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电脑教育

Author: IDG亚洲区总裁 熊晓鸽 《电脑报》常务副总编 陈? Date: 1996-08-30

        陈宗周:哈佛大学的哈佛广场,类似于北京大学的三角地,是学校中很闹热的地方。街边有遮阳伞和桌凳,不少人坐在那里一边喝咖啡,一边下国际象棋,一年365天,风雨无阻。不过,去年夏天我在那里时,并没有看见有电脑咖啡馆啊。
        熊晓鸽:新开了一家叫Cybersmith的连锁电脑咖啡馆。它从外表看去与美国街头的咖啡馆没有任何区别,但一迈进大门,便是另一番天地了。现在正值暑假,这里是青少年电脑爱好者的乐园。
        这家电脑咖啡馆共分为四个区域。一个区域是“设计创造区”,主要供电脑迷们在这里创意,设计各种形象。我去时,看见小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端坐在电脑前,通过电脑上方的一个小摄像机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头像、半身像或全身像,小孩子们可自由调整,并可在电脑中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加工。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将自己的服装、发型变成了女超人的模样。而一个男孩则使自己的头发、衣服飞起来,象在天空中遨游。在这一区域的电脑里,小朋友们把自己美化、丑化、个性化,然后把创作的自己最满意的形象通过一个特别的打印机印刷在T恤衫、贺卡或玻璃杯上。
        陈宗周:我觉得这种有创意的青少年电脑教育活动,很值得我们借鉴。
        熊晓鸽:第二个区域是CD阅读区。这里有2000多种美国和全球流行的CD、CD-ROM、VCD光盘,供人选购。在购买之前,你可以先在电脑上尽情地欣赏、选择。
        第三个区域是虚拟现实区,这里有一批大型虚拟现实游戏机。生动、逼真、富有剌激性的赛车、滑雪、快艇、太空大战等虚拟现实游戏,让孩子们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
        第四个区域是Internet区,孩子们在这里忙着设计自己的Home Page,或者在浩翰无边的Internet信息海洋中漫游。
        陈宗周:美国这种电脑咖啡馆,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从你的介绍看,它更像电脑俱乐部。对青少年来说,它类似我国的电脑夏令营。
        熊晓鸽:Cybersmith正是在这里组织学生电脑夏令营,每期三天。在电脑咖啡馆是按上机的时间计费的。孩子们沉浸在电脑时空中并受到教育时,老板也不会无利可图,Cybersmith的经理McNulty告诉我们,他很快会在加州、纽约再开办一批这样的连锁电脑咖啡馆。
        陈宗周:这种电脑咖啡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
        熊晓鸽:对。在Cybersmith通向二楼的楼梯处,有一幅耐人寻味的标语:I hear ,and I forget.I see,and I remember,I do,and I understand(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这段话据说源于中国古代哲人老子。它反映出美国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
        陈宗周:美国教育比较注重能力,强调动手,强调创造性,这是它的传统。电脑技术广泛用于教育,使这一长处更得到发挥。
        熊晓鸽:在美国,电脑进入学校从60年代就开始了。比尔·盖茨1968年在西雅图湖滨中学就开始接触电脑。80年代初期,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电脑大量进入教育界。目前,美国家庭的电脑普及率已达到40%,整个社会已经电脑化了。学校电脑化是社会电脑化的必然结果。
        关于学校电脑化,我想以哈佛大学的邻居MIT(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例子。
        陈宗周:MIT是大家很熟悉的学府。我对它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教学楼四周墙面的顶部上都刻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几乎所有这些建筑物都用走廊联接在一起。
        熊晓鸽:现在这些建筑又用另一种“走廊”__校园电脑网络联接在一起了。MIT的校园网把所有的25个系、100多个科研中心,以及所有的教室、试验室、学生宿舍联接在一起。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网上得到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如教授介绍、课程安排、教学讲义以及辅助教学软件等。教授通过网络布置作业、修改学生论文。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交流心得、请教问题。学校则通过网络发布各种通告和信息,进行管理。总之,教学与管理都要依赖校园网进行。
        同时,MIT已开始接收校外继续教育学生,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可以通过Internet,在MIT的虚拟教室中接受与在校生同样的教育。
        现在,美国的主要大学都建立了与MIT类似的校园网,有些大学的校园网的功能甚至超过MIT。
        陈宗周:中小学情况又如何呢?
