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签别光盘的真伪

Author: Date: 1996-10-18

        一、从表面包装上看:正版光盘的表面通常都有一层透明度较高、非常光滑的热收缩塑料薄膜,将光盘盒密封在里面,要想拿出光盘,必须破坏此密封薄膜,这种带密封包装的光盘大约占正版光盘总数的三分之二。没有塑封的正版光盘又有两种情况:一种光盘的塑盒是裸露的,塑盒可以随意打开,塑盒外面一般没有其它包装物,这种包装方式占无塑封光盘的绝大部分。另一种用纸板大盒作外包装的,看起来更加美观正规,但所占比例较小。
        盗版光盘一般有两种包装方式。一种是没有塑盒。只有盘片和插页,并装在一个透明度和光滑度都不高,并用双面胶纸粘住的普通塑料盒中,只需揭开胶纸就能取出光盘,更不用谈及密封的。另一种是带塑盒的。粗看起来容易与上述无密封包装的正版光盘弄混,具体识别方法见下。
        二、从光盘塑盒上看:正版光盘的塑盒非常光滑,表面没有滑纹,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而且开合自如。盗版光盘塑盒的技师一般比较低劣,表面多有滑纹(常有裂纹),重量明显比正版光盘的轻,里面的黑色衬盘表面粗糙,而且很薄。这种劣质塑盒开合通常不方便。
        三、从彩色插页上看:正版光盘的插页由于来用专业的印刷设备,因此装桢非常精美,色彩艳丽,不走色,无论大小字都非常清晰,插页用纸较为厚实。此外几乎所有的正版光盘在插页(即彩色封面)的背面都有关于运行环境,安装方法,使用说明、故障处理等方面的文字资料,相当于用户手册。
        而盗版光盘则正好相反,通常只是对正版光盘插面的彩色复印或翻印,因此插页用纸一般都比较薄,而且封面图案比较模糊,小字难以看清,并且色彩发灰,明显不如正版光盘亮丽。诸如“版权所有、盗版必究”、“本软件版归××所有”之类的版权标识字样也被一律抹去。此外由于盗版光盘插页背面通常都是空白的,软件的一切用法只有靠买主慢慢琢磨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盗版生产商也许是担心版权纠纷,所以某些盗版光盘他们重新设计了封面。名称并不改变,但装桢图案常是草草设计,因此非常简陋,甚至“文不对题”。
        四、从光盘表面上看;正版光盘的正面(也就是印有文字的一面)通常印刷非常精美,字体一般为艺术字体(用宋仿黑楷四种基本字体的较少),而且光盘上常印有与内容相关、或与封面类似的图案。由于油墨较多,所以用手摸起来有雕刻的感觉。即使表面没有图案,正版光盘的盘片通常也不是银色的(光盘的本色),而是印成某种(或某几种)色彩。盘片上的文字除了清晰醒目的产品名称外,还常有出品商名称、版权归属信息、软件特色等文字信息。将光盘翻过来,可以发现正版光盘的背面(存储信息的一面)非常光滑,有如镜子一般,而且一丝一毫的划纹都没有,这样的光盘自然是可以放心地使用了。
        而盗版光盘则要简陋得多,绝大部分盘片表面都没有图案印刷,在银色底色上只印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文字,有的盗版光盘表面甚至什么也没有(正反面的标识字符还是有的),从表面上看根本无法知道光盘的内容。盗版光盘印刷的字体通常都是宁体,而且没有任何修饰,跟 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此外,还有一点是盗版光盘的共性,也是鉴别光盘真伪的一个简便方法。盗版光盘制造商由于制作任务非常多,所以一般给光盘编上号以便找寻起来方便。盗版光盘的编号一般由类别号和序号组成。如A20。不同的盗版生产商所用的编号会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盗版光盘上都有这样的编号,而正版光盘似乎还尚未见到有如此编号的。再来看盗版光盘的背面,由于盗版光盘运输中根本不装塑盒(如果购买时光盘有盒也是销售商后来套上的),而且运输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盘片上面很难没有划纹而这些划纹轻则会导致运行过程中数据读取错误,重则动辄死机或根本无法使用。
        五、从软件运行中看:正版光盘最为省心,买回来后只需按照插页背面的使用说明安装后即可正常运行,只要不是硬件冲突,一般不会有任何问题。
        而盗版光盘就算是毫无划伤,里面的某些文件无法读取也是常有的事,这即可能是盗版光盘制作时数据传输错误,也可能是制造商对原版光盘解密不完全造成的。此外,在光盘软件安装中还常会遇到需要输入密码或系列号的情况,盗版光盘要么已经将原软件解密;随便输入个数字即可,要么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密码,用户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使用这种软件的。
        尽管上面具体介绍了许多鉴别光盘真伪的有效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盗版光盘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有的盗版光盘实在令人真假难辨。我的一个好友曾与我专门进行了一次测验;他将两套《四大名著》光盘和两套先博系列光盘摆在我面前,并告诉我其中分别有一套是地道的盗版。另一套是绝对的正版,要我不通过上机而将正版与盗版分开。自以为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笔者,仔细比较了好几分钟,结果却非常具有嘲弄意味;笔者只正确区分了《四大名著》,可先博光盘系列却正好将“黑白颠倒”。上机以后才发现盗版光盘在运行中与原版略有不同,这项测验的“成绩”真是让笔者哭笑不得。笔者希望能通过上面这个事例告试广大光盘爱好者,一方面要牢牢掌握上述各种鉴别方法,购买时重点放在真伪的鉴别上;另一方面购买光盘最好到开发商指定的正规代理商处购买,否则连笔者这样的“光盘行家”都出了上面的岔子,更何况天下众多的多媒体用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