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Logo
目录 综合报道 软件世界 硬件周刊 大众网络 OA专刊 游戏广场 评测与市场
当前位置:电脑报电子版 > 1999 年 > 20 期 > 综合报道 > 微软总部探秘

《 微软总部探秘 》

  雷德蒙(Redmond),是美国西北角的一座小城,它因微软总部设在那儿而闻名世界。
  一、通往雷德蒙之路
  丰田汽车驶出西雅图市Downtown(城区),向微软公司在雷德蒙的总部驶去。我们先沿5号州际高速公路北行,然后折向东行,沿着520号公路越过华盛顿湖上的浮桥。
  连接西雅图市区与华盛顿湖东部的浮桥有两座,我们今天走的是北面的那座,南面浮桥是90号公路的一段。这两座浮桥都是交通要冲,比尔·盖茨和微软员工经常驱车从浮桥上经过。
  从浮桥上看华盛顿湖,有些像我们杭州的西湖,水面不是特别辽阔,湖水平静,水波碧绿,白色的游艇在湖中游弋。比尔·盖茨那花费6000万美金的私宅就在华盛顿湖东岸、两座浮桥之间。有人指点我们说,过浮桥时能看见这座豪宅的芳容。其实,不用寻觅,那些房子就在湖水和绿树的拥抱之中。
  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比尔·盖茨最终放弃了东部波士顿——一座拥有Harvard(哈佛)和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名城;也放弃了微软的创始地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城,以及世界高技术之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最终把微软公司迁回了华盛顿州。这次实地采访,我解开了心中的谜。
   我们头上是四月的阳光。明媚的阳光下,西雅图周围地区的美景一览无余。红色的、金色的、紫色的郁金香在四月的天空下怒放 ;樱花盛开,像满天的红霞;北美白杨挺拔的树干竖直地指向蓝天。草木葱郁,在四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西雅图周围的地貌也得天独厚,已是春天了,往西雅图西边眺望,奥林匹克山雪峰还历历在目,而东面远处,也是连绵不断的雪山,东南部的Rainier(雷里尔)雪山,则终年不化。有海、有湖、有丘陵、有雪山,有四季的绿树鲜花,有四季的清新空气,这里的环境真不错。
  在西雅图贸促会和华盛顿州软件联合会采访时,主人总是反复向我们强调这里的环境质量一流、生活质量一流,所以吸引了2300家软件公司在这里落户。在去Redmond的路上,我们更感到这种自我宣传的真实份量。520号公路继续向东面延伸,过华盛顿湖东岸,就进入Bellevue(贝尔维尤)的地界。
  西雅图市区管辖的范围很小,严格说来,Bellevue、Redmond等都是独立的市(city),在行政上不隶属于西雅图市而属华盛顿州。但是,西雅图市是美国西北海岸第一大城市,在全世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习惯把它周围的几个小城市与西雅图市合在一起,称为大西雅图地区。这些小城市中就包含Redmond和Bellevue。Bellevue也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地名,微软公司1978年从新墨西哥州迁回西雅图时,就定址在这里。城中心的老国家银行大厦,是当时微软公司的栖身之地,而最初版本的MS-DOS,就是在这幢楼里开发的。
   微软总部在Bellevue栖居了8年多,于1986年迁居到东面8英里的Redmond,迁居的原因是高速膨胀的公司需要一个可供几十年发展的理想家园。
   微软东迁后,Bellevue并没有失去繁荣,大量的中小软件公司在这里创办、发展。Amazon(亚马逊公司)也在这里创业。Bellevue成为西雅图地区一块高科技热土。
   我们继续沿着520公路、沿着微软公司当年东迁之路前行几英里后,公路拐向北边,520公路东西两侧出现漂亮的楼群。到微软Redmond园区了。这里,距Redmond城区还有几英里路程。
   在上下班时间到微软Redmond园区,520公路上常常塞车,我们有一次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下班的汽车在520公路上排成几英里的队伍时走时停。微软Redmond园区有14000名员工,再加上社区里为园区服务并依赖园区而生活的各行业人员,应该是很庞大的人群。车队也是很庞大的车队。
   很幸运,我们今天没有塞车。
  二、微软总部像大学校园
  我们驱车在这片占地302英亩(1800多亩)的园区里游览,第一感觉是微软总部像校园而不像公司。
