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Logo
目录 综合报道 软件世界 硬件周刊 大众网络 OA专刊 游戏广场 评测与市场
当前位置:电脑报电子版 > 1999 年 > 20 期 > 大众网络 > 网络重续半世情

《 网络重续半世情 》

  ■一封信引来了“网络寻人”的开始
  1998年12月24日,黑龙江信息港(www.hl.cninfo.net)收到了李碧华小姐的一封来信:
  我是一个香港出生、长大的小说作者、电影编剧和专栏记者。1998年9月,我访问了首位由内地来港,并希望上日本法庭提起诉讼的“慰安妇”——居住在武汉的袁竹林婆婆,我同袁婆婆谈了很久,我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说,希望能圆一个尘封多年的梦——寻找他的丈夫廖奎。他们于1961年在黑龙江佳木斯农场一别,就再也没有音讯。
  你们一定比我更有办法,拜托帮这个忙!
  ■廖奎说:“我有家眷,我不能走。”他的一生从此改变了
  李碧华小姐在接受采访时说,77岁的袁竹林是一个勇敢地挺身而出向日本政府索赔、讨回公道的“慰安妇”。
  在18岁那年,袁竹林被骗至湖北鄂城慰安所当上军妓,惨遭日军蹂躏、毒打,她失去了生育能力,因脑震荡后遗症,天天服安眠药才能入睡。
  袁竹林现在一个人居住在武汉,退休后每月只有80元生活费,靠着养女在广东打工,每月寄来的200元钱生活。
  那个让袁婆婆魂牵梦绕的爱人叫廖奎,四川人,解放初期因认识了查户口的朋友,知道了袁竹林的往事,面对着众人的指指点点,他并没有看不起她,两人在武汉市吉祥里2号结婚了。
  袁婆婆说:“他非常有志气,人长得好,有1.7米。说话不大声,不带‘他妈的’。没刺激过我一句话,我受了委屈,心理不愉快,他非要把我安慰得不生气了,才出门去。”
  1949年5月18日,在即将解放的时候,廖奎有机会离开内地,但他因为与一个“慰安妇”结了婚,抱养了一个小女孩,他说:“我有家眷,我不能走!”25岁的廖奎留在了内地。
  这一留,他一生的故事从此改写了。
  解放后,廖奎没有工作,生活非常困难,袁竹林什么活儿都干:帮工、洗衣服……
  后来,廖奎在白沙洲给一家建筑公司当成本会计,因河沙少算了,要赔80块钱。他们赔不起,也找不到人担保,廖奎就被判刑下放到北大荒劳改。
  50年代末,袁竹林也被下放到黑龙江的密山县,她到处托人找,后来在佳木斯找到了廖奎,“他的脸肿得不像样子。他说不要挂念他了,为生活、为养活女儿,另找出路吧。不,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呀!”袁婆婆说,“那次见面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面,我想找他啊……”
  ■“人在天涯”网站——通过网络传播长达半个世纪的愿望
  李碧华小姐说:“去年9月在香港时,我听说了袁竹林的事情,知道她最后的心愿就是找到廖奎。我不忍拒绝,我不放弃万分之一的机会帮她寻找。”在香港,李碧华连续发表了《竹和奎在天涯》、《火泽睽》两篇报道,她联络了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和有关部门,可希望实在太渺茫了!
  1998年的秋天,黑龙江举办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纪念会,美国“中国海外知青联谊会”会长戴明康来到哈尔滨参加了纪念活动,作为美国《世界时报》的编辑,他在《世界时报》上撰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北大荒知青网站”,这篇文章被一位美国的读者提供给了李碧华小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碧华给黑龙江公众信息产业公司发了一封求助信。
  黑龙江信息港信源开发中心的王岩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收到了李碧华的信后很感动,也为两位老人几十年的真情所打动。”公司决定在“北大荒知青网站”上建立一个新的主页,转发李碧华的来信和文章,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袁婆婆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愿望。经过制作人员的努力,“人在天涯”网站(www.hl.cninfo.net/htdwh/bdh/zhuye1.htm)在1998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
  “人在天涯”网站开通以后,收到了来自上海、杭州和黑龙江等地的30多封电子邮件,许多网民纷纷提供线索,询问两位老人的现状。王岩说:“最早推出‘北大荒网站’,主要是计划将文化事业与高科技进行结合,将黑土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通过网络为北大荒人服务,将北大荒文化推向世界,带动北大荒的经济,我们希望通过网络为两位曾经在北大荒生活过的老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李碧华在《火泽睽》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大家给袁竹林算了个卦,卦象中说,寻找的人在遥远的北方,中间需要很多人搭桥。袁竹林听到了卦象的解释,激动得声音也变了调,她说:“如果他有家了,我决不破坏!我就安心了!”她又说:“如果他没工作,没钱,不能来,我去(他那里)。我会想办法,向养女要些钱,行乞也能乞到路费。见了(面),(我)十块、二十块、一百块,(都)可以给他,表示心意。”最后袁婆婆说:“真能找着(他),他也是孤(老)人的话,我们岁数大了,死在一堆也行。”
  ■在山东淄博找到了廖奎
  “人在天涯”网站发布后,哈尔滨《生活报》也在报纸上进行了报道。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办公室信访科的辛世富先生给“人在天涯”网站来信,提供廖奎曾经在牡丹江分局856农场工作过,后来转到93分局的嫩江农场。经过黑龙江信息港与93分局联系,在1999年2月3日,93分局信访办公室的关利杰先生来信说,廖奎找到了。
  当黑龙江信息港的工作人员把廖奎找到了的消息告诉给李碧华的时候,李碧华立刻暂时放下了在西北搜集资料的工作,马上赶回香港,用3天时间安排了工作,然后飞到武汉,送袁竹林去淄博。李碧华说:“真要感谢黑龙江省委、媒体、网络、农垦局很多很多好心人的帮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淄博(第一次听到时,还不会写出来)找到廖奎。”
  随同袁婆婆去淄博的还有她的养女小毛。这是袁竹林24岁时抱养的贫苦人家的女婴,今年已经53岁了。她非要赶来和廖奎见面。她说:“我从来没有完整的家,我见了廖奎,一定要喊他一声‘爸爸’!”
  3月16日早晨8点半,李碧华陪同袁竹林和养女小毛来到了山东淄博。66岁的姜春兰婆婆在门口迎接,她叫袁竹林“大姐”。
  原本身强体壮的廖奎已经被岁月折磨得佝偻萎缩。1961年,他在嫩江农场的深山老林里干活,为了不连累袁竹林母女,他不得不与袁竹林商量离婚……后来在农场劳动时,因过度劳累而摔断腿,造成三级肢残;1980年以来,他一直在寻找袁竹林母女的下落,可惜一直没有音讯……。今天,通过Internet和一群好心人,这两位日薄西山的老人终于圆了38年的梦。
  三天后,他们在“保重”声中又分手了,坚强的袁竹林甚至不留廖奎的地址和电话。
  李碧华最后说,两位老人相见,百感交集。现在不如让他们保持平静,不要再打搅他们了。
  也许这不是句号,但还是让镜头在此定格吧。
(文/王永)
下载本期推荐软件页 首

  《电脑报》版权所有,电脑报网站编辑部设计制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