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王茁的美国梦

Author: 本报记者 黎和生 Date: 1996-06-14

        在滔滔美国移民潮中,北京人王茁1987年汇入潮流。
        到美国去,寻梦,圆梦。
        那天,他走出旧金山机场,急急地在接机的人群中搜寻一位发誓要来迎接他的“老朋友”,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老朋友”始终没有出现。
        他怀揣着在中国社科院当教授的父母临时给他兑到的80元美金,右手死死抓住那只伴他七年大学生涯的旧式皮箱,猛然发现“北京是那么遥远”。
        美国IO/IO软件公司的老板王茁现在越来越爱回忆这段日子,对他来说,虽然公司的主打产品PC-Install在欧美是公认的最畅销、最流行的软件安装工具,而且其中文版也已交由怡江公司向国人销售,但是,留学南加州大学以及后来历经艰辛创立IO/IO公司的日子几乎就象是在昨天。
        “寻梦”轨迹
        1984年,王茁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当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成为当时的系主任萨师煊教授的研究生。
        “萨先生是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信息学界权威,当年报考他的研究生的人不会下于50个,他只收4个,就是五十分之四”,王茁回忆说。
        “也许得益于家庭的良好教育吧,我从小学到大学都喜欢争第一。我在初中升高中时,老师宣布,166中在咱们北京的中学中也属前列,希望大家都报考本校”,我却更向往北京二中。老师劝我,‘北京二中今年在166中最多录取两个人,你要三思',我回答说,‘我肯定是两个中的一个'。结果我如愿以偿。后来从二中考北大,我又是一步成功”。
        “1987年,《硅谷热》的作者之一  弗雷特·M·罗杰斯访问中国,他看中了读研究生的我,极力游说我到南加州大学深造。我的导师和父母也支持我赴美发展。于是,在拿到萨先生的硕士证书后,我决定孤身闯荡美国。在旧金山机场,我等了四个小时仍不见老朋友接我,天近傍晚,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无助与孤独。后来一位来机场接太太的中国移民看出了我的窘境,领我到了南加州大学”。
        1988年夏,王茁10个月不到就拿下了管理硕士学位,初来美国时的颓丧早已荡然无存,王茁的生活又‘北京'起来。这时波特兰市的一家电脑软件公司愿聘王茁作产品经理。王茁投桃报李,白天黑夜拼命工作,一年后即升为副总裁,主管公司的软件开发。这期间,王茁学到 很多全新的东西,如工程师的管理、开发进度的安排、产品说明的书写、广告的设计,等等。
        王茁的出色成绩很幸运地被一位法特兰投资商看中,这位仁兄对王茁说,“Mr.Wang,Work together,OK?”。
        “我那大干一番的热望哪里经得起查尔斯先生的诱惑。1991年,我辞去了副总裁职务,以技术和经验入股,与迪克、查尔斯三人联办了“彩云软件公司”(Nimbus Software Corp.)。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很快开发出一个产品雏型。大名鼎鼎的Borland公司想把这个产品OEM到他们的Paradoy软件中。
        我们仨觉得发财机会到了,向Borland公司开出高价钱,双方谈判几次,终因我们要价太高而告吹。这时,我明白了,‘商人毕竟是商人',迪克想的是尽快回收成本,查尔斯也想一夜之间打个翻身仗,只有我每天没日没夜地干,希望靠‘技术立国'。谈判告吹后,二人几乎失去耐心,常常因意见不一而争吵,后来闹到了法院。92年,彩云公司宣告破产。而我,前前后后就象一个梦中人”。
        彩云公司的破产大大打击了王茁的积极性,虽然他以技术和经验入股,但一年多来,他几乎没有领过一笔象样的工资,老老实实地“同甘共苦”。公司跨了,他又回到 “身无分文”的时代。
        “我的情绪特别低落”,王茁说。
        “圆梦”历程
        “人在低潮期要有韧劲。在美国,无论你多么能干,没有‘失败了爬起来'的精神,你不可能成功”__王茁。
        该怎么办:是不是去找个工作算了。王茁想起自已在开办彩云公司之前就职的那家公司,对他那么器重,而且已经在给他申办“绿卡”__这是多少留学生和移民梦寐以求的事,他竞置“卡”不顾辞职而走,真有些后悔。
        王茁意识到,在美国开软件公司并不容易,风险大,竞争激烈,有刻苦的工作精神还不够,还需要运气和应辩的头脑。