        熊晓鸽:美国许多中小学也纷纷建立校园网。电脑的装备情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美国政府方面看,克林顿政府和美国教育部几年前就决定加快在学校使用新技术的步伐。克林顿和他的副手、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倡导者戈尔指出:到2000年,信息高速公路要联接美国每一间的教室。
        美国教育部1994年5月发表了题为“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教育和终身学习而使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即“美国国家信高速公路”的标准说法__编者)的白皮书。白皮书实际上勾勒出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美国教育的蓝图。
        陈宗周:这份有名的官方白皮书的内容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包含这样一些观点:
        ▲信息高速公路是改善美国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可以使用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虚拟现实在内的多媒体化的电子图书馆和博物馆,极大地改变教学过程和提高办学效率。
        ▲信息高速公路将克服学校围墙的限制,师生能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工具来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不受教室空间的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人们的工作场所将同时成为终身学习的环境。如果说从前书本是广泛传播知识的廉价工具,那么,到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广泛传播知识和交互式学习的廉价方式。
        熊晓鸽: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远距离教学、交互式教学、个别教学(因材施教)以及终身学习,正是美国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由电脑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引起。这样的变化正在引发教育变革。比尔·盖茨这样总结这种变革:教育的最终目标会改变,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终身受教育。
        陈宗周:电脑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结果,会造成一代又一代新人。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前景了。
        熊晓鸽:我曾经读教过你写的一篇文章,叫《电脑使人聪明》(见《电脑报1992年合订本》236页__编者),你谈到重庆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通过电脑教育提高了学习成绩,有的还成了高考状元。
        陈宗周:中国人比较注重学习成绩。多数老师和家长都是如此。
        熊晓鸽:美国的老师和家长给孩子讲得最多的是Create(创造)。他们认为电脑是协调儿童手脑功能、使手脑并用并提高创造能力的最佳工具。美国小孩很早就学习和使用电脑,他们应用电脑的能力往往超过父母、老师。在这里,我也想讲一个在美国“电脑使人聪明”的故事。
        这个月上旬,Apple公司十一年来规模最大的Mac World展览会在波士顿举行。8月7日的开幕式上,Apple公司的总裁请来两位贵宾,一位是Netscape的高级副总裁,而另一位竟是12岁的美国儿童,他叫迈勒尔(Grey M.Miller)。
        陈宗周:迈勒尔这位小朋友能和鼎鼎大名的Netscape的负责人一同坐在主席台上,他真是荣幸。
        熊晓鸽:从开幕式的结果看,真正感到荣幸的恐怕是在场的大人们。
        迈勒尔这位还在换乳牙的12岁儿童把全场气氛推向高潮。他向观众演示了自己在Macintosh机上开发的教育软件:种子散落在大地上,阳光照耀,一阵风一阵雨,种子发芽了,植物长高了;又是一番风雨、阳光,植物开花了……他一场20分钟的演示,图像漂亮、流畅,再加上他操作娴熟、想像力丰富、童言风趣,引起全场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他成了开幕式上的主角,连Apple公司的总裁也成了他的陪衬。
        要精彩的还在后面。当Apple总裁把一台最新型的Macintosh电脑赠送给迈勒尔时,这位小学生自豪地说:这是他公司拥有的最昂贵的固定资产。
        陈宗周:这位小朋友居然也办了公司?
        熊晓鸽:正是如此!他自己办了一家公司,专门向同龄小朋友出售他在Macintosh上开发的游戏和教育软件。当记者们采访他时,他从容不迫,沉着老练。他说他用电脑已经两三年了,他的公司的雇员也是小朋友,他的公司有自己的Internet上的Home Page,有自己的注册证书、有名片……比尔·盖茨15岁开办了自己的公司,谁能说这位12岁的小学生不会成为明天的比尔·盖茨呢?
        这是美国电脑教育下成长的一代青少年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