  园区里十分安静,楼群被树林、草坪和鲜花包围。这里的草坪修剪得特别仔细,有人开玩笑地说,园区里的草坪十分钟就修剪一次。树林茂密,有不少合抱粗的大松树。小鸟们喜欢园区里的草木和新鲜空气,林间满是啾啾的鸟鸣声。
  微软园区里的楼群都很低矮,一般是三四层,楼房一般是白色墙面配上宽大的深绿色玻璃窗,与绿色的环境十分协调。这种楼房共有35幢,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有15000间办公室和13000个泊车位。
  提到微软园区的楼房,不能不介绍这里的几幢X型的著名建筑,对这类别具匠心的建筑,在关于微软公司的文章中常常出现。X型办公楼是微软Redmond园区最早的一批建筑物,这样的建筑先建了4幢,后来又建了2幢,即1、2、3、4、5、6号楼,为什么把楼设计成X型呢?原来,这是比尔·盖茨要圆一个梦,他要让每一个程序员都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而且要保证每间办公室都有充足的阳光,凭窗眺望,满目青翠。
  X型楼房的修建,的确满足了比尔·盖茨这位超级程序员的愿望。以后的楼房不一定是X型,但是修建的原则都是一样的:最大限度地满足采光。于是,一幢幢造型怪异的楼房在园区里拔地而起。
  我们在楼房内部参观时,西雅图市贸促会的一位新加坡籍的职员朱先生大为感叹,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怪的楼房:走廊狭窄而复杂,象一座迷宫。陪同我们参观的微软公司副总裁Joachim Kempin(乔奇·肯平)解释说,这正是为了保证让程序员都有一间采光良好的独立办公室。他告诉我们,在微软园区工作的微软雇员有14000人,其中有11000名程序员,园区里目前的办公室,足够去实现比尔·盖茨的理想。我追问道,公司以后再发展呢?他很坚定地回答我说,还是要做到这一点。
  微软公司在最早的园区规划中曾提出:在未来的25年里,新建的办公楼不能超过3幢。但现在的办公楼已有35幢。当然,也有计划中的办公楼没有修建的情况,7号楼就没有修建。肯平副总裁告诉我们:因为选址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为了保护园区内环境,决定不建7号楼。
  微软园区里的许多楼房因与微软的某些产品相关而在全球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5号楼当年是Windows 95的开发基地。而25号楼,是Windows 2000的开发基地。18号楼是Office 2000的开发基地……至于8号楼,更是记者们津津乐道的楼房,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就设在那里,自1988年以来没有变动过。
  微软园区里,也像美国的大学校园一样,雇员和参观者可以无拘无束地穿行,只是进入楼房却有严密的保安措施,必须用磁卡通行证才能打开相应的门。房顶上还有摄像机24小时监视着周围的一切。
  微软园区里的泊车位表现出大学校园里的平等,微软员工不分职位高低,以先来后到泊车。只是由于来访者太多,对他们专门划定了区域和车位,管理也比较严格。比尔·盖茨原来也没有专用车位,这使他遇到很大的安全上的麻烦,常常有人在他上下车时拦住他,或者是要钱,或者是要采访他,于是,到1991年,比尔·盖茨才在8号楼的地下车库里有了专用车位。
  园区里的公共设施很好。区内有7路和8路公共汽车通向西雅图市内,园区周边地区的公共汽车竟达30路之多。园区内还有微软公司自己的小公共汽车,员工和来访者在园区内办事时随叫随到,十分快捷。肯平副总裁很骄傲地带我们参观了18号楼内的一处小酒吧,这里的饮料分两种,一种是含咖啡因的免费饮料,如可乐等,由员工自取。一种是付费饮料,品种十分丰富,价格也十分低廉。他还专门带我们到16号楼和17号楼之间的一处很大的员工餐厅参观,那里可容纳800人同时用餐。食品除了一般的西餐外,还有中国、韩国、日本、泰国等世界各地的美味菜肴。像这样的员工餐厅,在园区里有12个。园区内还有运动场。员工运动俱乐部就在园区边上。园区附近还有大量的员工公寓楼、有名的Sears百货公司的分店,员工生活所涉及到的一切,园区基本上都考虑到了。
  园区内还有微软图书馆、微软博物馆和微软专用商店。微软专用商店很有趣,在这里,Office 97的专业版只要40美元,标准版35美元,Windows 98 25美元……,不过,这里的一切商品只有微软员工才能购买。
  园区内也像大学校园那样无拘无束地随便着装,而不必西服革履。我第一次到雷德蒙,也像去其他公司那样“正规装备”,结果贻笑大方。在园区内便道上,经常看见有大学生模样的穿体恤衫、运动鞋的年轻人在慢跑,使人们恍如真的置身于幽静的田园牧歌般的大学校园。
  三、这里黎明不平静
