本来就比较多,在收购了Cyrix后,我们裁掉了原有的168人,并准备今后补充华裔人士。以前新产品、技术的规范都是美国人的势力范围,我们通过Cyrix和IDT可以进入这个“禁区”,而大量使用中国工程师参与这些产品的技术开发将使这些传统的美国“专利”逐渐成为我们的中国人的技术。 沈洋:现在的格局是中国台湾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零配件生产基地,而中国大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计算机消费市场,从这一格局看中国人掌握CPU技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郑永健:海峡两岸,共同发展,随着CPU技术逐渐为我们中国人所掌握,我们将在世界信息产业这个舞台上大有作为。 沈洋:这真令人振奋,希望我们中国人也能在这个领域大展宏图。 郑永健:是啊,这次到北京,就是为了参加贵报旗下的《微型计算机》杂志组织的DIY用户联欢活动。 沈洋:威盛一直是一个芯片组厂商,按理说与最终用户接触的机会不多。这次参加这么一个活动,难道与即将推出CPU的战略有关? 郑永健:沈先生猜对了。这次我们一共邀请了160多名DIY爱好者来参加这个活动。以前很多用户在选择电脑主板的时候,并不关心芯片组到底是什么。但现在用户对芯片组的选择也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种情况下,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是相当重要的。 沈洋:威盛不久将会推出自己的CPU产品,这需要得到国内数量巨大的用户支持。 郑永健:是啊,我们也希望得到《电脑报》数百万读者和用户的支持。 沈洋:我希望早一点看到中国人圆自己的CPU之梦。 郑永健: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
下载本期推荐软件 | 页 首 |
《电脑报》版权所有,电脑报网站编辑部设计制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