        “我已快30岁,古人云,‘三十而立',我怎么能轻言放弃呢?”。王茁在消沉两周后找到彩云公司的两们旧雇员,三人又合伙申请了一家公司。
        这就是现在如日东升的IO/IO公司。
        IO/IO,在美国是衡量视力的标准,相当于中国人说1.5的视力。美国人常常将IO/IO喻为有眼光,有预见性。
        王茁自任IO/IO老板,拥有58%的股份。公司开创的头两年,情况还是不妙。他们开发的个人数据库相关产品,销售一直不理想。
        “无论你用什么办法,人家总是不买帐。我们公司小,做不起大广告,只能到杂志社去买“用户单”,没日没夜地写信,但收获甚微。
        两位合伙人中的一个因压力太大,悄然离开公司,另谋出路去了;另一个合伙人要坚强些,但同居多年的女友见他“毫无生财之望”愤然离他而去,心情十分沮丧。
        “我这一生中最庆幸我有位中国太太(我的太太戴光匀也是中国十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她为了我能将公司支撑下去,决定出去打工挣钱,靠着她的努力,我在公司最困难的日子,每天仍能幸运地有饭吃,有屋住。”
        “这大概是因为中国女人,受‘举案齐眉'、‘患难与共'的教育比美国人要多些的缘故吧”。
        一天,一位德国朋友来找王茁,说他需要一个安装程序,一个好的、安装方便的程序。王茁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突破口吗?
        美国电脑80年代初即开始大规模普及,92年电脑化程度就比较高了。这么多单位、家庭每天要互相传送数据,交流软件,而每一个软件都需要一个安装程序,既费时又不美观。
        王茁决定破釜沉舟,倾出公司所有的财力、人力做一件“解放美国电脑人的壮举”。92年底PC-Install 1.0开发成功,那位德国朋友理所当然是第一个用户。德国人喜欢得不得了,也鼓励他广为销售。王茁找到《华尔街日报》的一位公关高手,希望得到“指点”。“高手”对他的“安装程序”是一见钟情,当即决定“要入伙”。
        王茁心里有数了,他知道这产品有戏。吸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他婉谢了“高手”的入围,但签应每销出一套PC-Install给他20个点的利润。
        这位“高手”果然身手不凡,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在各家电脑报刊又是作测试,又是作比较,使PC-Install很快家喻户晓。开始是一些小公司、小企业寄汇款来,后来连美国海军也看上了PC-Install,给公司订了一笔大单。计算机界有名的“大腕”AT&T、贝尔实验室也放下架子,愉快地加入到IO/IO用户行列中。
        “PC-Install的好处在于,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用它制作出漂亮的安装程序”__《Windows Magazine》杂志在1994年8月号上评价道。1995年10月2日,美国出版的《PC World》杂志评价,“IO/IO软件公司的软件安装工具对于大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轻松快捷的好帮手”。
        王茁领衔下的IO/IO开始受到投资商青睐,他们纷纷打来电话,问王茁需不需要钱。“钱,谁不需要”,王茁吸收了一些资金大规模“轰炸”美国本土市场,以致于有人打电话给微软购安装程序时,微软答复说,“买安装程序,请找波特兰的IO/IO”。
        波特兰与微软所在地西雅图约两个小时汽车里程,王茁常常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去拜访“老大哥”,希望多学一些经验。
        “进军国外”就是经验之一。现在,IO/IO的PC-Install已有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日文版、中文版,在世界各地有50多个代销点,声望日炽。1996年初,IO/IO公司发布了专为Internet开发的安装工具Net-Install,全球各地的Internet用户在本地机上相中了某个软件后,只要版权方许可,就可利用Net-Install轻松地装到自己的机器上。
        记者5月份在北京邂逅王茁的时候,他正跟他的老同学怡江公司的总经理沈江、长城集团微机事业部总经理许虹在一起高谈“把PC-Install、Net-Install介绍到国内来”之事。王茁决定让做天汇出了名的怡江公司当此重任,记者在多个媒体的广告上也见到了PC-Install身影。
        娘家人会喜欢王茁的PC-Install吗?
        显然,王茁有一个中国梦要做。