   微软园区里的幽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假象。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方,这里的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不平静,连黎明也不平静。
  在18号楼,肯平副总裁的办公室里,他告诉我们一组数据:18号楼里有1500台服务器,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电脑网络。园区里的其他办公楼也大致相同。整个园区的楼群用光纤联在一起。微软公司自1978年起就在公司内部使用E-mail(电子邮件),现在每天要收发250万封电子邮件。
  在微软博物馆,我们更得到一组另外的数据:微软园区内每天要消耗3500块比萨饼、2400个汉堡包、1000只鸡、48000罐饮料。每年光收回的废品即达到:易拉罐112吨、白纸197吨、混合纸581吨、纸板461吨……
  巨大的电子邮件量和物品消耗量,正说明了微软园区的繁忙。
  微软的职工从理论上讲是执行灵活的上下班时间。也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微软员工经常是早来晚走,连肯平副总裁本人也是早上8点上班,下午7点以后才下班,每天工作在11小时以上。有些开发人员就更没有规律了,有的早上四点钟就来上班,有的深夜也在上班。公司允许一部分员工在家里上班,甚至由公司提供电脑,但微软的员工更习惯于在这一幢幢办公楼里工作,这里的气氛更使人振奋。
  公司的繁忙、紧张气氛与比尔·盖茨本人也有很大关系。他本人就是一个少有的工作狂,他把微软公司员工对工作的热爱引导到了一种狂热的境地。微软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用E-mail与比尔·盖茨联系,他本人也鼓励员工这么做。而且,员工常常在早晨收到比尔·盖茨的E-mail,这些邮件往往是他在凌晨2 ∶00发出的。
  比尔·盖茨不但是一个工作狂,而且还是少有的软件天才,所以他常常亲自过问一些软件的开发进度。每当进度比他预想的迟缓时,他就会把开发组负责人叫到他在8号楼的办公室里。
  微软公司的管理人员,当他们工作达不到比尔·盖茨的要求时,就无法摆脱比尔·盖茨犀利的批评。当年受批评最多的是Windows项目的管理者们,因为Windows的进度曾大大落后于计划,所以,比尔·盖茨对项目组进行了重组,任命Steve Ballmer(史蒂夫·鲍尔默)负责Windows开发组。鲍尔默之严厉,有时更胜过比尔·盖茨。荣升了微软总裁的鲍尔默至今仍亲自管理这一项目。如今,他正在25号楼里为Windows 2000的开发督战。
  微软公司还有一个奇特的规定,办公楼之间各部门的人员要经常改变办公室。在微软公司,除了比尔·盖茨一直呆在8号楼不动外,其他人员都要不断地搬家,连鲍尔默、肯平这样的高层人员也不能例外。像总裁鲍尔默,他已经搬了好几次家了。三年前他在18号楼,如今他又到25号楼去了。微软园区里有充足的房间,即使每人每天搬一次家,要40年才会再回到他曾经呆过的办公室。
  为什么微软公司要这么频繁地改变员工的办公室呢?据我理解,除了部门、人员重新组合的需要外,恐怕很重要的原因是要保持员工对工作的新鲜感和一定的压力感。微软的员工虽然生活在一个香格里拉式的软件仙境内,他们身上的工作重负却永远无法释去。有人甚至说,微软创造的这种环境也是一种圈套,诱使员工把一切时间都投入工作。
  我们有一次在黄昏时分到达微软园区,看到每一幢大楼前都停有不少汽车,微软员工象上班时间那样风风火火地进出。入夜,微软的各幢大楼灯火通明,微软园区天天都是不眠夜。
  在西雅图,几乎每个人都告诉我们在微软公司工作十分辛苦。也确有一些人因不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度紧张忙碌而离开了微软,但微软仍然如故,这里的黎明不平静。
  四、微软大军
  尽管在微软工作很辛苦,但微软却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软件人员到公司工作,并把这些精英留在微软。微软公司在全球总共有2.8万员工,除了在雷德蒙外,在加利福尼亚、英国的英格兰、印度、中国都有很大的软件开发机构。据1997年的统计,这些人员中,29岁以下的人占23.5%,30岁~39岁的占53.9%,40岁以上的占22.6%,平均年龄为34岁。在微软雷德蒙园区的1.4万员工中,有世界各地来的人才,其中华人占5%以上。
  比尔·盖茨是用什么力量把全球程序员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群人吸引到微软公司来的呢?
  微软公司的整体形象和比尔·盖茨的个人魅力当然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微软公司代表世界商品软件开发的最高水平,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这些都给人以很大的诱惑力。
  园区的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年轻人在自己专有的办公室内冥思苦想,窗外是安静而美丽的大自然,他们在身心愉快的环境中工作,哪怕工作压力再大,也比在一个使人烦躁的嚣闹环境中好得多。所以,不少人是冲着微软的工作环境而来。
  当然,吸引人才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微软的待遇。微软公司的工资收入并不比西雅图其他软件公司高,大概处于中等水平。奥秘在于微软公司的股票,这是叫人眼热心跳的强力物质剌激。
  微软公司目前的市值是4000亿美金,如果平摊到每个微软员工头上,每人摊1000多万美元。而且,微软的股票还在不断分割,股价仍在攀升,微软的股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微软对员工持股采取既开明又精明的政策。微软员工可以持有公司股票,而且在购买公司股票时有15%的优惠。对工作满一年的员工,公司给予一定的购买特权,而对高级职员和有贡献的员工,则给予更大的特权和优惠。当员工工作满一定时间后,又再给予一定的股票购买特权。这样,使人才始终留在微软工作。由于微软的股票在90年代不断分割、股价也不断上扬,微软员工中的富翁不断涌现。有人统计过,1989年加盟微软公司的程序员中有2200人只用短短两年就成了百万富翁,而且至今个人财富还在激增。当然,微软的员工也需要耐心:要呆在公司里多年才会成为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   至于微软人才稳定,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西雅图位于美国的西北角,这里的著名IT公司相对硅谷来讲要少得多,所以微软员工跳槽的机会也少得多。现在看来,微软把总部设在雷德蒙,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
  微软总部聚集了如此庞大的软件开发队伍,这是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支队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一支软件大军。正是他们的智力活动,转化为一系列的微软产品,充斥世界的每个角落。在雷德蒙园区,Windows 2000一个软件的开发人员就有3000人,这个软件有3000万行程序。这样大规模组织开发人员为一个软件而工作,必将产生别人难以竞争的精品软件。当我在世界各地采访时,总是看见微软的LOGO(专用标识)出现在各种商店里,在东京、在巴黎、在法兰克福……微软的产品以当地的语言版本堂而皇之地占领别国的市场。每当看到这些,人们头脑中浮出的可能是两个字——占领。正像当年成吉思汗靠剽悍的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一样,微软靠这支聪明的软件大军横扫全世界的PC机软件市场。 五、微软的未来
  当微软在商战上捷报频传的时候,一张大网悄悄地盖了下来。微软的对手们不断地控告微软的垄断行为。司法部与微软的反垄断官司正在一步步升级。在西雅图,一位学法律的朋友斩钉截铁地告诉我:这场官司微软肯定要输。就在我去西雅图的前几天,听说微软总部已在考虑把微软业务划分成几个部分了。有人认为这是微软为以后不可避免的肢解安排后事。
  我向华盛顿州软件联合会的市场调研负责人Miner(迈勒)问起微软的前景,他认为微软不会被肢解;即使被肢解,也会像AT&T一样,各个部分独立发展,形成更大的产业。总之,他对微软的未来十分乐观。
  微软的另一个危机是微软文化也不断受到挑战。微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竞争,是永远争第一,比尔·盖茨在一切领域都要争第一,要超越一切竞争对手。但有不少人不同意这样的企业文化,认为一个公司不可能永远是第一,要学会与其他公司协调与配合,或者说,不能把别人的饭碗抢光。有人告诉我,微软的竞争文化与美国的“利益均沾原则”格格不入,因此不可能天长地久。
  还有一个危机是来自园区本身的,如果微软仍然象过去20年那样高速发展、膨胀,那么在雷德蒙也会象在Bellevue一样,将来不复再有微软总部合适的生存空间。那时,微软总部将迁往何处呢?
  这些也许都是杞人忧天式的问题。比尔·盖茨在考虑自己未来时,不会这样去思考。现在,他又在雷德蒙集中了3000精兵,不是为今天的产品开发软件,而是为明天作研发,是研究未来如何去抢夺人家的市场和人家的饭碗。比尔·盖茨也没有办法,企业不讲竞争就好象武士去谈风花雪月般滑稽。
  微软的未来有各种前景,扑朔迷离。但是,不管微软未来如何,今天在雷德蒙所发生的一切,必将载入史册。
  在西雅图,我采访了很多公司,很惊讶地发现,讲究个性与独立的这些不同种类的美国软件公司,却在很多地方与微软一致:环境优雅的独立办公室、免费饮料、员工餐厅……
  比尔·盖茨、微软园区、微软软件大军以及这一切之间的种种联系和运作方式,正在成为全球高技术企业谈论的话题和参考的蓝本。
(转载自《知识经济》杂志试刊号 本报记者 陈宗周)  
下载本期推荐软件页 首

  《电脑报》版权所有,电脑报网站编辑部设计制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